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城市水资源管理措施分析

作者:哈建强    文章来源:环境生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30

1 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沧州区域地处华北平原东部,西有太行山山脉隔阻,北有燕山山脉为障,来自西西伯利亚的寒流很难逾越他们到达本地上空,导致降雨条件经常不够充分,另外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原因,使得区域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而且是资源型缺水地区。虽然处于海河流域九河下梢,历史上外来客水较充足,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用水量急剧增加,各河道上游陆续建造了数量不等的大、中、小型水库,拦蓄了大量的径流,导致流向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至80年代初,境内河道断流现象凸现,并且断流日数逐渐增多、延长,时至今日,清水少了污水多了,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使当地贫匮的水资源雪上加霜。  

外来客水的减少与当地用水量的增加,共同导致了本地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恶化,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得已开始取用地下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个体私营企业迅猛发展,更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大幅增加,出现超采地下水现象,而且开采深度越来越深。多年来持续超量的开采深层地下水,出现了咸淡水界面下移、地面沉降、地表裂缝、城区排水不畅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沧州市逐步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对强化水资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管理法规多是各有关部门根据自身的管理职责制定的,制定过程中缺乏统一的依据,缺乏全面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没有很好的做到在一个区域内的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法规体系,导致实际工作中执法水准不一、管理范围交叉的情况时有发生,使水资源管理效能大打折扣。由于有限的水资源被人为的分割开来,无法制定出全面、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统一政策,也就无法编制一个较长时期内的集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有效保护于一体的能够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案。  

为实现本次水资源规划目标,必须逐步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政策与法规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包括取水、供水、用水、排水以及污水处理回用全过程的政策法规,使水资源管理走向科学化、正规化。  

2 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2.1加强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发挥最大的效益。由于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实行城市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真正意义在于有效管理、科学配置水资源,保障城市用水的供给,促进城市的发展。  

实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不但有利于政府对城市供水工作的领导,而且有利于实施依法治水、管水和用水,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避免越权行事的事件发生,真正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职能。三是有利于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管理和供水保障情况的监督,避免了因职能交叉出现的互相推诿和扯皮现象。四是有利于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统一协调生活、工农业用水之间的关系,使当地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使供水水质得到保证和水环境得到优化。五是有利于使水资源管理、开发、经营和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水利部门可以通过强化职能管理,用开发经营的资金兴建新的调水工程和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加固,使蓄水工程达到应有的蓄水能力,其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从而再反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良性运行。六是有利于利益的协调。提高了工程管理单位管好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促进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七是实现“一体化管理”后,职责明确,利益直接,便于得到立项、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了供水设施的建设步伐。同时,可以实现水的跨县市、跨地区、跨流域,甚至跨省份的调配。  

 2.2 加强用水管理 抑制水资源不合理需求  

有效的价格政策应能从长期时间尺度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以及水质与环境的保护。建立水价的主要三大作用机制,要体现具有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经济效率性;体现消除(或减弱)水资源利用中的外部不经济,促进水质和环境保护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保障各类用水户基本用水权的公平性。通过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约束用水户的用水行为,发挥水价的市场调节作用,提高水价的需求弹性系数,有效抑制浪费,促进节水。通过制定有效的水价政策,合理回收成本,保证源水供应企业成本的有效补偿,促进水资源开发工程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供水部门高效开发利用各类水资源的积极性,提高供水效率与效益。利用多元的水价政策,实现不同类型的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之间配置的经济效率。在考虑满足最低限、最基本用水公平要求的基础上,水价的确定要能够保障经济社会整体用水的最优配置,促进各用水部门高效竞争用水。  

2.3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与制度建设  

生态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或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包括水源涵养、调蓄洪水、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对于人工水源涵养区,主要措施是建立严格保护区域或自然保护区,设立禁挖区、禁采区、禁伐区、禁垦区、禁牧区;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和城镇生活、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开展退耕还草还林、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人工生态建设工程,适当开展生态移民;调整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组织生态产业示范和推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名优特产品。  

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依托于自然生态与环境的有效承载力,社会经济用水价格的确定要考虑恢复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健康发展基本用水的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也可以通过水价的调整得以实现,主要应体现在三方面:污染损害收费,生态、环境基本用水被挤占的破坏损失收费,以及水源与生态保护收费。  

