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电子废物 >> 文章正文 | ![]() ![]() |
|
|||||
| |||||
绿箱子+正规军新组合 新规清除电子废物回收游击队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杨娜 文章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7 | |||||
“我刚刚买了一部新手机,旧手机不知道怎样处置。想让个体商贩收走旧手机,却怕再售出去坑害消费者,也不知用什么合法又环保的方法处理旧手机。 北京海淀区的唐女士疑惑地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记者在随机采访北京市民中了解到,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处理淘汰下来的手机,而像这样的电子废物经过街边小贩转手“包装”后,又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和安全隐患。 “游击队”的安全隐患 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公布《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责令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者、进口者和销售者从2008年2月1日起回收废弃产品或者设备,并负责以环境无害化方式贮存、利用或者处置。通过环境保护验收的拆解利用和处置电子废弃物建设项目,由环保部门列入临时名录并向社会公布。只有列入名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单位(含个体工商户)方可从事拆解利用处置活动。市民或者企业可以通过名录,找到放心的“正规军”处置电子废物。 据悉,我国每年约有400多万台电视机、500多万台洗衣机、500多万台冰箱、600多万台计算机及3000万部手机进入淘汰期。 如果将旧手机及电池等配件卖给收购商贩,改头换面之后再次出售,很容易造成短路、自燃,甚至爆炸。国内外都出现过使用假冒伪劣电池而引起爆炸造成伤亡的案例。如果把废弃手机混在普通生活垃圾中进行“大锅烩”式的填埋处理,手机及电池、充电器中的电子元件、金属配件将对空气、水源、土壤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重金属离子也会对人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皮肤造成伤害。回收不当不亚于埋下“定时炸弹”。 据了解,非法电子垃圾处理者先从产品中拆下有用的电阻、电容等元器件,再用酸洗提炼出贵重金属,牟取利润,然后将其他元器件不经任何处理随意焚烧或填埋。 在此过程中,电子垃圾里的化学成分会污染土壤、水源、动植物,并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绿箱子”+“正规军” “收不到足够的废旧家电”,这种现象在电子废物处理领域已存在多年。中国家电研究院张友良教授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废物的回收体系依然不健全,试点单位电子废物回收不上来,最担心无米下锅,这和目前的回收体系和付费机制都有关系。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手机回收行动是“绿箱子”环保计划。这个行动于2005年年底由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联合摩托罗拉、诺基亚公司共同启动。2006年4月,波导、LG、联想、NEC、松下、夏新等6家手机生产厂商加盟。 近两年来,“绿箱子”收集了几万件旧手机及其配件,中国移动公司将回收品交由专门处理电子废物的富勤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但相对于上亿件的废弃手机,这只是杯水车薪。 有关专家认为:“有了立法保障之后,进一步可以建立电子废弃物回收系统,在零售环节对产品收取一定的附加费,作为回收经费。也可以向用户收取押金,使用户有动力将废弃的手机交给回收机构。”一些国家已经采取这一方法,例如美国加州的消费者购买电子产品时要缴纳10美元的回收费用。法国政府则规定资源回收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人每年要回收4公斤电子垃圾。 新规要求,从事电子废物的拆解除了依法做环境影响评价、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外,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还要对从事电子废物拆解的单位和个人建立名录,并进行公布。只有列入名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单位(含个体工商户)方可从事拆解利用处置活动。 而那些未取得经营权的“散兵游勇”将面临灭顶之灾,规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取缔、没收工具、设备等,还可以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而拒绝现场检查的,则可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刘福中表示,现在全球电子垃圾80%回到亚洲,而其中90%回到中国,像浙江台州、广东汕头贵屿岛等都已成为了电子洋垃圾拆解的重镇。“《办法》如果落实,对于非法拆解单位、旧货市场甚至维修市场都会产生影响。”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 电子废物循环利用呼唤法律保 治理电子废物:地球的干净关 目击台州电子垃圾业 电子垃圾,谁为你“倾倒”? 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促进 “电子废物”拆解严重污染环 电子废物的自由贸易 洋垃圾运 不能让电子废物贻害后人 电子废物自由贸易:洋垃圾运过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安网备案:4420003010510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