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名家文丛 >> 曲格平文选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注我国的生态安全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注我国的生态安全
——2001年12月在中央党校的演讲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曲格平    文章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7

 

  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国民经济引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把自然生态的恢复和建设提上了国家建设的重点领域,并实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一系列政策;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注意优化产业结构,限制和淘汰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工业和矿山,从源头上控制了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业企业基本做到了达标准排放;制定了一批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了以法行政。

  但是,我国环境问题很多,一些方面的问题还很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顺利发展,乃至成为国家安全上的一大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

  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正常、稳定进行,是每一个国家政府最基本的职能。从历史上看,每个国家首先关注的是国防安全、军事安全,就是在今天这亦然是每个国家所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社会经济体系越来越复杂,各国相互关系越来越密切,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了,生态安全也被提上了议程。

  当前,国际上关于生态安全或者环境安全的讨论越来越多了。关于生态安全的定义,迄今尚未有一个确切地说法。一般认为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是防止由于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的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其二是防止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影响安定。围绕生态环境与安全的相互关系,美国、英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以及北约、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盟、联合国等地区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大量研究,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研究报告和著述。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专题商讨全球生态安全的对策,并通过了会议宣言和相关的公约。鉴于环境问题的严重发展,联合国决定于2002年8月在约翰内斯堡再次召开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

安全的保障不再局限于军队、坦克、炸弹和导弹之类这些传统的军事力量,而是愈来愈多地包括作为我们物质生活基础的环境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土壤、水源、森林、气候,以及构成一个国家的环境基础的所有主要成分。假如这些基础退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最终将衰退,它的社会组织会锐变,其政治结构也将变得不稳定。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冲突,或是一个国家内部发生骚乱和造反,或是引起与别国关系的紧张和敌对。(引自《最终的安全》诺曼·迈尔斯著,王正平、金辉译,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众多的研究讨论中,美国的动向特别引人注目,白宫、国务院、国防部、能源部、中央情报局、环保局、国防大学以及南方军区、中央军区,都在生态环境与安全问题的研究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相继发表研究报告。美国国防部1993年成立了“环境安全办公室”,并自1995年起每年向总统和国会提交关于环境安全的年度报告。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1996年11月20日指出:“一个强有力的环境规划,是一个强有力的国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对生态安全的研究,虽然也关注本国的问题,但重点却是放在了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上。他们认为:“世界范围的环境退化,威胁到美国的国家繁荣。” “环境压力加剧所造成的地区性冲突或者国家内部冲突,都可能使美国卷入代价高昂而且危险的军事干预”。

   前不久,朱容基总理在听取环保工作汇报时曾说过:我国生态环境形势这么严重,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警告,也是对我们的惩罚。对此,要提出警告,否则,老是这样搞下去,那不就是自我毁灭吗!要搞好环境警示教育,向世人发出警告,唤起大家注意,特别是要让我们各个地区的领导同志猛然警醒。新闻媒体要参与环境监督,要敢于揭露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公开曝光,依法严惩。朱容基总理这番话,语重心长。确实,我国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很多,有些方面已经构成了一种安全威胁。

二、影响我国生态安全的一些问题

  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很多,今天主要就国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有毒化学品与健康、生物安全五个方面的问题说一些情况,并想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探讨政策上的失误。我认为只有在这个方面汲记教训,加深认识,提高决策水平,才有可能避免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一些大的失误。

