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绿色中国试验者
争议的2006
潘岳曾出过一本诗文集,在自序中他感慨:“中外政界一样,所处的位置,所持的原则,要求我们少说多做”。不过,虽然熟知官场之道,他自己却主张从政者少一点“韬光养晦”,多动点感情,多说点真话。现实中的他给外界的印象是敢说敢言。他不仅说,还自己写,从理论高度表达他的绿色理念。
“在世界环保发展历史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总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人物,潘岳身上多少有他们的影子、又都不一样。他是完美主义者,但过于理想化,使他的一些想法受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如此评价潘岳。
在他看来,潘岳还不是纯粹的环保主义者,而《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才是没有任何夙求的纯粹环保主义者。
在美国历史上有两本书改变了美国的社会,一本是《汤姆大叔的小屋》,另一本就是《寂静的春天》。而《寂静的春天》作用可能更大,因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众,开始从对环保的冷淡变得无比关心,并促成了美国环保署的成立。
《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后,卡逊遭到反对方的攻击和威胁,但她没有被吓倒、继续坚持个人的信念和理想,改变着人们已经形成的思维并最终获得成功。
上述环保人士说,潘岳的绿色中国理想之所以磕磕绊绊,是因为潘的位置使他很难成为纯粹的环保主义者。
他说,对于环评,社会上和各部门间一直存在分歧,有人认为环保部门作为“弱势部门”想就此提高自己部门的地位,也有人认为,环保风暴是虎头蛇尾、只是一场“秀”而已。
潘岳当然听得到这样的声音。不过,他显然并不在意。面对媒体的质疑,他承认环保部门还很“弱势”,不过他认为,说环保总局“行使环境评价内容以外的权力”,恰好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法》视若无睹的直接体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也曾表示:“不是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太过火,也不是环保局与大家过不去,而是世界大势所迫。谁提前采取绿色战略,谁就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
他也并不认为环保风暴是虎头蛇尾。2006年初,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曾回忆起2005年的那次环保风暴,他承认,这些项目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涉及13个省市、几大电力公司,绝大多数是区域、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撑项目。在当时局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有些部门对查处行动有不同的看法,被查处的部分企业也有不同认识,“环保总局确实遇到一定的压力。”
但是他说,我们没有手软。在国务院的支持下,经过与有关企业沟通,地方、部门和企业逐步意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最终,所有违规项目的业主均按规定停止了工程建设,并积极落实整改措施。
当然他也不无苦涩地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来形容环保总局在过去重大工程争论中的处境。就在2006年12月13日,全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管理交流会上还传出消息,由于“认识不足、相关机制欠缺、基础薄弱等原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还存在比较大的阻力”。
看到这个问题的不只是潘岳和他的同事们。200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都曾建言,将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提高政府环保机构的权威和地位,并使环保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就在几天前,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向全国人大汇报时也披露,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地方政府领导甚至用“挪位子”、“摘帽子”、打板子等手段,直接干扰环境执法。
而对于社会上对他本人的种种议论,潘岳十分坦然:“任何一个了解中国现实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名声并不符合许多潜规则,这样做与其说是博得美名,倒不如说是不负良心”。对他来说,“要做的事太多,必须一件件地做起,关键是今天今时今刻从我们开始做起。”
潘岳自述,41岁前,他已走完红军长征的所有路线,已走过全国绝大部分县城。而今,他的绿色中国梦想似乎是一场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甚至他已经开始运用自己的演说才能,试图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他的事业中去。“你敢说你将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奋斗终生吗?如果敢,请大家鼓掌。”在面对一群大学生环保志愿者时,他以《绿色中国和少年中国》为题做演讲,这时候的潘岳激情四射,更像一个思想者。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