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治沙工程

作者:万晓白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29
  今年54岁的万平,手上刻满老茧和裂痕。6年前,他曾是一名大型火力发电厂的环保工程师,待遇优厚,事业有成。然而,一个心结始终困扰着万他:16岁下乡时,帮助过自己的瀚海中的农民是否摆脱了贫困?

  透过摇曳的芦苇荡,依旧是30年前的房屋,不同的是周围矗立着百十个巨大的风车。最可利用的能源竟然是风!一幅奇特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先进的风力发电车下面是最贫瘠的土地与最原始的人耕马犁。于是,万平也带着可以短期致富的造纸工业项目去了。可是,当他看到那里更加吝啬的盐碱地和被黄沙掩埋的大草原,多年从事环保工作的他犹豫了:与人的落后相比,环境退化更加可怕。

  万平的心被震撼了,1999年,他10次徒步走完了吉林和内蒙古交界的科尔沁东部边缘2500平方公里沙地,考察草原退化和气候变化。从那时起,他的脚步再也离不开这片土地了。2000年,万平毅然辞去公职,只身赴荒漠治沙,一干就是6年。

  一个人的治沙工程

  万平是从吉林省西部的荒漠大县通榆开始治沙的,这里拥有荒漠化土地4万公顷,农民收入在全国排名后几位,是国家级贫困县。

  一次,万平与一个中年妇人谈话,劝她不要私自耕种林地,这是犯法的。讲了一个上午,可那个妇人还是带着子女拉着马犁杖偷偷种上了,并且因为保护树林的水泥桩挡路,她将其拔掉敲碎。用坚固的水泥桩保护荒漠自然恢复的植被和人工的防风林,本身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可是现在,连水泥桩都阻挡不了人类掠夺自然资源的步伐。当地人说,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啊,土地奉献出来的粮食实在太少了,有句俗语“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筐,熬一锅”,这样的结果使人们不畏辛苦尽可能耕种更多的土地,广种薄收,恶性循环。

  万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创业之路。2000年6月16日,科尔沁万平治理区开工了。显然,这是个吉利的日子,但是没给万平带来好的开端,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烦。治理区距离最近的村子仍有1公里的路,万平要在沙丘里建起自己的生产生活基地,10万块砖和大卡车一起陷在了沙窝子里。晚上睡帐篷,白天他蹲在10万块砖前面发呆。有人出主意了,在沙子上铺上碱土,拌上沙子浇上水,就是简易路嘛。可是这么大的工程,要多少人拉多少土啊,村子里都没有一条这样的路,何况水又从哪里来呢。猛然间,一个名词——压强,闪现在万平的脑海里。推土机之所以能在沙地上行驶,不就是比汽车多了个履带吗。可是,履带从哪儿来呢,钢铁的自然买不起,于是,万平截好一段段的木头,用铁丝挽起来,做成了足有400米长的“木履带”。

  10万块砖运进去了,石灰、水泥、钢材也都运进去了,这让万平足足自豪了一阵子。万平要建造钢筋混凝土的坚固基地,这更让周围的人看到他义无反顾的决心。

  那时,万平体重下降了15公斤,连手指甲都凹陷了下去,手背上被风刮出了一道道血口子,他在透支着生命。最初的时候,他整整1年没洗过脸,2000年基建期间,气温高达46摄氏度,地表温度则达到了58摄氏度以上,他脱下来的裤子都可以像水泥桩一样立在地上一动不动。

  2000年6月18日,万平建立了百公顷的生态示范区。他学的专业是工业水处理,对于光秃秃的流动沙丘,他没有任何经验,更没有可提供借鉴的先例,除了满腔的热忱,就是周围人的嘲笑,那么,就要靠自己的摸索和坚持了。在没人知道的、曾经栖息过成吉思汗雄兵铁骑的荒漠中,万平围起了保护区,不让放牧的牛羊破坏,并且只身挖下几千个1米见方的树坑,按照一般的模式打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可是,由于沙地没有植被覆盖,地下水位下降,干旱严重,树苗根系根本无法接近水源,加之沙子流动速度快,到了第二年,小树苗不是被太阳烤死,就是被黄沙淹没了。望着干枯的树苗,万平的身心都要崩溃了。