1、  国土安全问题

  国土涵义广泛,包含了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和全部资源总和。今天主要讲国土生态安全方面的问题,而且只能讲其中的几个问题。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据近期遥感调查,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42%,每年流失表层土在50亿吨以上。耕地的肥力主要存储于表层土,表层土的流失导致了土壤肥力的不断衰退和生产力的不断下降。每生产一吨粮食,贵州乌江流域流失土壤47吨,四川中部53吨,陕北地区107吨。有些地区粮食产量很低,从价值上看,从生态后果上看,得不偿失。从50年代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失去的耕地267万多公顷,平均每年6.7万公顷以上。同时,严重的水土流失又淤积了江河湖库,是许多地区洪水灾害的重要原因。一位外国专家在考察黄河流域后感慨地说:黄河流淌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可以说,水土流失是中国面临的头号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至5万平方公里。即使不算新出现的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完毕也要70至110年。即使把其中急需治理的近200万平方公里治理完毕也要50年以上。这个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控制,生态环境特别是农业生态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水土流失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石漠化的出现。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山高坡陡、表层土壤薄(一般为10—30厘米),由于植被破坏,随雨水的冲刷或风蚀平均每年流失土壤厚度在0.5—1厘米,有些地方高达2—5厘米,现在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裸石山,被称为“石漠化”。这是继西北地区土地沙化蔓延的又一新的恶性发展,也是造成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是土地荒漠化加剧。目前,我国沙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6%。其中11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在目前技术和财力条件下是难以治理的;有52.9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经过努力有可能恢复其原有的草地和林地面貌;另外,还有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于明显沙化的过程中,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也会逐步变成沙漠。当前,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已经形成。世界银行的专家称,中国是世界上实际荒漠化土地占潜在荒漠化土地比例最高的国家。土地沙化面积在50年代每年扩展1500平方公里,7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1995年前每年扩展2400平方公里,到了2001年扩展到3400平方公里,相当于沿海地区每年损失两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进入90年代后,土地沙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据初步测算,50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已经扩大了10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海南省的面积。作家徐刚先生在他的《伐木者,醒来》的书中有这样几句话:

沙漠向农田推进;

农区向牧区推进;

牧区向林区推进;

林区向雪线推进;

雪线向山峰推进。

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令人不安的生态环境趋势图。

  由于沙漠化的发展,给沙区经济和人民生活都造成了很大困难。据专家估计,每年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部5省1996年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一些地区还形成了生态难民,仅青海省由于沙化破坏了人类生存条件,迁移安置生态难民就达20多万人。近年来,北方地区不断遭受沙尘暴袭击,长江下游地区也受到了影响。统计表明,沙尘暴频率在不断加快: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

假设我们在2000年以前还在继续破坏环境,然后在2000年完全停止破坏。我们地球上由于污染物造成的毒化在几十年内仅仅靠自然的演化过程和人类的管理是难以逆转的。沙漠化和臭氧层空洞没有一百年时间是不可能恢复的。土壤侵蚀和热带雨林的毁坏要经过几个世纪的修复;大量的物种灭绝至少要一百万年才能复元。引自《最终的安全》诺曼·迈尔斯著,王正平、金辉译,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三是土壤质量变差,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盐渍化发展突出,现在形成的盐渍化土地近37万平方公里,加上原生的盐渍化土地,面积已达80多万平方公里。耕地一经盐渍化,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甚至弃耕。盐渍化土地的形成是由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特别是不当的用水方式造成的。

四是非农业用地大幅度增加,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15年,净减少耕地8100万亩,相当于减少了江苏或吉林的全部耕地。近年来,由于修改了《土地管理法》,加强了对耕地资源的管理,形势有所好转,但每年被占用的耕地仍在300—500万亩之间。全国已有666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其中463个县平均耕地已不足0.5亩。这对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威胁。

  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人民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是人类栖居的基地和衣食的基本来源。国土资源的多寡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度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先决性的条件。

  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系统。土地的退化,直接威胁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特别是耕地的退化和减少,严重威胁庞大人口粮食供应的安全。2030年人口将达到16亿,按人均粮食消费400公斤这一低线标准,总产量要达到6.4亿吨,比目前要增加1.4亿吨。据许多专家研究,按照中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食物营养模式,人均粮食大约在460--470公斤之间。如果按照这一计算,粮食的需求量就更大了。保证粮食的供应,除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外,保护土地特别是耕地是最重要措施。

土地退化的加剧,有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不适当的人为活动引起的。主要是:

一是违背生态规律,不顾后果的盲目开垦。50年代到70年代末,西北地区三次大规模毁牧、毁林开垦,破坏草地667万公顷,毁林18.7万公顷。其结果事与愿违,开垦一块沙化一块,农、牧、林三者皆伤,力图摆脱贫困处境,却又陷入了新的生存危机之中。正如一位生态学家指出的:“文明人跨越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

  破坏性的对草原和森林的滥垦,不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事,就是到了90年代亦然在不断发生。据调查统计,1994--1999年间全国在固定沙地和草地上开垦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开垦3400平方公里。从80年代以来,对于毁林、毁草开垦后果的讨论,可以说相当广泛和充分。但是,许多地方的领导人充耳不闻,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并没有汲取盲目开垦所造成的惨痛历史教训。而国家也没有及时调整和制定相应的法规,可以说一再失误。

