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

作者:王芳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2-1


  人的生态化:生态文明与人全面发展的双向保障
  
  阅读提示


  人的生态化是指在人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中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将生态文明因子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指人本质力量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与人的本质相联系,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即通过社会实践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的全面关系来全面创造自己的本质,丰富和完善人的本质力量。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创造力及各种潜能的充分发展,也同时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一致与同步发展;不仅体现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也体现在高度发展的生态文明中。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历史的过程,也是动态的和不断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过朝着全面发展方向的个人发展的不断积累,才能最终实现。


  所谓人的生态化,是指在人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中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将生态文明因子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它既是实现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充实的过程,又是实现自然生态平衡和优化、社会生态和谐与有序的过程。人的生态化过程,关注人的生态化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提高,使人能够不但在观念上而且在实践中全面把握和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也正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全面发展重要过程的具体的表现。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其发育、发展需要一种新的文明主体形态来进行表征、创造和建设。它要求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主体承担者,必须对自身的发展目标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生态文明新形态和新发展观对其新主体的要求,真正承担起生态文明新主体的使命。


  人作为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人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能动地位,换言之,人的生产与消费活动会改变生态环境,人的发展程度也会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由此也决定了要真正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彻底转型,就必须实现人自身发展的生态化转向,从单纯的生态环境的消费者转向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这是生态文明对其主体承担者的现实要求。同时,随着人的生态化发展程度提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会不断增强,参与能力尤其是治理环境污染、改善自然生态的科学技术能力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同时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支撑。


  文化创新与行为转向:人的生态化发展路径
 
  阅读提示


  通过文化的生态创新,形成包含生态意识文化、生态制度文化与生态行为文化在内的生态新文化,可以促进人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生态化转向,进而为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主体自身的一切活动和成果的总和。进步、积极与合理文化的总和构成了文明,也同时构成了人与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密切相关,需要不断由先进的文化加以引领。作为生态文明和人自身发展的共同目标,人的生态化发展亦然。通过文化的生态创新,形成包含生态意识文化、生态制度文化与生态行为文化在内的生态新文化,可以促进人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生态化转向,进而为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首先是意识的生态化,即确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新规范。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环境意识,这决定了通过文化生态化来促进人的生态化,首先要从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态度或曰环境意识进行变革,摈弃“反自然”的文化,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作为生态精神文化的生态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它把自然、社会和人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其整体运动规律和对人的综合价值效应;它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能够最优化地分析、协调和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科学的生态意识,又是一种新型的生态伦理观。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要限制在地球生态条件所允许的限度内,反对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统治及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乐的倾向;它注重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生的目的,既看到自然界给予人类的资源、环境等物质财富,又看到良好的生态环境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从而引导人们自觉维护发展的生态基础。


  其次是制度的生态化,即建构政策和体制创新与生态社会力。环境制度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制度的生态化,就是通过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环境政策创新,形成人性与生态性相统一的、更加合理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将人与自然界作为一个共同体,以公正、平等的原则建立、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与规则,并充分发挥其对人们环境行为的约束、规范与调节作用,减少和避免环境污染与破坏行为。二是要扩大公众环境权益,创造公众参与的利益激励机制。即在强调公民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同时扩大其应享有的环境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等环境权益,并通过责权利的合理安排激励公众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使其成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力量。三是加大对民间环保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以此凝聚和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形成多角色合作的环境治理机制。


  最后是行为的生态化,即生产方式变革与生活方式的低碳化。没有生态行为文化,生态意识文化和生态制度文化就无从表现,生态行为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力量和创新的关键。一是要摒弃传统的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开展生态科技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二是要建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生活质量观,践行简约、简单、简朴的低碳化生活方式。亦即把对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的理解从物质为主导转向非物质为主导,从追求单纯的物质满足转向社会和精神的满足,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在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发展”中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动物世界六大"睡神"
    北京时间1月28日消息,很多人都存在睡眠问题,为了能够获得理…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