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淡水资源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蓄洪储水”缓解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一种途径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蓄洪储水”缓解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一种途径
作者:李长安    文章来源:水信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19

  一、洪水的淡水资源属性

  长期以来,洪水被错误地视为洪灾,自古有洪水与猛兽等同为人类之大敌。 人类一直把聪明才智花在如何尽快将洪水排入东海。洪水是洪灾形成的前提条件,但洪水并不是灾害,它是大量降水在短时间内汇入河槽,而形成的特大水流,其本质具有淡水资源的属性。水资源的丰歉主要是由地表径流决定的。受季风气候的控制,我国降水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夏季,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河流流量变幅较大,年内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的比值为:长江汉口站为26,松花江哈尔滨站1100,黄河秦厂站447,淮河蚌埠站8920。汛期(一般2-3个月)洪峰流量占全年径流量大都在50%以上,以流量变幅最小的长江来看,汛期7、8、9三个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43%(汉口站1865-1972年平均)。因此,洪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且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不均匀、地表径流变幅大的国家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淡水资源。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洪水的资源属性,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洪水资源的措施

  将洪水作为一种资源,合理地加以储积、利用,不仅可以缓解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局面,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起到“防洪减灾”的作用,可谓“兴利除害,一举两得”。在此,就如何利用淡水资源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籍以抛砖引玉。

  1.加大退田还湖和退耕还湿力度

  流域湖泊、湿地与河流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环境系统,是几千、几万、几十万年自然演化的结果。人为地割断它们之间的联系、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都会引起流域环境的变化,今天华北平原如此的缺水局面,不能不说是与之有关。

  1.1退田还湖

  由于自然和人为围湖造田等,所引起的湖泊萎缩与消亡,是造成我国东部水资源日趋短缺,气候日趋干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华北平原,在唐宋以前曾是湖、泊、洼、淀星罗棋布,如大陆泽—宁晋泊(清道光二十年(1839年)才消失)湖沼群和白洋淀至文安洼湖沼群,著名的梁山泊也就在这里。当时,曾存在过相当于三分之一鄱阳湖的大湖(1250km2).但自明末清初以后,由于大规模筑堤围垦,到光绪七年(1881年)这些湖泊面积萎缩到只有清初的十分之一,大部分湖泊趋于消亡。如果这些湖泊能够得到保护而保存下来,华北平原恐怕不会出现今天干旱缺水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后,长江中下游有1/3以上的湖泊被围垦,因此而消亡的湖泊达1000余个,损失湖泊面积达13000km2,使湖泊的蓄水容积减少了500×108m3以上。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50年代初的湖泊为1066个,面积4708km2。80年代初仅为326个,面积2657km2,面积减少44%,其中由围垦减少的面积为43.57%。容积也由1957年的25×108m3减少到10×108m3减少了66%。目前仅有洞庭湖在起着纳洪的作用。然而,洞庭湖的情况却令人十分忧虑。解放前夕洞庭湖的面积为4350km2,据1983年实测仅剩2691km2。因此,我们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应贯彻“退田还湖”的方针,确保现有湖泊的蓄洪能力,并使之能有所扩大。在黄河下游,历史上黄河决口和改道频繁,这虽给两岸带来一定的灾难,但也造就两岸的湖泊和湿地,同时也补偿了地下水。直到五、六十年代华北平原不少地方的地下水水位仅有2m。长期施行的“防洪排沙”方针,不符合该区地质环境的发展演化规律。应有计划地利用黄河两岸的河间或扇间洼地,特别是土壤盐碱化严重的低产田地,经人工加工成积水洼地,汛期引黄河洪水入洼地,形成可控性湖泊,再生局部积水湖盆。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华北的地表水资源,并可通过渗漏补偿迅速下降的地下水水位,同时,还可局部改变华北地区的气候及环境。