  万平在大病一场后,重新振作精神,挺起累弯的脊梁再次出发了。这次,经过缜密的考察和思考,万平欣喜地发现,在没有过牧的情况下,沙地原生植被恢复迅速,草生植物已经抓住了水源,沙地初显绿色。有了植被,沙丘就不会轻易流动了,那么再辅以防风林,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于是,万平根据沙丘的个数,划分出若干个生态圈,为保护沙地生态结构,在水层较浅的地方栽植少量林带,以草养林,以林护草。第三年,沙地长出了原生的灌木!沙地的原生动物也出现了,先是有了小小的田鼠和蛇,后来竟跟来了鹰和狐狸,在齐腰深的大灌木中,鹌鹑一窝一窝的,野鸡到处飞,野兔竟然走得很慢很慢,只有见到獾子才一闪就不见了。后来,有中科院的专家来考察,万平这个忘我的探索竟和中科院的生态学专家们的理论不谋而合,专家们当时苦于没有实际案例支撑理论,万平的做法正好印证了生态恢复要以原生植被为主的科学理论。

  生态恢复了,跟示范区周围的黄沙相比,这里格外的绿。散牧的牛羊开始进攻示范区,牛羊的主人却微笑着闭上了眼睛。略有喘息的万平还没来得及总结经验而继续推广,就要为保护稚嫩的生态而战斗了。那些日子,万平总是举着望远镜站在沙丘顶部,看到有闯入的牛羊就奔向那里,驱赶它们,然后再拿着工具围着百公顷的示范区逐一修补围栏。无论冬夏,万平重复着这两项工作,也不知道他昏倒在雪地上多少回,早晨出去了,有时半夜才回来。人们无法寻找他,因为不知道他那时那刻是在哪里。

  沙漠上的探索

  万平深知,一个人治沙的速度永远比不上造沙的速度,应该做的是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空间,所以与人的沟通尤为重要。农闲季节,他走访临近村屯,详细记录农户的家庭情况,包括耕种土地面积、家庭成员文化水平、子女读书情况甚至于女主人的娘家情况等等都一一记录在案,他希望通过了解这些最基本的人文情况,把自己的治沙理念向更多的人们推广,带动更多的人治沙致富,摆脱人与自然争资源的现状。

  万平认为,应当大力恢复沙地本身植被,用小面积的土地种植单位价值高的经济林取代大面积的广种薄收和散牧牛羊。初期的实践证明,1亩经济林(葡萄)价值等于15亩杂粮(荒漠化土地)价值,那么100公顷经济林相当于1500公顷荒漠化土地,就是说即使在1600公顷的土地上只开发1/16来种植,其余部分皆可以任其自然生长自有植被,其产生的价值就能大于种植杂粮得到的收入。可以设想,目前当地1户农民耕种15公顷土地,全屯70户,全村200户,大面积的荒漠化治理指日可待。

  为了寻找适合沙地的经济林品种,万平多次走访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十几家经济林科研院所,根据沙地特有情况选择同纬度生长、耐寒、耐旱品种30余种进行种植实验。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的季节里,万平用双肩从哈尔滨扛回了宝贵的树种。2003年冬天,深知隔行如隔山的他又从吉林请回了当地享有盛誉的葡萄大王,在沙地专门为示范区志愿者和当地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和经验。

  2005年,万平排除干扰,应用恢复生态乔灌草搭配技术和林草植被再生技术,以恢复本土原生植被为主,谨慎引进外来物种为辅,实验治理科尔沁沙地的百公顷荒漠土地。到2005年8月,示范区植被已由接近于零的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土壤表层腐殖质厚度逐年增加,土壤结构稳步改善,土地生产力逐年提高。

  为扭转当地造沙速度大于治沙速度的不良局面,万平自费带领当地农民和下岗职工考察吉林省优秀葡萄基地,聘请技术员开展讲座,带领当地农民在已经恢复成功的土地上小面积栽种近两万棵葡萄,探索着生态恢复与发展可持续农业相结合的道路。示范区扩大了葡萄协会,吸纳更多农民加入到沙地治理中来,以栽种葡萄逐步取代开垦沙地的广种薄收。实践证明,栽种1亩葡萄相当于种植30亩沙地的收入,1户农民栽种1亩葡萄可以使200亩沙地得以修养生息。目前,万平带领30多户农民完成了100亩葡萄的栽种和管理,8月产果,年底酿出与吉林农大合作的第一批纯天然绿色葡萄酒。

  万平在治理沙地的同时,深感人的认识对环境的重要性,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在各种场合开展环境教育。一方面,万平志愿担任当地中学的环保教师,自编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环保教材,义务开设环境教育课,现在已有百名学生环保课结业。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示范区已接待了近500名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的中外大学生,其中不乏硕士生和博士生。他还不定期地到北京、长春、哈尔滨、沈阳的10余所高校讲授荒漠治理课程。

  2005年7月,东北林业大学的生态教育基地在万平的示范区挂牌成立,另外,示范区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社会学院的生态环境教育实习基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