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命共性”的生态文明

作者:张明国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31

  面向生态文明的技术批判

  1.扬弃技术决定论的批判传统。这种传统认为,技术控制人类及其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成为控制人类的“集中营”,人类成为技术的“持存物”,技术将毁灭整个人类社会。他们主张要根除或放弃以往的技术,返回无技术的蒙昧时代。倘若我们遵照这种传统,放弃已存的现代技术体系,则会酿成恶果。显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现代技术体系,更何况现代技术体系所具有的高速度、高效率、大规模、大批量、更强大、更有力等特征并非完全失去其意义和固有价值。

  可见,这种批判传统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但是,这种批判传统也有其可取之处,即它能够促使人类在警醒与反省现代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发明和创新活动,变革现代技术及其体系,建构一种优越于现存技术体系的新技术体系生态技术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

  2.秉承社会决定论的批判旨趣。这种批判主张技术与社会是彼此制约的,技术在决定社会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反作用:社会需要刺激并选择了技术的应用,社会制度限制或拓展了技术的作用空间,社会环境(价值和伦理等)潜在地引导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是技术的社会应用造成的;应该追究技术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应用的社会后果,批判技术的社会应用。马克思以及叔本华、尼采、柏格森、斯宾格勒、汤因比等人基本上都持有这种批判旨趣。依照这种批判旨趣,我们应该围绕生态技术及其体系的建构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重新反思和审视以往和现存的社会制度、管理体制和价值观念,通过变革构建新的社会政治和哲学生态政治和生态技术哲学,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制度保障和理念指导。

  3.实现生态文明论的批判转向。这种批判是由恩格斯开创并由美国学者卡森(撰著《寂静的春天》)、米都斯(撰著《增长的极限》)、里夫金(撰著《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英国学者沃德等(撰著《只有一个地球》)、德国学者舒马赫(撰著《小的是美好的》)等展开实施的。这种批判关注的是全球生态危机问题和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引发生态危机的技术因素,技术带来的生态恶果以及社会及伦理问题,它进一步拓展了社会决定论的批判视野,是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批判的,也是我们今天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应持有的技术批判。

  依照这种批判旨趣,我们应该紧紧围绕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批判以往人类对现代技术应用的价值趋向,批判社会全体对现代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解释框架,批判现代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建立一个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

  创建生态文明的技术建构

  1.修正既存技术,建构生态技术体系。技术的发展如果违背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则是需要修正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明和建立新的生态技术体系,以此解决现代技术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资源和能源匮乏与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在充分掌握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在继续进行预测和预报技术与科学研究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设计和制定科学的预警和防御技术体系,以弥补现代技术在不能超前或及时准确预测和预报自然灾害中所存在的不足。三是在继续加强现代医疗和预防技术与科学研究的同时,在充分掌握历史上各种疾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发明和建立检查与检测人体内环境与其周围外环境的技术体系,以弥补现代技术在彻底根治和完全预防各种疾病中所存在的不足。四是发明和建立合乎人性的“多样性技术”或“综合技术”的体系;通过“分工流动化”和技术普及等措施,使居民“熟练”掌握技术并参与技术评估与评价,消除技术官僚现象,以解决现代技术在应用与发展中所存在的技术塑造集权政治,集权政治垄断技术等问题,等等。

  当然,建构生态技术体系,不仅局限于上述几点,也不是指它们的分离,而是包括它们在内的诸多因素的统一。为此,需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把它们整合起来。

  2.构建生态政治,保障生态技术运行。生态技术的运行所面临的社会现状及问题主要有:大批量生产方式及其引发的浪费和污染现象、主要使用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不断追求规模与效率的增长方式、高度专业化和分工化的技术体系、以家庭为核心和以城市为重点的等级严格的社会组织系统、集权统治下的代议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高失业率和频生安全事故及灾害的风险社会现象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生态技术的有效运行,需要构建生态政治。生态政治要致力于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消除城乡差距、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距,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和管理保障。

  3.重建“生命共性”理念,奠定生态技术的哲学基础。生态技术的建构既冲击了传统的诸如“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主体哲学和人道主义等价值观,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新的价值观,如目前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责任伦理观、自然或生态的价值观或伦理观、技术的生态价值观或生态伦理观等。倡导并重建“生命共性”(意指所有生命共有的要素和对所有生命的平等性的共识)的哲学理念应该受到关注并重视。“生命共性”不仅是所有人类互相尊重、互相援助的基础,而且还是人类在存在价值等方面平等地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人与动植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础。“生命共性”既拓展了“生态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的认知视野,也拓展了传统人道主义的认知领域,成为建构“生命中心主义”、“生命道德主义”的基础。这种哲学理念将会在意识和价值领域产生新的突破,它影响到生态技术的建构与运行以及生态文明的创建,成为建构生态技术和创建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依照这种哲学理念,人类应该哀痛因各种天灾和人祸而丧失的一切生命体,并从中感悟生命作为“次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应该“以生命的名义”对待所有生命并以此遏制为己而无视动植物生命存在价值的养殖技术和猎杀技术;应该遏制损毁或侵占生命存在环境的技术行为;应该发明和创新上述以保护生命存在的生态技术。这种哲学理念有助于使人类能在精神方面得到新的提升,有助于促使人类真正从动物中提升出来,走向新的文明。

  重建“生命共性”哲学理念,人类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认知和实践过程。不过,全球生态危机的严酷现实,已经成为重建这种哲学理念的前提和条件。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中科院浑善达克治沙记:一个生态…
     自从科学家们进入试验区所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巴音…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