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
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于1985年合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初建1975年,百祖山初建1985年),总面积247000公顷。
一、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龙泉、庆元两县而又相互毗连的两个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环境
保护区属于武夷山系的分支,主峰黄茅尖为浙江第一高峰,海拔1929米;第二高峰百山祖海拔1875米,两峰隔谷相望,相距仅有20公里,为闽江、瓯江的分水岭。这一带山岭逶迤,峰峦挺挺、沟壑幽深,间有高山台地和山谷平川。气候具季风型湿润气候,距海较近,温和而多雨,年均温13.5℃。
三、植物资源
百山祖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在海拔800~1600米处乔木层种类多达20多种,主要组成木荷、红楠、深山含笑、浙江樟等;海拔1300~165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100~1750米为针叶林,主要树种黄山松;海拔1700~1750米为山地矮林,海拔1700米以上为山地灌草丛。
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百山祖冷杉、白豆杉、福建柏、伯乐树;三级有银钟树、小花木兰、天麻、厚朴等。
百山祖冷杉为松科冷杉,属子遗树种(图1)。仅分布于百山祖主峰南侧海拔1760米之小山岙,面积小,林内现存百山祖冷杉4株,最大胸径40厘米,高11米,最小胸径9.1厘米,高5米。伴生树种水青冈、冬青、水丝梨等。
图1
百山祖冷杉的发现证实,我国东南部受过冰川的影响变得寒冷,植物向低纬度、低海拔迁移,到冰间期,它们却残留下来,并随气候的变化而仅仅在山顶部保存下来。同时证明冰期对我国南方影响面积少,程度较轻。
凤阳山植物区系特点是:
(1)起源古老,子遗种多,如裸子植物松、粗榧等。被子植物起源古老的有木兰科、壳斗科等,如钟萼木、白豆杉。
(2)区系成分复杂
区内有国家级保护植物15种,二级有白豆杉、华东黄杉、福建杉、长叶榧、伯乐树、珠网萼等;三级有银钟树、黄山木兰、小花木兰、凹叶厚朴(图2)、南方铁杉、短萼黄莲、八角莲等。
凤阳山后岙村生长着五株柳杉,这些柳杉在全国要数它最大了。(图3)
图2 图3
(一)凹叶厚朴: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木兰科,落叶乔木,高达15米,树皮厚,紫褐色,小枝粗,淡黄色,有环状托叶痕。叶多集生枝顶,革质,倒卵形,全缘,初夏开花,花大,黄色,单生枝顶,呈圆柱形。
厚朴喜光,喜凉润气候和酸性沃土。
木材轻软、致密、不翘、不裂,可做乐器用。中医学上以皮入药,性温、味苦辛,主治胸腹胀满、痰饮喘咳等,花功用相同,但医学价值较差。
(二)长叶榧: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国特有树种。
生存在阴湿凉爽的山坡、山谷。为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可达2米。小枝近对生或近轮生。叶螺旋着生,叶线状坡针形,在下面有两条与中脉近等宽的黄白色气孔带。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叶腋,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基部各有2对交互对生的苞片,外侧另有1小苞片,种子核果状,倒卵形,假种皮黄色微裂。
种子为著名的“干果”,营养丰富,胚乳含油54%左右。假种皮含芳香油。
四、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种类丰富,表现出南北交替的特点。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云豹、猕猴、短尾猴、黑熊、大灵猫、黑麂、水獭、穿山甲、黄腹角雉等。
(一)猕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别名恒河猴。属于灵长目、猴科。尾长约为头体长之半,臀部有发达的红色肉疣。体背上部棕灰或棕黄色,下背部橙黄色,胸腹部淡灰色,颜面及两耳肉色。栖于树林及石山峭壁。食性杂,群栖,每群数10只~百余只,猕猴具有重要观赏价值。
(二)黑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食肉目、熊科、黑熊属。体肥大,头宽、吻短、尾短,全身毛色黑而富有光泽,胸部有一个“∨”形白斑。栖于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能直立行走,善爬树也善游泳,平时独居,食性杂;冬季在树洞里冬眠,但很容易醒,称为“冬睡”。
黑熊不仅是名贵的观赏动物,而且有重要经济和药用价值。其毛可制高级地毯、高级褥垫,熊掌自古以来被誉为珍品,熊胆是传统的名贵药材,熊的肉、骨、血、脑均可入药。
(三)大灵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别名九节狸。为食肉目、灵猫科、大灵猫属。吻较尖、四肢较短,尾长大于体长之半;体色灰棕、颈侧和喉部有3条波泡状黑纹,黑纹之间白色,背部中央至尾基部有一条黑色粗硬鬣毛称脊鬣,其两侧各有一条白色纵纹,尾部有黑白相间的环纹,一般为9节,故又称九节狸,尾末端黑色。肛门下方有香腺。栖息于灌木丛中,夜行性,喜独居,食性杂。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