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热点 >> 生态示范区 >> 文章正文 | ![]() ![]() |
|
|||||
| |||||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宝应县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国家环保总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7-6 | |||||
基本情况:宝应县位于江苏省中部,属里下河农业区。总面积1467平方公里,境内气候温和、水网密布,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唯一“荷藕之乡”。全县辖13个建制镇, 16个乡,总人口90.8万人,县城安宜镇座落在县城中部偏西的京杭大运河畔,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农业生产以粮、棉、荷藕及水产养殖为主,工业以机械、电器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1998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160元。
内容与特色:20多年来,宝应县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水乡特色的以湿地生态农业建设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之路,宝应县的生态工程建设可分成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即“九五”以前,分别实施了防洪保安工程、湖泊综合整治工程、耕地保护工程,绿化造林工程和水环境保护工程。防洪保安工程,主要是全面加强排灌水系建设,实施退粮还水,根治水患,减轻外洪内涝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湖泊综合整治工程,主要是对湖泊进行科学利用,防止湖泊沼泽化和富营养化;耕地保护工程,通过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深挖沟渠,抬田治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地力;绿化造林工程,坚持大搞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实行片林、带林和林网相结合,乔灌相结合,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风灾和土壤流失;水环境保护工程,重点严格控制水污染,优化工业结构,实施废水治理,实现达标排放。第二时期,即“九五”以来,实施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湖泊轮养轮休工程、湿地作物水体套养工程、高密度养殖水体生物净化工程和跨世纪环保绿色工程。农业秸杆综合利用工程,秸秆直接还田或采取生化处理作饲料,再将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过腹还田;湖泊轮养轮休工程,运用调控方式,实行养休结合,合理利用生物资源,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湿地作物水体套养工程,在稻田、藕田套养螃蟹、泥鳅,实行生物防治,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改善农作物品质;高密度养殖水体生物净化工程,通过投放特种微生物等措施,分解消化水体中有机物,改善水质;跨世纪环保绿色工程,主要是采取治理措施,实现“一控双达标”。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全县生态环境逐步得以整治和改善,形成了运西湖泊,中部低洼平原、东荡湿地三大区域生态系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好走势。
示范意义:宝应生态示范区建设,立足本地实际,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路子对头,目标明确,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科学规划,依靠科技进步和全县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生态建设,特色明显,对全国水网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具有较强示范意义,尤其是湖泊轮养轮休、湿地作物水体套养和高密度养殖水体生物净化等工程,既能防止湖泊沼泽化,又能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值得借鉴,有机肥生产加工既解决了秸秆利用问题,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肥,对改善农田生态,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成效:宝应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整体效益明显。全县各部门、各地区、各层次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全社会都为全县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生态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已形成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建立了有自我特色的生态体系。紧紧围绕县情,因地制宜实施了十大生态工程,建立了三大农业区域的生态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农业示范体系,三是生态恢复成绩突出,防洪保安、抬田治碱等系列生态工程大力整治了退化的自然环境。四是绿化造林对生态建设贡献较大,高水平实施了农田林网、道路林、围庄林等建设,有效改善了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五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生态建设,形成了自然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六是始终依靠科技进步,重视科技在一系列生态工程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生态建设工程的质量。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长沙:城在山中 房在林中 人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 江苏省环境监测工作调研报告 昆山迈向生态市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江苏省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山东省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省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