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污染治理 >> 正文

谁来拯救受伤的土壤?

Eedu.org.cn 作者:刘晓星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11

  去年3月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其中,土壤修复成为重点内容;随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成为首个获得批复的专项规划;而据记者了解,《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处于报请审批阶段。


  一系列利好,或将成为中国土壤修复产业新引擎。


  在日前举行的“2012年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产业仍存在政策法规缺失、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经验缺乏、资金不足、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围绕产业化面临的障碍如何破解等问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和中国环科院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与企业共同把脉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前景。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平原、渭河平原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等污染相对严重,要完全摸清我国土壤污染的家底,仍然任重道远。


  ① 还停留在换土阶段?


  经济、安全的原地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少之又少


  “我国在污染土壤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方面取得很大进步,有些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总体来看,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尚不成熟”。与会专家向记者介绍说。


  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多的,是见效很快、投资巨大的焚烧和阻隔填埋。原因很简单,房地产开发商等不及,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场地的污染问题,于是就“大规模挖土换土”。对此,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壤污染修复在我国应该说还处于研发阶段和产业化初期阶段,适用的修复技术十分缺乏。


  近年来,在财政支持下,我国开展了多个类型场地的修复技术设备研发与示范项目。尽管土壤修复技术很多,但实际上,经济实用的修复技术很少。

  目前国内使用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是异位处理处置,包括挖掘-填埋处理和水泥窑共处置技术等。还有相当一部分修复技术与设备在研究开发之中,如生物修复技术和气相抽提技术等,特别是一些原位的修复技术,还处于试验和试点示范阶段。


  国际上,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过去的30多年中,美、日、澳等国纷纷制定了土壤修复计划,投巨资用于土壤修复技术与设备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修复技术与工程实践经验。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研发薄弱。污染场地修复属生态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环境化学、工程学等十几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是当前整个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前沿。而我国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大部分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工程应用很少;特别是经济、安全的原地修复和生物修复技术,更是少之又少。


  据介绍,土壤修复工程的效果受当地土壤、气候、水文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选用修复技术和工程设计时要因地制宜。专家指出,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必须进行本土化、经过消化吸收之后才能运用到国内的工程中,不能直接照搬。由于土壤性质、自然地理条件和污染问题的复杂性,每一个场地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