全面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
生态文明既是对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关系建构,又是对社会文明与人本身双向发展要求的内在契合。人自身的生态化发展既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体现,又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重要支撑。通过文化创新,以确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新规范,形成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机制,进而促进生存方式的变革和生态社会体系的建构,是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文明范式转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阅读提示
所谓文明范式转型,即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而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反映,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的表征。综合观人类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从自然生态中获得信息、资源、能源,继而进行转换而创造文明的历史。作为一种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文明伴随着核心产业的发展变化,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
从总体上看,原始文明时期属于人类被动适应环境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因而对环境的影响十分有限。在农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活动基本上属于利用和强化自然的过程,这一时期人类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了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但这只是在一种落后经济水平上的生态平衡,它与人类能动性发挥不足及对自然开发能力薄弱相关,属于人类对自然认识和变革的幼稚阶段。工业文明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通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与此同时给自然造成了空前严重的伤害,并使人类自己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及巨大的贫富差距、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核战争的威胁、人口剧增、难民潮、传统道德失范等严重的社会危机。而这些危机的交织与重叠,不断激化着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挑战。
文明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是发展的。当一种文明形态落后甚至成为社会不断发展的阻碍时,就意味着人类社会需由原有的文明形态向新文明范式转型,并由此催生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所谓文明范式转型,即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而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面对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与不可持续性及其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悖论与困境,人类不得不对工业文明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转而探求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生的、可持续的新发展观和文明形态,实现从工业文明向这一新文明范式的转型也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由此,生态文明观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它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对人类发展观的一种跃升,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的形成和发展无疑将使人类社会的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
生态文明:人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双向契合
阅读提示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成果的总和。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成果,它则表现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学生态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它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农业社会虽不否认人对自然的调节、引导和改造,但更强调顺从式的“天人合一”,无法看到并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相伴生的只能是“匮乏短缺”的自然经济;工业社会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生产力,但其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使人在对自然统治、征服和支配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自然对人产生的双重效应:一是自然对人的力量的确证和对人需要的满足的正效应,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与严重失衡和自然对人的过度行为施以无情报复的负效应。
文明的生存与发展是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产物,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文明注定是短暂的文明。生态文明脱胎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对两种文明的扬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把人与自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自觉地遵循主体的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的自然环境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的原则,既按照人自身的理想、需要、目的、意志、知识、能力和才干来改造自然,又根据自然的内在本性、发展规律、现实条件来塑造自身,从而全面而自由地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从根本上消除人与自然的片面对抗,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双向的、平等互利的新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与自然之间全面而合理的双向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内在应有的职责、目标和使命,由此也推动着人、社会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共同建构、共同进化和共同发展。
人是创造和推动文明发展的主体,文明反过来也造就和促进着人的发展。共时态上人的个体、群体和类的三重存在,在历时态上所凸现的不同侧重点说明文明的创造过程既是人体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过程,又是人的本质历史生成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文明的演进与人的发展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成果的总和。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成果,它则表现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科学生态意识。它的形成与发展同人的社会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完善和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人的发展成果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生态文明的不断提高上;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的高度发展,则为实现人的本质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和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推动和促进着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它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与人本身发展双向要求的高度契合性。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