  在探究这种失误的原因时,也存在分歧。有的认为对林地和草原的开垦,虽然产生了严重后果,但却不是失误,而是“时代限制”,美好的愿望,没有收到良好的结果。事实是,50年代在我国实施“以粮为纲”政策、开始大规模滥垦滥伐的时候,不要说西方国家,就是在中国对这种政策后果的认识也是清楚的。问题就出在对这样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不认真调查研究,不听取专家们的意见,个人或者少数领导人说了算,缺乏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机制。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只有我们从制度上和决策机制上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有可能防止类似问题的继续发生。

  二是长期以来鼓励多养羊、多养牛,造成过度放牧。我国可以称为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近60亿亩,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只用不养,问题很多。50年代至80年代,草原牲畜数量急剧增加。内蒙古增长2.6倍,新疆增长1.84倍,青海增长1.56倍,甘肃增长1.72倍。草场超载率高达50%—120%,有些地区甚至高达300%。50年代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而草地(牧场)面积却减少了1930万公顷。全国草地理论载畜量约为4.5亿个羊单位。而1998年草食畜类的拥有量已达到9.7亿羊单位。即使扣除农区、非农区以秸杆作饲料的数量,总量也在7-8亿羊单位。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到内蒙一个盟参加会议,当地政府安排参观两家养羊大户,每户养羊都在几千只,生活很富裕,成为当地宣传和推广的标兵。当时我问当地的领导人:你们这里已经是超载牧区,草原退化严重,号召牧民向这两户学习多养羊,快致富,这条路走得通吗?这位领导人似有所悟地说,这倒是个问题。“以草定畜”本是个常识性问题。连这样常识性的知识都不顾,阻止草原退化不就无望了吗?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只是起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如以半干旱地带草原农垦区较为集中的河北康保,张北和内蒙古的商都、化德等县为例,虽然在同一气候条件下,地表物质也均以沙质沉积物为主,但荒漠化发展程度有很大差异(见附表),而这种差异乃系人为活动开垦草原程度的不同所致。强度开垦草原导致荒漠化迅速发展,如商都县西井子,在60年化初期旱农地的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占该地总面积41.3%,而历经文革时期草原大开垦以后到1978年已发展到占土地总面积的57.8%;在1978年以后,由于采取人为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并采取防风沙措施,使沙质荒漠化危害农田的面积有所减少,到80年代后期减少到占22.7%。在长江以南花岗岩或沙页岩的丘陵地区也有同样的情况,虽然在同一气候条件下,但水蚀荒漠化的程度也因人为活动强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地点,在采取治理措施的前、后有显著不同。如赣南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年雨量在1593mm,80年代初期水蚀荒漠化土地占该地面积82.4%,而在采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减轻土地压力的措施以后,虽然在这段时间雨量变化不大,但荒漠化土地面积显著减少到仅占7.2%。可见人为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人类不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动因,而且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诚如联合国环境署曾经指出的,荒漠化是人类所造成,也只有人类才能制止它。

河北及内蒙古接壤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差异

    县  名           80年代中期沙质荒漠化土地占该县土地面积%                

河北  -张北                   24.2

-康保                   39.6

-尚义                   27.4

内蒙古 -化德                   67.5

    -商都                   60.5

    -察哈尔右翼后旗              28.7

2-7 中国北方荒漠化的人为成因类型

成 因 类 型               占风力作用下沙质荒漠化土地的%

过 度 放 牧                      30.1

过 度 农 垦                      26.9

过 度 樵 采                      32.7

水资源利用不当                       9.6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                  0.7 

2-8 中国南方丘陵山区荒漠化的人为成因类型

成 因 类 型                占水蚀作用下荒漠化土地的%

陡坡开垦                             40

过度采伐森林及樵采                        37

不合理的农林耕作措施(如全垦整地造林、挖山抚育等)        18

工矿交通建设和环境污染                       5 

引自《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 UNEP、ESCAP、国家环保局课题组,1998年 

  由于超载放牧,致使草原不断退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方重点牧区退化草原占可利用草原的近40%;90年代北方12省(区)草原退化面积已占该地区草原总面积的50%以上。目前草原退化速度进一步加剧,平均每年以200万公倾的速度增加。

