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双缩减” 黄沙日渐远

作者:内详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6/27

经过长期的治理,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良好成效,土地荒漠化保持了10多年连续缩减的趋势。图为河北宣化在沙丘上建起了生态园。 陈晓东摄 

    编者按

  6月17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利国惠民”。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4以上和1/6以上,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依然严重,是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

  面对艰巨的保护与治理任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治理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2014年的5年间,我国沙化土地年均净减少198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沙化程度减轻,植物多样性增加。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我国是如何防治荒漠化的?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未来还会采取什么措施?本期刊发的文章,将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些问题。

  ◆新华社记者刘羊旸 勿日汗

  李云平 连振祥

  荒漠化是地球的硬伤,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6月17日,国家林业局发布消息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取得了切实成效,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趋势得到了扭转,实现了连续10余年保持“双缩减”。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效果如何?各地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日前,记者深入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荒漠化严重省份,一探究竟。

  荒漠化治理成效几何?

  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相当于减出3个多上海的土地面积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北沙窝,曾经是一处荒漠化严重的坡地,是当地“沙疤”里最难看的一处。

  这处曾经一年四季黄沙飞扬的沙窝子,如今道路两侧是连绵的农田,青稞、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生机勃勃。远处的黄色沙山,与近处蔚然成林的绿色防沙带,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监测数据,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相当于10年减出了3个多上海的土地面积。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区和路径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我国境内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处的10个重点沙区省,形成了145.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带。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几十年的防沙治沙工作,根据最新的监测结果,截至2014年底,10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相比2009年缩减了1022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缩减了6337平方公里。

  从2015年起,我国将用6年时间投资19.3亿元,完成造林160.6万亩:正在建设的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武威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将成为河西走廊新的生态屏障。

  据武威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到2015年底,“千里沙漠大林带”已修建压沙道路500余公里,完成压沙面积10.01万亩,造林6.19万亩。

  据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已建立六位一体的综合防治机制,实现了政府主导、法律约束、政策动员、科技支撑、工程带动、榜样激励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规模治理。

  “荒漠化治理的三大法宝就是优先封禁保护、积极治理利用、适度优化开发。”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卢琦说。

  怎样治理荒漠化?

  给荒漠化治理注入产业动力,让荒漠化治理变得可持续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这是老一辈盐池人对自己家园的描述。上世纪8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有3∕4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被沙丘包围着的农民无法耕作、生存。

  这一切现在已经有了显著改变。记者在盐池县黄记场治沙示范区看到,这里10万亩的草场犹如一片绿海望不到边,沙柳、花棒、杨柴、柠条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摆。而在6年前,这里还是一幅风吹沙丘满地跑的景象。

  沙地如何变成了草场?当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草方格固沙种树种草治沙技术”,并根据点播成活状况适地选栽柠条、沙柳等苗木,恢复和修复植被效果显著。目前,盐池县林地面积已达425万亩,生态环境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而在曾经风沙肆虐的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记者看到建设中的万亩生态光伏基地,正徐徐展开实现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的美丽图景。

  成片的光伏板犹如黑色的波浪在沙漠里蔓延舒展,下面形成以滴灌为主的紫花苜蓿和中草药材连片种植带,道路两侧形成防风固沙的连网绿化带……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袁海文说,在促进防沙治沙和保护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当地利用沙漠资源建设万亩生态光伏基地,先后引进多个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将现代农牧业和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种植等技术相结合,达到了“借光治沙”、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多重效益。

  就像这些乌兰布和沙漠里的治沙人一样,我国各地正在探索多种渠道,给荒漠化治理注入产业动力,让荒漠化治理变得可持续。

  “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土地荒漠化加剧了贫困。”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努力实现沙区生态改善与农民脱贫的双赢,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林业产业脱贫一批。

  在有着中国“沙乡”之称的甘肃省民勤县,人工种植的沙生植物梭梭在沙漠边缘翠绿连片,长势旺盛。当地农民白会本说,过去一刮风沙,不但没法种庄稼,风沙还会淹没农田,甚至淹没了房子。而现在,种植梭梭不仅可以有效固沙,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种植10亩梭梭苗,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多元。

  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各地大力发展特色林沙产业,沙区经济林果面积达540万公顷。林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种植、加工和贮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

  未来治理形势如何?

  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

  尽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了连续3个监测期的持续净减少,但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国局部地区沙化土地目前仍在扩展。

  据介绍,目前,全国仍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面积有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

  记者了解到,在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3.3%的内蒙古自治区,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尽管开展了积极的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难度依然很大。”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总工程师车淑华说,在内蒙古自治区,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多已基本治理,目前剩余的多为远山大沙,立地条件差,治理难度大。此外,近年治理地区的植被刚开始恢复,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

  此外,在我国林沙草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规模相对小,组织化程度较低,生态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和农民增收能力还有待提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年~2020年)规划明确提出,今后5年,我国将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力争到2020年,将使占全国5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这一任务十分艰巨。

  对此,有不少专家建议,我国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应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技术攻关,并加快生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防沙治沙与生态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协调共进。

  相关新闻

  我国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

  今后5年将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

  据新华社电 国家林业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良好成效,土地荒漠化由上世纪90年代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保持了10多年连续缩减的趋势。

  “我国荒漠化防治呈现出整体遏制、面积减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日前这样表示。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也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历经了艰难起步、重点治理、快速发展、全面推进4个发展阶段,实现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从扩展到缩减的重大转变。但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防治形势仍很严峻、任务仍很艰巨。

  “今后5年,我国将治理沙化土地1000万公顷,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张建龙说,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将通过规模治理加快防治步伐,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治理水平,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绿色惠民,通过加强合作共享发展成果,把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力度推进荒漠化防治,加强生态保护,对破坏沙区植被和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零容忍”;推进综合治理;强化科学防治;适度开发利用;完善政策机制,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和防沙治沙奖励补助政策。

  小资料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1994年12月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通过了49/115号决议,决定从 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有数据显示,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左右,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受影响人口达数亿人之多。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而且演变成了经济和社会问题。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没有相关文章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十年“双缩减” 黄沙日渐远
    经过长期的治理,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良好成效,土地荒漠化…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