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新型工业露头角 我市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按照资源高效化、污染减小化、废物资源化、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开展工业园(区)建设,到2002年底,已建成工业园(区)一批,今年又铺开了'示范工业园区'的争创工作。全市开展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的工业产品和开展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的工业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如三角镇高平工业区为使全区的环保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并与国际接轨,启动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体系的认证工作,力争把该工业区建设成为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单位。

我市以建设示范工业园区为切入点,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跋:姹紫嫣红春满园 我市历时三年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不仅实现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阶段性目标--26个指标全部达到了国家环保局《2001年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标准》中的一类验收标准,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我市进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在造就良好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环境的同时,也造就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和投资环境,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使中山的经济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速居全省第2位。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活跃,工业、农业、三产三大产业同步增长,对外经贸取得新的突破。 社会效益显著 城市生态工程的大手笔、高标准建设,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使城市集聚和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村镇建设有效推进,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共有10个镇被命名为省级以上'卫生镇'。 “科教兴市”迈出新步伐。新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5个,6个镇区进入省科技创新专业试点镇的行列, 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7.5%。通过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8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886元,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各类险种参保人数达220多万人次,低保对象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解决'双困户'住房共1.89万平方米;旧城改造总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 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习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精神产品,获得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市取得总分和金牌总数第三名的好成绩。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72.4%;计划生育形势保持平稳。 提升环境保护工作 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我市投入大量资金到城市绿化工程、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和三废综合利用等工程,使我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的水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在全省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示范区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我市生态保护工作者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及实施、开展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整个队伍得到了锻炼,为全面实施《中山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力争早日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奠定了人才基础。 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对我市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而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我市贯彻落实张德江书记期望要求的重要举措。我们坚信,凭着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凭着市委政府的大决心和大投入,凭着全市上下的同心同德、齐抓共创,不久的将来,一幅'碧水、蓝天、绿地、花鸟城'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图景,将展现在孙中山故里美丽的土地上!
 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促进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图为生态民居代表之一的星晨花园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