长期以来“以粮为纲”的政策,使中国北方牧区草原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形成大规模的开垦,导致农牧交错地区、旱农地区沙质荒漠化的迅速发展。如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科左后旗朝鲁吐乡的沙质荒漠化土地从50年代初期占该乡土地总面积的13.7%增加到70年代未占30.8%,90年代占52.2%。

贵州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土地垦殖率与石质荒漠化的关系

地 区     人口密度(人/km2)    土地垦殖率    石质荒漠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

六盘水市            249                  43.9%                     25.9%

安顺地区      232         43.0%             15.2%

毕节地区      221         46.3%           7.9%

铜仁地区      179         25.6%           7.8%

黔西南州      150         20.3%           8.6%

黔东南州      121         13.7%           0.4%  

  以福建长汀县为例,在1958年以前,水蚀荒漠化土地占全县土地的13.4%,而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大量砍伐林木烧炭“炼钢”,以及1966-1976年文革时期乱垦滥伐,使水蚀荒漠化土地发展到占全县土地的21%。秦巴山区也有类似的情况,250以上的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0.3%,经3-5年时间,土地生产力下降50%-80%,5-8年以后形成裸露的石质坡地。

引自《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 UNEP、ESCAP、国家环保局课题组,1998年 

  由于草原的退化,加剧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扩展。在每年新增3400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中,80%是草原退化造成的。诚然,造成草原退化的原因不仅仅是过牧一条,还有大量开垦和撂荒;不合理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野生生物的滥采、滥挖等等。但是,过度放牧却是最基本的一条。

  草原大面积退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正如世界银行的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自然资源状况的退化,是由于过去的发展政策将重点放在以经济上的最小成本得到最大产出所造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土地大面积的退化,大部分原因都可以归咎于土地利用向耕地转化的结果,是政策实施上的重大失误。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40年间向草原累计投入每公顷不足0.45元。据1989年绵羊和山羊总产值计算,其投入产出比为1:108,这种惊人的投入产出不平衡关系,充分说明,实行的是一种掠夺式的经营,重索取,少投入,是使草原退化速度不断加剧的重要原因。现在确实到了切实转变这种政策的时候了。

人口增长过快是中国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

  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沙质荒漠化地区,人口平均增长率为30.8‰,人口密度从50年代初期的10-15人/km2增加到80年代的40-60人/km2。人口的增长加大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从而造成进一步开垦草原或波状固定沙地。以内蒙古的奈曼旗固力本花乡为例,近30年来已将80%的固定沙丘及丘间沙地草场开垦了一遍,造成沙质荒漠化土地从60年代占全乡土地45.3%增加到80年代中期占78.2%,再增加到90年代中期占81.3%。又如以旱农为主的多伦县,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从1982年占该县面积的7.7%扩大到1993年占15.8%。表2-9所示内蒙古商都县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人口增长对沙质荒漠化发展的影响。

 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的关系

年 代   人口(万人)  耕地(万hm2)  沙质荒漠化土地占耕地面积比例

30年代未     8.6       6.93            /

40年代未     16.2              9.82                      5.4%

80年代未     32.2             21.95                     32.4% 

  在中国南方以水蚀荒漠化为主的江西省,人口从1950年的1568万人增加到1991年的3865万人,由于粮食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造成了对丘陵山区陡坡地的开垦。以该省宜春地区为例,坡耕地面积由50年代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2%增加到90年代占5.7%,而以劣地为标志的水蚀荒漠化土地则从70年代占土地面积4.4%增加到80年代占12.4%。贵州毕节地区的人口平均以24.8‰速度增加,目前土地垦殖率已达46.3%,250

350的坡耕地面积已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23.6%,而水蚀荒漠化土地(劣地与石质坡地)已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97%。

引自《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 UNEP、ESCAP、国家环保局课题组,1998年 