  1.2 退耕还湿

  流域湿地,除了本身重要的资源和环境价值外,还具有纳洪防灾及储积洪水资源的功能。素有湿地是河流的“肾”,湖泊是河流的“膀胱”之称。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带,历史上均曾有过大片的湿地分布,后因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将大片湿地被围垦为耕地。然而,由于受地质环境条件的限制,这些耕地,不是只有两至五成收成的冷浸田(如长江中游的四湖地区),就是很难见到收成的盐碱滩(黄河下游两岸)。以江汉平原为例,据估计,江汉平原现有冷浸田1149.05万亩,其中渍害严重的低产田(收成仅为正常农田的20%-50%)达673.5万亩。这些渍害严重的耕地基本上都是由围湖、围湿形成的。由于冷浸田主要是由地下水水位过浅造成的,而平原区地下水又与长江呈连通关系,导致冷浸田治理十分艰难。为了改造这些低产田,国家、地方和国际社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据目前研究,三峡水库运行之后,江汉平原冷浸田的面积还将会扩大,渍害程度将会加深。由此看来,围湖造田和围湿造地,不仅没有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预想目的,反而使之失去了原有的资源和环境功能,加剧了该区的洪涝灾害。因此,我们认为应将这些耕地还原为湿地,以发挥其蓄洪抗旱、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资源和环境效益。

  2.人工控湖

  为了防洪减灾和洪水资源利用并举,应当尽快考虑对我国东部的两大淡水湖——洞庭湖和鄱阳湖实施人工控制。以鄱阳湖为例,说鄱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是指其高水位时而言的。据测算,湖水位19.8m时的面积为3210km2,湖容为252×108m3 ;当低水位达9m时,面积只有217km2,湖容仅4.6×108m3,是实实在在的“洪期一大片,枯期一条线”。鄱阳湖平均每年的入江水量大约是1457×108m3,相当于黄河年水量的三倍,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淡水资源。但在自然条件下,其大部分得不到利用。汛期鄱阳湖所充蓄的一百多亿立方米淡水,在汛期后的一两个月很快就流失了,此时长江并不缺水;而在长江下游最需要补水的12月至3月份,鄱阳湖则仅能提供28×108m3的水量。由此可见,如果任其自然,就会造成大量优质淡水(调研证明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的优质水源)的白白浪费掉,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来说,是十分可惜的。只有建闸控制,才能发挥其资源效益,跨流域调水才有可能。实施人工控制鄱阳湖,还有防洪、发电、航运、消灭血吸虫等方面的收益,对此,陆中光先生等(1986)曾做过详细论述。

  三、洪水利用与南水北调

  南北方水量不均是我国最大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长江中下游的洪灾和华北平原的旱灾,成了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实施南水北调已势在必行。然而,中线和东线南水北调的主要问题是水源不足。在夏半年,调水不存在问题;但在冬半年北方最缺水的时候,又恰是长江的枯季,调水就相当困难了。80年代以来,长江潮区界大通站以下枯季入海流量的显著下降。地表水短缺和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已经给长江三角洲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咸水入侵、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南水北调,无疑会对长江三角洲的环境问题“雪上加霜”;自1992年以来,枯水期(主要是2-4月份)汉江中下游频频发生“水华”,长江下游水体的污染也有加重趋势。调水之后,随着流量减少,环境容量降低,污染将会增大。因此,只有充分利用水库、湖泊和湿地蓄积长江汛期洪水,供枯季北调,才可有效地缓解南水北调对长江中下游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东线为例,南水北调东线方案计划从江都调水140×108m3,如果鄱阳湖实施人工控湖工程,汛期拦截下来的一百多亿立方米洪水,在长江枯水期下泄,就可以大大缓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冬半年的水源不足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邮编:43007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辽宁构建"
    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10部委合计
    向大海要水喝:淡水资源告急
    新华社:旅游过度开发危及地
    全球变化对跨境淡水资源利用
    全球淡水资源日益短缺
    淡水资源的未来
    分质供水是节约淡水资源的一
    21世纪淡水资源利用看重“软
    世界淡水资源的综合评价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