在制定水价时,一方面对流域内经济挤占生态用水造成生态、环境衰变和污染排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用户征收合理的损失补偿费与污染损失费;另一方面对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保护了生态、环境,对其他区域用水户产生了正面的外部效益的供水工程单位或区域,应对受益区或受益者征收补偿费。考虑到地区实际状况,应核算相应的补偿标准。补偿费的征收,可通过将补偿费计入受益区用水水价随水费的计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收取,并上缴当地财政。地方政府依据一定的程序补偿给水源保护区,促使水源保护工作的持续稳定,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工程水价,应保证有限的水资源使用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对作出牺牲的供水单位或区域给予补偿,使私人也取得最大的收益。  

 2.4加强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  

制定水资源数量与质量、供水与用水、排污与环保相结合的统一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供、用、排水计量设施,建立现代化水资源监测系统。  

积极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水平衡测试是指导企业科学用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基础。通过水平衡测试,可以摸清用水现状,了解用水水平,堵塞用水漏洞,挖掘节水潜力,提出整改措施,制定与当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特点相适应的用水定额,建立科学用水体系。要积极开展灌溉、供水工程及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提供服务;  

建立和理顺水资源监测经费渠道。水资源监测工作主要是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服务,要建立和理顺水资源监测经费渠道,水资源监测基本建设经费应纳入灌溉、供水等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计划加以实施,其运行经费应在水费和水资源费中安排解决。  

加强地下水观测和土壤墒情监测工作。要重视加强地下水观测工作,加强对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盐碱化和荒漠化等问题的观测和研究,加强土壤墒情监测与资料分析工作;  

建设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加快水资源量监测现代化建设,尽量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方法,达到水位观测长期自记,监测信息能快速传递。在主要地下水漏斗区和重要水源地,建设一批地下水观测专用井,配置先进的地下水观测仪器设备,实现自动观测;  

补充完善水资源量监测站网,建设水资源监测、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达到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接收、分析评价和预测预报的现代化,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作好参谋。  

2.5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总体上讲,城市水业的投资来源分两大类:一是不需要考虑资本收益的政府公益性投资,主要指来自税收和行政性收费的投入;二是社会资本通过商业资本市场对水业的投入,而社会资本的商业性融集与使用又有两类实施主体,一是政府,二是企业。  

一是强调水利在政府公共财政中的地位,在保持现有财政预算内投资规模的前提下,力争在水利基金调整工作中有所突破,建立稳定的水利基金渠道,使中央和地方财政性投入保持在一个较高、稳定的水平。通过大水资源费的征收范围和力度,统筹用于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建设。二是牢牢抓住中央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好机遇,创新机制,拓宽城市和工业对水利投资的新渠道。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吸纳社会投资,扩大市场融资的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国有水利资产盘活变现,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民营资本、外资、金融资本和大中型工商企业等投资水利产业,建立多元化水利融投资体系,扩大股份制水利建设项目的范围。逐步建立起了以大中型水利项目国家投资为主,小型水利项目社会投资为主的投资渠道,多渠道吸引了社会资金。四是充分发挥农民投身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采取政府规划、财政补贴、群众投劳等方式,加大农田水利的投入力度。   

2.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解决沧州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全市基本上无地表水源,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大都靠开采地下水得以维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多,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由于缺水,一些用水量大的企业无法于沧州落户;由于缺水,全市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由于缺水,地下水连年超采,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各种制度、机制、手段实现高效节水,达到水资源采补平衡。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解决沧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问题。总结多年的节水工作,我们取得了不小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但在节水工作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公民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先进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有待进一步应用、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活上各种不良用水习惯有待进一步改变、先进节水器具有待进一步推广等。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扭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的局面,用水效率得到提高,在生产和生活领域杜绝浪费现象,实现高度节水、高度文明的社会。  

3 结语  

沧州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对区域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沧州市供水和需水之间的矛盾将会日趋尖锐。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措施是开源节流,实现引江济沧。而按照国家确定的“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要构建沧州水安全保障体系,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大力节水,实现全面节流,科学配置。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zghbczr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蜗牛现新物种由雄性抚育后代
    在新发现的蜗牛物种里,尽职的蜗牛爸爸在家照顾一群蜗牛宝宝…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