  三是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加大。草原退化,荒漠化的不断扩展,与人口的密度密切相关。国际公认的干旱草原区生态容量5人/平方千米。超过这个界限,压力加大,超过越多压力就越大,生态环境就更加恶化。我国北方干旱草原人口密度达到11.2人/平方千米,超出国际公认标准2.24倍,这是草原生态不断恶化的根本性原因。缓解人口对北方生态脆弱区的压力,一条积极出路是把过多人口迁出这个地区。但是,中国没有哪个地方能容纳这样多的人,世界上也没有地方可容纳这样多的人,这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在缺乏能源的地区特别是山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大规模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的主要来源,也是一种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在中国北方以内蒙古东部库伦旗的额勒顺乡为例,1340户居民每年所需薪柴数量相当于破坏92.6km2的灌木林。南方以福建长汀县河田镇为例,每户全年约需薪柴4562kg,1990年全镇10843户居民一年燃烧约5000多万kg。因此,樵采便成为植被破坏导致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引自《中国荒漠化(土地退化)防治研究》 UNEP、ESCAP、国家环保局课题组,1998年 

  沙区人民在与风沙博斗中积累了许多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的经验。比如:严禁开垦草原,对已开垦的,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以草定畜,严禁过牧,建设基本草原,实行圈养舍饲,合理开发水源,节约使用等。除比之外,就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过快过多增长。同时,引导剩余人口脱离牧业,发展其他产业,减轻对土地的压力。

  在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方面出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赤峰是处在荒漠中的一个城市,50年代初,森林覆盖不足5%,荒漠化土地占总面积的77%,粮食亩产多在百斤以下,人均年收入仅为50元,人民生活极为贫困。几十年来,当地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封沙育林育草,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6%。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60年代相比,无霜期延长了5.3天,沙尘暴日数下降60%,粮食总产量达295万吨,为50年代的10倍,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陕北榆林地区,原是风沙危害极其严重的区域,林草覆盖率仅为1.8%。多年以来,他们坚持不懈地开展固沙治沙,到90年代后期,林草覆盖率达到38.9%。与50年代相比,沙丘高度平均降低30%-50%,沙丘年移速从5-7.7米降为1.68米,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一半以上。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活也在不断提高。陕西的延安和新疆的和田等地区在防沙治沙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中央政府特别是有关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资产的管理者与保护者”的角色,应认真总结各地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并且在推广这种经验中负起指导、组织的责任。

    2、水安全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水也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离开水一切经济活动也难以进行。当前,中国水资源面临三大问题:首先是洪涝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90年代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人民币。水涝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如果说洪涝灾害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一段时间就可以过去的话,那么,干旱缺水和水资源的遭污染两个问题,便具有地域广、时间久和危害大的特点。

  全国每年降水总量6.2万亿立方米,总量很大,而人均占有量却很少。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至1600立方米,并且经常出现缺水情况的,为水资源紧张国家;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贫水国家;低于500立方米属绝对贫水国家。中国被联合国列为水资源紧缺国家。北方人均水资源量为1127立方米,全国有10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000立方米。根据年均降雨量的多少,可将我国陆地划分为五个地带:大于1600毫米地区为强湿润带,包括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江西、湖南部分山区;800--16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为湿润带,包括东北山地、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云南、广西大部;400--800毫米的地区为半湿润带,包括三江平原、松辽平原的部分、华北平原、山西、陕西大部、祁连山区、青藏高原中部地区;200--400毫米地区为半旱带,包括黄土高原大部、辽河上游松辽平原中部、内蒙古高原南缘、青藏高原北部;小于200毫米的地区为干旱带,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

  由于降雨量在地区和时空的差异,降水分布极不均衡,形成南涝北旱的局面。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总量80%以上,而耕地面积只占全国总数的1/3;而北方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占有量很少,耕地却占全国耕地的60%以上。北方地区的黄河、淮河及海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更为突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0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不足400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紧缺地区。旱灾已成为农牧业的主要灾害。一般年份全国受旱面积2000万公倾左右。全国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年平均损失粮食250亿千克。同时,水资源短缺也严重影响了城市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日缺水1600万立方米以上。

  水资源短缺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加剧了自然生态的进一步恶化。长江以北地区,几乎所有的大小河流水量减少或干枯,使其相连的整个流域生态系统都引发了显著不良变化。主要表现在:水生物明显减少甚至绝迹,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塌陷,林木和草地严重退化,甚至枯萎死亡,荒漠化急刷发展,自然灾害增多。特别是过量抽取地下水,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生态问题。我国人2/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农业灌溉用水依靠地下水。由于严重超量开采,水位持续下降,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75%的沿海城市和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有些城市地区则出现地面下沉。在莱州地区,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15米的漏斗面积已达338平方公里,地下咸水线每年向陆地挺进400米左右。在华北地区,地下水提供的水量占总用水量的的87%,每年地下水超采300亿立方米以上,一些地区地下水位已下降30-50米。如此下去,华北平原的生态状况会继续恶化。

