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资源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景爱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17

  【核心提示】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对水的利用必须制定长远的科学规划,努力增水、节水,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美丽北京的梦想。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之源。水对于人类既有利又有害,洪涝灾害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故古有洪水猛兽之说。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取其利避其害,从古至今都是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上古三代北京水资源丰富

  北京的古代文明,与水资源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期,北京地区水资源十分丰富,从而滋养了古人类。中国猿人、山顶洞人在此栖息生活,是因为有以永定河为主的许多河流,形成了冲积平原,其上河流纵横,植被繁茂,野生动物丰富,而古人类便是以猎取野兽、捕捞鱼虾为生。三代以来,北京水资源充足,适宜耕种。于是,周武王将帝尧的后人分封于此,称作蓟,又把召公奭也分封于此,称作燕,后来燕吞并了蓟,将都城迁到蓟国的蓟城,其故址在广安门附近(海淀北土城的蓟门烟树,是后人附会命名,不是蓟城所在)。后世的广阳郡、广阳国、燕郡、涿郡、范阳郡,都设治于蓟城,一是南临永定河,二是西近莲花池,有充足的水源。

  辽南京、金中都仍沿用蓟城之旧,只是加以改造而已。这时永定河南移,辽南京、金中都的水源是以莲花池为主,通过马尾沟引水进城。元代以东北琼华岛(今北海公园白塔山)为中心之地,另筑大都城,改用比莲花池水量丰富得多的高粱河为水源。元大都曾沿用金中都57年之久,最后弃旧建新,最主要的原因是水源。元大都的规模、居民数量都比金中都大了许多,必须要有充足的水源。

  金、元北京为增水开凿运河

  金中都、元大都的城市供水并不是很充足,特别是漕运问题很难解决。为此金代和元代都曾开凿运河。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0),刘靖曾在麻峪村永定河上筑石笼坝,称戻陵堰,将永定河水引向东流,用以灌溉,河水经高粱河、温榆河,进入今通州的北运河。引水的“车箱渠”全长约200余千米,灌溉面积约20余万亩。这条引水渠在晋代、北魏时又被加以改造利用,是北京最早的水利设施。

  到了金代,车箱渠早已废弃。金世宗太定年间,计划从车箱渠旧址引永定河水,先进入中都城北护城河,补充护城河水的不足,再将河水引到通州,与北运河相会。但水渠开通以后,由于落差比较大,竟把堤岸冲毁,淹没了村舍和民田,酿成灾害,最后只好将水渠龙首堵塞。金章宗在位时,吸取了教训,改从玉泉山下瓮山泊开凿渠道引水,先入高粱河,再入中都城护城河,东达北运河,实现了灌溉、漕运,从此中原地区的漕粮可以直达中都城下。这条水道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运河。

  到了元代,大都城人口剧增,城市水源和漕运问题再次出现。当时有官员建议,将金代旧渠打开,引永定河水入城入通州。科学家郭守敬提出,不能重蹈覆辙,应当引昌平白浮泉水,与玉泉山瓮山泊水相会合,然后引至积水潭东南流,沿用金代运河故道,东至通州。为了提高运河下段水位,采用闸门调节水位,便于漕船通行。这圆满地解决了元大都的水源和漕运问题。通水后,积水潭“舳舻蔽水”,元世祖将此运河赐名通惠河,并重奖郭守敬。

  元朝末年,孛罗帖木儿、傅佐又提出引永定河水的建议,被中书右丞相脱脱采纳。开渠以后,河水“毁民庐坟茔”、“船不可行”,损失非常严重,而孛罗帖木儿等人被处死。这是不尊重科学、不吸取历史教训所酿成的后果。

  官厅水库泥沙沉积

  永定河为桑干河下游,发源于山西,在河北怀来会合洋河、妠河,是北京最大的过境河流。其含沙量很高,水色浑黄,故古称卢沟、浑河、小黄河。永定河出军都山以后,即进入北京平原,泥沙大量沉积,河流多次改道,被称作无定河。自金代以后,历代屡有治理,均不见成效。金代封它为安平侯,元代封为显应洪济公,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都是祈盼它不要泛滥成灾。

  为了解决洪涝灾害和北京城市用水问题,1951—1954年在河北怀来县永定河上修建了官厅水库。官厅水库是北京也是华北第一座大型水库,修建之初,曾先后七次拦蓄了2000立方米/秒的大洪峰,每年供应北京城用水8.5亿立方米,成为北京主要水源地。然而由于水库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库底泥沙沉积多达全部库容的27% ,这使水库变浅,四周出现了大片滩地,中间出现了沙洲。现在永定河出山以后即干涸断流,只在河道中有若干人工小湖,失去了对北京城供水的作用。

  为解决水源不足,北京又新建了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但三者总库容尚不及官厅水库库容的18%。因此,北京水源仍感不足。

  官厅水库修建时,对泥沙沉积问题缺少清醒的认识,现在官厅水库已失去了北京水源地的功用。永定河泥沙含量高,在文献中不乏记载,从事水库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政府官员显然是缺乏调查研究。教训深刻,不过为时已晚,很难补救了。

  北京湿地年均减少40.84平方千米

  北京的水在不断减少,除永定河断流以外,湿地、山泉也在减少。有人做过统计,明万历初年北京湿地为5200平方千米,20世纪50年代为2568.23平方千米,21世纪初为526.38平方千米,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41.85平方千米,年均减少40.84平方千米。被称作“地球之肾”的湿地减少,是水资源减少最明显的标志。

  北京古代山泉很多,金代西山有八大水院,此外,许多寺观亦建在山泉之旁。现在有些山泉已消失,有的变成间歇性的山泉。法海寺的龙泉早已干涸,潭拓寺的龙潭之水时有时无,双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院之一,现在一泉干涸,另一泉水量微小,变成了废井。

  湿地、山泉消失和减少,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20世纪后期,由于干旱少雨,面积小的湿地干涸是常有之事。不过社会活动的影响,要比干旱更为严重。浅水湖泊和沼泽被称作淀子,北京海淀区是以淀子多得名。明清时代这里有许多建在有水淀地方的皇家和私家园林,但这些有园林水淀的地方,后来有的改作工厂、学校、居民区,有的改作农田。山泉的干涸既与降水量减少有关,最重要则是受山体施工影响,山体爆破、挖掘隧道、打竖井,都会改变泉水的流向和阻止泉水的渗透。

  南水北调 节水增水

  中国是缺水的国家,北京是缺水的城市。南水北调实现以后,北京水资源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在南水北调没有实现以前,北京应当采取增水节水措施。

  如在降水季节通过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将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净化处理为可以利用的再生水。对用水大户,要配额供水,宾馆饭店要安装中水设备,将废水转化为中水。对居民户用水,可实行阶梯式水价,并通过水知识讲座等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同时以法规的形式,强制性规范市民的节水行为,营造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还应严禁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与地表水不同,是地质时期形成的原生水,十分珍贵。地下水采多了会导致地面下沉,影响道路交通和建筑物的安全。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对水的利用必须制定长远的科学规划,努力增水、节水,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美丽北京的梦想。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北京水资源的历史与现状
    【核心提示】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对水的利用必须制定长远的科…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