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环境文化  倡导生态文明

作者:潘岳    文章来源:求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0
 

    一、什么是环境文化

    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即环境文化。

    三百多年前,人类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了传统工业文明,形成了传统工业文明主导下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传统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其与生俱来的缺陷也日趋暴露:它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全球自然资源,排放大量自然界无法吸纳的废弃物,打破了全球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自我平衡,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工业文明,反思它的种种弊病,以求摆脱它所造成的种种危机,最终以新型的生态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因此说,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明。

    环境文化强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地球生态系统是脆弱的,如果听任传统工业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

    环境文化强调,人类是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便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

    环境文化强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对环境的修复相平衡。发达国家和高消费人群是全球资源消耗的主体,他们有义务承担更大的环境责任。

    环境文化强调,自由是对自然法则的遵从,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人类有享受物质生活、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但这权利只能限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总之,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

    二、环境文化与经济增长

    大自然不是静态循环而是动态增长的,这是一条根本性的自然法则。我国古代思想家将自然界动态增长的法则概括为“生生不息”,马克思则将其概括为“自然生产力”。这种源自宇宙深处的增长力量,表现在人身上,就是对“增长”的追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站在“增长”对立面的力量,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社会制度,都会被人类历史的进程抛到一边。传统工业文明之所以能取代传统农业文明,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农业文明静态循环的经济模式,在“增长”上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但其致命的缺陷,在于只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抛弃自然循环法则,在生产过程中造成大量的能耗和污染。自然界中本无废物,一种物种的废弃物,很可能就是其他物种的养料。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同时,要使它们再回归到循环使用的系统中,尽可能减少浪费和破坏。在地球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使人类的物质财富持续增长,就必须改变传统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便是循环经济。

    在环境文化所营造的公众环境意识、社会环境道德和国家环境法律的压力下,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许多企业研制绿色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可以说,是环境文化所倡导的生态工业文明,使传统农业的循环法则和传统工业的增长法则成功结合起来,也使资本收益率与自然资源收益率的提高统一起来。

    发展循环经济既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带来了日本节能技术的革命,并由此形成了循环型社会“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可以预料,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能培育环境文化,而且将促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资源环境极度紧张的时代,通过环保技术革命,占领新的经济制高点。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政府积极而科学地介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资本高收益率,其获益主体是企业股东。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自然资源高收益率,其获益主体是社会公众。谁来代表社会公众,当然是政府。政府必须具备“绿色控制”能力,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文化的理念从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扩展到教育、科技、企业经营及废物处理等诸多环节之中。通过环境教育、环境立法、环境税收、环境标志、环境审计、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特指对重大政府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等诸多手段,使绿色控制的链条从规划设计环节开始,到废物重复利用这个终端,实现完全的物质能量循环使用的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自觉地选择循环经济的产品,才能形成绿色消费市场,实现可持续消费。据联合国统计署提供的调查资料,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消费品的环保标准。绿色消费市场能阻挡非环保产品,成为拉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说,环境文化是绿色消费的根源,而广大消费者又在绿色消费中发展了环境文化。

    三、环境文化与国家安全

    环境保护在全球的兴起,使环境文化成为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中的新因素,成为国家安全战略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

    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往往建立在对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自然资源的消耗上。稀缺必然导致争夺。传统工业能源结构从煤转向石油、天然气和核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的永续供应问题。为此,西方国家长期致力于开发新能源,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太阳能飞机、氢能汽车、电动汽车等等。一旦这些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得以成熟,现有的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污染严重的技术体系将被抛弃。文化理念养育技术哲学,技术哲学引导技术发展,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将导致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重组。

    发展中国的环境文化,不仅是对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的反应,也是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变化做出的积极应对。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经济的持续增长,更多地建立在以人力换资源的基础上,即扩大加工产品出口,扩大资源进口。近年来,对外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绿色消费市场的逐步形成,以及一些发达国家运用WTO规则提高涉及环境的技术标准,对我国的农产品、食品、印染、服装等行业的出口已造成重大影响。

    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1/3国土被酸雨侵害;被监测的343个城市的3/4居民呼吸着不清洁的空气;污染更使日益短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严重污染;我国沙漠和沙化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每年还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一年等于损失一个大县的面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当我们为人工造林的伟大成就欢呼雀跃的时候,也不得不为天然林面积的不断萎缩而捶胸顿足。

    我国以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资源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而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早已超过自然环境合理的承载能力。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维持生命系统的功能退化,造成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

    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危机是短暂的,往往影响于一时,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破坏,民族生存就会受到根本威胁。而环境不安全的根子,在于我们继续沿袭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发展路径和生产方式。这不仅对资源和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会导致社会失衡,影响国家稳定。解决以上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涉及到体制、机制、法制的一系列改革,涉及到观念的改变,涉及到干部考核的综合指标(如增加资源生态与社会人文等绩效考核)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当然,还涉及到我们文化价值理念的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在环境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环境文化所倡导的生态经济,也应成为调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人群差距等利益关系的内生变量。如通过建立区域环境补偿机制,让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西部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如通过建立城市对农村环境的补偿制度,加大对农业的绿色补贴;如通过引导富裕居民支付更多的环境成本改善环保公共设施,让遭受环境危害最大的困难群众得到实惠;如通过建立自然资本的市场机制,使良好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经济优势。总之,要使环保理念真正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新杠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与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就必须大力弘扬环境文化。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环境文化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早就有自己的“环境文化”。四千年前的夏朝,就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两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

    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文化建设对世界具有独特的意义。建设今天的环境文化,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继承与发展,更要对世界环保理念进行吸收和借鉴。

    环境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道德体系来实现。从环境文化的角度看待“德”,是将自然法则视为我们自觉行为的准则。从环境文化的角度看待“法”,就要坚决维护自然法则不受侵害。加强环境法律建设,是通过惩治来警示人;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是通过是非荣辱来引导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截至到目前,我国制定颁布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30多项环境法规。2002年,国家又颁布了两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即《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无论是新法律还是正在修订的法律,都吸纳了环境文化的基本理念。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立法目的,就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我们在环境法律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严重现象,原因之一就是环境法律缺少足够的环境道德文化的支撑。人的行为受制于社会文化氛围。环境文化有利于将先进的文化行为变为全社会大多数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共识。

    环境文化建设还需要人民对环境问题有知情权,包括有权知道所发生的环境危机,有权监督那些影响环境的公共项目,有权参与那些涉及环境安全的战略决策。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环保事业就会变成少数人的事。其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因此,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建立透明、公开的约束机制,必须建立舆论、建议的通畅渠道,使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受到监督,使一切行为主体(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只能活动于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律允许的框架之内。

    环境文化建设必须从全社会的各个层面予以推动。古人云:“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大事业的基础,体现于无数的小事与细作之中。从幼儿启蒙到大学生环保教育,从绿色标签到绿色技术,全社会各个层面都可以成为倡导弘扬环境文化的领域。我们要用一系列手段去营造全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将全社会环境文化的共识变成人人遵守的规范准则。

    我国曾是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今天,我们必须抓住人类文明转型的机遇,发展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循环经济,转换资源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