  河流萎缩断流,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湖泊普遍萎缩和退化。据统计,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30年内,全国共围垦湖泊面积13000平方公里,大于5个多太湖的面积。因围垦而消失的大小湖泊达800多个。新疆自治区湖泊面积比50年代缩小了4952平方公里。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30年间湖水水位下降近3米。湖泊萎缩的另一原因,是对湿地的开垦,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湿地的开垦使该地区湖泊面积丧失1200万公顷。由于湖泊和湿地的不适当开垦,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如洪水灾害频繁、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大半个中国都处在水危机中。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缺水更是一条重要原因。从水利部门的预测来看,水资源危机将会继续发展,2010年我国将缺水318亿立方米,表明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将缺水400亿--500亿立方米,将出现缺水高峰期。

  中国水资源虽不算丰富,如果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不致造成今天这种窘迫局面。中国水资源的紧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策不当造成的。

  首先: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综合考虑,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整体,使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比如修建水庫,本是兴利除害之举,可是,如果不考虑当地的条件,只顾局部,不考虑整体,不是兴利,而是兴害了。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的半湿润带、半干旱带和干旱带,见水就堵,修建了星罗棋布的大大小小水库,局部受益,整体受害,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不断恶化。这方面突出的事例,莫过于塔里木河流域和黑河流域地开发了。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拦水筑坝,使下游来水减少80%以上,300多公里河道干枯,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塔里木河流域曾分布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原始胡杨林。由于缺水,一片片的衰败枯萎死亡。据统计,中下游胡杨林面积已由50年代的580万公顷锐减至152万公顷,沙化面积从66%上升到80%以上。干旱、大风、沙尘暴逐年增多,无霜期缩短,自然灾害显著上升。

  内蒙古境内黑河流域上游的开发利用规划,也是由于只看到局部利益,忽视整体利益,造成了下游大范围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额济纳旗的东西居延海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曾是中国西北边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林草丰茂,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片富庶之地。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上游建坝拦水,居延海来水大幅度减少,西居延海首先干涸,到20世纪90年代东居延海也彻底干涸,额济纳绿洲面积从6440平方公里锐减到3200平方公里,戈壁沙漠面积增加了460多平方公里, 1700多万亩的梭梭林仅剩下300万亩的残林,胡杨林也以每年1.2万亩的速度消亡。由于荒漠草场植被大面积的减少,使过去30年才发生一次的沙尘暴,在2000年春天竞然出现了19次之多,成为影响我国北方的一个沙尘策源地。由于荒漠化的发展,很多地方失去了生存条件,出现了大批生态难民。

  好在塔里木河流域和黑河流域正在采取措施开闸放水,情况开始有所好转。

  长期以来,我们对水利开发建设的成就估计过高,而对于出现的问题却谈论很少。现在应是正确评价和对待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时候了。

  第二,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对于我国来说,甚至可以称为“战略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待水资源并不重视,没有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综合平衡的一个重要条件,实际上对大半个中国来说,水应该作为发展规划综合平衡的一个先决条件,“以水定产”“以供定用”,而不是“以需定供”。可是,我们恰恰实行的是后者。比如,全国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使很多工厂停产或半停产,每年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不重视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具体表现。可是,不顾水资源的工农业发展比比皆是,甚至在沙区还建设耗水量大的造纸厂这类的企业。如果各级领导机关在审批规划时,注意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这样大的失误本是可以避免的。

  第三,水资源浪费严重。1999年农业用水386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近70%。农田灌溉多沿用传统灌溉方式,灌溉利用系数在0.45左右,有一半的水白白浪费掉了。据调查,地表灌区用水量超出适宜用水的1--2倍,甚至3--5倍,估计每年农业浪费水量1000亿立方米以上。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以色列把水资源与石油资源同等对待,作为战略资源。他们处在沙漠地带,建起了节水型高科技农业,蔬菜水果不仅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还成为农产品出口的大国,被称作“欧洲的厨窗”。以色列对待水资源的态度值得学习,特别是西部严重缺水地区更应如此。

