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才:戈壁播绿人

作者:胥廷华    文章来源:甘肃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7-21

  位于玉门市北部的花海盆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仅有的花海灌区只占盆地的20%。但自从移民来到这片不毛之地后,昔日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如今变成了阡陌纵横、村庄整洁、道路宽敞、林带茂密的新绿洲。

  2001年,疏勒河移民开发项目实施初期,世界银行一位生态专家说:“毕家滩不适应人类生存。”2002年8月的一天,从岷县迁来的移民,刚到安置点就遇到了遮天蔽日的黄风黑沙,搭起的帐篷也被刮飞了。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移民有的返身就走,有的不敢下车。毕家滩移民工作指挥部的干部,硬是耐心地说服移民安顿了下来。

  当时,毕家滩移民工作指挥部总指挥手刘吉才,没有因条件差、难度大而退缩,他带领迁居这里的岷县6300名移民,开始建设新的家园。

  刘吉才和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提出了“开发先绿化、种地先防风、防风先固沙、致富先植树”的移民开发思路,包片、包沟、包地治理。毕家滩土地沙化、盐碱化非常严重,苗木成活率低。刘吉才深入荒滩,栽植苗木,总结出适合当地环境的树木栽植方法,在土头地上种杨树,盐碱地上种柳树,风沙边上种红柳和梭梭,在移民基地推行了乔灌林间作、林棉间作、林草间作和林、草、药三元结构的防风固沙新模式。

  治理风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狂风和烈日,开发时,相对稳定的土层表皮一旦被推开,风吹沙起,沙随风动,大风和沙尘就如脱缰的野马呼啸着扑向植树的干部和移民,戈壁的烈日更是不敢示弱,整个春夏这里便成了狂风和烈日交替示威的日子。当时,刘吉才和移民一起,用坚韧的双手托起一片片树林。

  几年来,在方圆2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内,已经营造防风林带13条,植树1.34万亩,成活率也达到了95%以上。毕家滩移民点成为渠、路、林、田配套,学校、医院、村委会自来水、农用电入户,社区服务设施完善的移民基地。

  2004年,毕家滩作为疏勒河项目移民示范基地,接受了亚非16个国家48个专家的参观考察,得到了高度评价。2005年12月,世行督导团专程来到毕家滩移民村考察,走进院子晒满金灿灿玉米的农家,看到连手机、电话、立体音响这些城里人享用的东西都样样俱全时,世行官员连声说“ok”。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