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综保工程中文化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孙卫明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29

 

  2 西溪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的体现

  西溪,历史上泛指东起古荡西至留下,南临老和山、北高峰、小和山上脊以北丘陵缓坡地带,北至余杭塘河两岸的水网平原。《西溪志》曰:“西溪,在石人岭至秦亭山一带岗峦以北,源出留下小和山,流经状元峰、灵峰山、将军山、秦亭山,绕古荡经松木场北折,汇入余杭塘河,全长15公里,溪流小而狭窄,而多深曲,颇富江南水乡田园风情”。据《南漳子》载:“当天目山下流积冲,潴为巨泽,蛟之所出没”。 这里水网交错,河渚重叠,芦荻茂密,水鸟栖息,被誉为杭州“城市之肾”,是罕见的城市次生湿地。

  西溪已有1000多年历史。环境优美、古迹众多,人文资源丰富。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西溪探梅”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西湖与西溪,历来被称为“姐妹双姝”,著名的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把西溪看成是副西湖,历史上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千百年来,西溪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湿地生态过程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以大水面、多鱼塘为主体的自然与人工湿地,有着较为独特的自然与人工湿地生态特征,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

  正因为如此,西溪的保护工程首先是生态工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自2003年8月正式启动,历时一年零十个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对外开放,西溪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城市之肾”重新发挥出强劲的功能,众多鸟类又找回它们栖息的天堂,植物更加郁郁葱葱,西溪湿地美景重现世人面前。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的成功实施,形成了生态保护培育区,保护了现有的池塘、湖泊、林地、植被,创造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了各类生物的栖息地。

  西溪的保护更是文脉工程。如果说生态环境的改善使西溪焕发出活力和青春,那么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利用则使西溪有了活的灵魂。西溪文化以其“梵、隐、俗、闲、野”而独具特色,西湖区委、区政府为保护西溪文脉传承,率先在重大工程采取“文化前置介入”的方法,组成专家组,成立文化调研和文化遗存挖掘两大工作机构,对西溪的历史文化和文化遗存进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丰富而翔实的调研材料,收集数以千计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桑渔耕实物。

  经过艰苦而充分的调查考证,西溪有很多文化内涵被我们重新认知。西溪湿地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初期,衰落于抗战时期。西溪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必经之处。“古荡西溪天下闻”,这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所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曾为交芦庵题名,并为秋雪庵的弹指楼题“弹指楼开”匾额。康熙皇帝南巡驻跸“西溪山庄”,赐题“竹窗”两字。西溪历史上迦蓝林立,钟磬相闻,高僧云集,释学昌盛,精舍宏开,梵音不绝,据《西溪梵隐志卷二•纪刹》载,有报先寺、永兴寺、古夕照庵、永乐庵、曲水庵、秋雪庵等大小寺、庙、庵、院等140余所。耕桑灌植,渔歌相闻,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著名的龙舟胜会、西溪拳船、蒋村武术、龙狮滚灯、东岳庙会、词人祭祀等都极具地方特色。竹荫梅栖,隐者幽居,自唐宋而下,多有名士游历和隐居西溪,有记载的如帝王将相、名士文豪、高僧名道就不下两百人。其中著名的有赵构、康熙、苏轼、赵孟頫、鲜于枢、董其昌、冯梦桢、厉鹗、杭世骏、古德法师等。

  西溪如苎萝美人,未入吴宫,澹冶出娴,自然绝世。晚清翰林朱祖谋曾有“溪水何缘也姓西?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可见西溪的文化底蕴与西湖同等丰厚,而又有别于西湖。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西湖是杭州的文化宝库,那么,西溪则是杭州的文化沃土。

  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总体规划》为依据,在西溪湿地一期保护工程中,重点凸显水景特色,在东起深潭港、西至长家滩、南起沿山河、北至朝天暮港及新开河的西溪综合保护工程核心区块内,西溪湿地特有的水域景观、地貌景观、植物景观,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得以恢复。其中,重点恢复了秋雪庵、西溪梅墅、梅竹山庄、西溪草堂、泊庵、西溪水阁、深潭口、百家溇、烟水渔庄、烟水庵等十大人文景点。这些历史、民俗文化景点的恢复,对于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和利用西溪的历史文化,发展西溪的旅游文化已凸显出其特有的价值。目前,西溪湿地公园已接待游客162.68万人次。西溪一期开园以来先后接待江泽民、李鹏、乔石、尉健行、李岚清、吴仪、曾培炎等中央领导29人次,国家有关部委领导88人次,省内外政府考察团、境外考察团47450人次。2006年7月,国际湿地公约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考察西溪湿地后指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已经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在2007年的“世界湿地日”讲话中,布里奇华特特别提出:“我希望杭州的西溪湿地也能被命名为国际重要湿地,作为水产池塘类型的代表”。

  3 以文化为龙头,倾力打造西溪特色文化

  越是民族的文化,也越是世界的文化;越是有特色的文化,越有其强劲的时代性和生命力。2006年5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西溪湿地二期工程。西湖区委、区政府立足生态、文脉、民心三大工程,把“文化先行”一以贯之,进一步深化对西溪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同时,紧抓特色,从差异中体现西溪文化的独特内涵与魅力。

  3.1 树立大西溪理念

  作为大西溪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溪一、二期的保护工程,我们既注重与整体湿地生态和人文历史背景相符合,又从“人有我新”,“人无我有”的差异性要求,坚持“保存历史真实性,凸显风貌完整性,彰显人文自然融合性,体现生活延续性”的原则,捡起“历史的碎片”、“文明的碎片”,再现西溪胜景,延续西溪文脉。把历史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理念,融进园林景观的营造中,构筑充满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空间,从而成为杭州又一张金名片,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3.2 体现其总体差异性

  我们在西溪文化的总体挖掘中注意到两类差异:一是地域距离差异,二是实质内容差异。前者是暂时的,后者却是永恒的。文化具有的地域性、民族性越强,对求新、求奇、求知的旅游者来说,感召力和吸引力也就越大。所以,我们努力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以特色取胜,力避因雷同,从差异中体现内在价值。

3.3 体现其特色性

  我们说,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而特色则是其生命线,没有特色,也就会失去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唯一、最佳的特色原则。

  ⑴它的地理位置处在“湿地”之中。它离不开水,正如鱼水关系一般。但它又不同于海边、江边、湖边。它身处港湾鱼塘内,在建筑布局中,我们更多地考虑“沿河而筑”,或是水中之景,以处理好水面与陆地的协调融汇,使建筑与环境情景交融。

  ⑵它有历史渊源。现在的“西溪”,是历史上“西溪”的延伸,其文脉是相通传承的。所以“西溪”必须有“古”的元素和遗存,不是一个完全新建的“假古董”,而是经过合理的保护利用使之文脉相承,生命相续。

  ⑶西溪湿地不是一个纯粹的游览观赏区,游览观赏只是其一个功能,更重要的是一种亲身体验与感悟,所以要有“人间烟火”,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参与性,使游客能体验西溪生活、生产活动的场景,以便与游人交流、沟通。同时,我们更注重其科研、教育等综合性功能的运用。

  ⑷西溪以物质为载体,其深蕴的名人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渔耕文化等等,都要通过物质的、非物质的形态,各种文化的、节庆的活动充分展示出来,参与进去。它所开辟的是文化性极强的旅游活动,或是旅游性极强的文化活动。如:词人祭祀、龙舟胜会、赏梅节、开柿节等,使西溪文化在其独特的旅游文化中得以体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