工业用水需求有较大增长

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第四号报告《挑战与机遇》中分析:我国1990-2000年GDP平均增长为9.3%,2000-2010年为8%,2010-2020为7%,2020-2030为6.3%。按此预测,我国2030年GDP将达到50万亿元,人均GDP为3.125万元,折合3600美元,为1993年全国GDP的14倍。从世界工业化国家发展历史看,一般在工业发展的初期,因基础、原材料、电力等高耗水工业比重大,工业用水量较多。当初步实现工业化后,工业生产要求全面实施节水技术,同时工业向新的产业部类转移,工业用水量不但不继续增加,还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现象。美国50-60年代工业用水经历了快速增长时期,5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多数在20%以上,最高的达到37.9%;70年代增长速度放慢,到80年代上升到历史最大值,每万元GDP(人民币)用水93m³。1995年美国工业用水,每万元GDP用水量接近50m³。根据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大约经过30年时间,全国万元GDP用水平均定额可参用美国1995年的指标。计算结果,2030-2040年我国工业用水2500亿m³左右,比1999年工业用水多1340亿m³。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么多水作保证,我国的GDP产值难于达到既定的目标。

  工业也是用水大户,1999年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20.7%。重复利用率一般在30--40%,利用效率很低,工业生产中水浪费问题也很突出。万元GDP用水量,发达国家一般在50立方米(其中瑞士为5立方米,日本为21立方米,以色列为24立方米,法国为29立方米,英国为13立方米),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730立方米,万元用水量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我国农业、工业用水居高不下,浪费严重,有技术和管理不善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政策上的失误,这就是长期对农业用水实行无偿使用,对工业用水和城市居民用水实行补贴,这是酿成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症结所在。因此,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完善价格制度刻不容缓。价格要以水资源的成本核算为基础,使价格真实体现水资源价值。当然,在进行价格调整时,对农业、对有些地区的城市居民要循序渐进,并注意区域和季节的差异。

  第四,水资源短缺的另一威胁来自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每年污水排放量410亿吨(水利部的统计为600多亿吨),80%未经适当处理排入江河湖海,全国75%的湖泊受到显著污染。在调查评价的10万千米河段中,47%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0%的河段污染严重,已丧失使用价值。鱼虾绝迹的河段约达2400千米以上。对我国118座城市的饮用水调查显示: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仅有3%的城市水质处于清洁状态。水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也很高。据江苏省对全省25个水源地监测,含有有机污染物质504种;在辽河沈阳段,检出有机污染物质143种;松花江中检出374种;沱江检出175种;珠江检出241种。不被污染,处于清洁状态的河流越来越少见了。

  近海海域污染也很重。据大连与日本北九州合作对大连湾的监测,共检出有机污染物220种,其中有47种属美国优先控制的危险物质;赤潮频繁发生,60年代以前平均5年发生一次,70年代上升到2年一次,80年代年平均4次。从80年代末开始,赤潮频率越来越高,1989年12起,1990年34起,1991年38起,1992年50起。赤潮属综合性污染,治理起来相当困难。

  据我国有关专家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46-2.84之间。水污染加剧了水源紧张局势。水污染是和大气污染一样,被列为国家目前首要的环境问题。不过,水污染危害更加持久和难以防治。据报道:华北地区“有河皆枯,有水皆污”。实际上“有水皆污”带有普遍性,长江以南地区水污染也很严重。

  改变工业用水浪费局面,首先要借工业结构调整之机,淘汰那些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重点放在冶金、纺织、煤炭、石油化工、制糖、建材、电力、医药、造纸等行业。这不但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提高工业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积极途径;结合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从工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要强化依法监督的力度,对于违反法规标准,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要依照法律责任该罚款的罚款,该赔偿的赔偿,该停产治理的停产治理。触犯刑律的,还要依法治罪。各级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要敢于依法办事,各级政府领导者也要以法律为准绳,不说情,不护短,真正做到以法行政,依法保护环境。

  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能否取得预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有效供应。因此,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节水型的产业、节水型的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

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桃源县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农村环保有法才能有方
    生态环境存在六大危机
    防治荒漠化:人类共同的责任
    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动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环境治理存
    [原创]环保心得
    世界卫生日(4月7日)
    生态文明:中国的机遇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