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名家文丛 >> 曲格平文选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2000年12月20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曲格平    文章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7

 

  再过几天,我们就要跨入21世纪了。在这新旧交替之际,人们不禁要问:20世纪给人类文明究竟留下了什么样的精神遗产?如果说,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使我们重新认识了人的价值,并由此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辉煌的日出;那么,20世纪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又使我们重新认识了自然环境的价值,这为21世纪绿色文明的到来开启了新的曙光。

  20世纪,是一个人口膨胀的世纪。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公元元年,地球上的人口只有2亿5千万,经过大约1800年之后,人口才达到第一个10亿。自此以后,人口增长开始加速。只经过了130年,到了1930年,人口就达到了第二个10亿。此后,人口增长进一步加速,达到第三个10亿用了30年,达到第四个10亿用了15年,达到第五个10亿和第六个10亿都只用了12年。在本世纪最后的60年中,地球上的人口整整增加了40个亿,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速度。更可怕的是,这种增长的趋势尚无减缓的迹象。据预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上的人口将达到100亿。到那个时候,我想地球上能够居住的地方都会挤满了人群。当前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与人口的压力是直接相关的。
20世纪,也是一个资源急剧消耗的世纪。尽管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在本世纪高歌猛进,取得了飞速发展,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

  但人类至今尚没有解决一个古老的难题,就是吃饭喝水问题。现在世界上仍有8亿多人口营养不良,1/3的人口饱受缺水之苦。到下个世纪30年代,为了满足日趋增长的人口之需,全球粮食产量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番。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会使支撑粮食生产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现在全世界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的地面表土250亿吨,预计到2025年,地球上25%的土地将会退化,荒漠化的面积将会增加一倍。这些不利条件将会严重制约着全球的粮食生产,威胁到全球的粮食安全。粮食和水资源短缺,依然是下个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
20世纪,又是一个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有数据显示,全球气温自1800年以来一直缓慢上升。20世纪是过去600年间最热的一个世纪,19世纪60年代以来最热的年份中有14个年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其中1998年的气温高过有历史记载的118年的平均气温。造成这一恶果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地球上每天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自1760年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280ppm增至1990年的360ppm,预计到2100年将达到600ppm。届时,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也许,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将再也不会重演,但更为严重的全球性的悲剧将有可能不期而至。

  记得工业革命之后,有人喊出了这样一句口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橇动地球。这无疑是工业时代的宣言。我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喊出另外一句口号:给我一把种子,我就能染绿地球。若如此,人类文明才会有光明的前景,绿色文明才能和新世纪的曙光一道升起。

  人口庞大,人均资源小国地位难以改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5年资料,中国土地面积占全球有人居住土地总面积的7.2%,仅次于苏联、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和园地面积占世界6.8%,次于苏联、美国、印度,居第四位;永久性草地占世界9%,次于澳大利亚、苏联,居第三位;森林和林地占世界3.4%,次于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居第五位;可开发的水资源占世界16.7%,居第一位;中国大陆架渔场约占世界优良渔场总面积的1/4;淡水鱼类种数居世界首位;中国是世界上矿产种类较为齐全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已发现各类矿产168种,其中钨、锑、锌、钛、钒、稀土等10多种,储量居世界首位;锡、汞、煤、钼、石棉、滑石等居世界二、三位;按45种主要矿产储量计算的潜在价值占世界14.6%,仅次于苏联、美国,居第三位。
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远落后于世界人均量,如人均土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1/3;耕地面积仅为世界的1/3,森林面积为世界的1/6;草地为1/3;水资源为1/4;矿产资源为1/2。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人均资源量将不断减少,人均资源小国的地位难以改变。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40年前,人们大多会认为经济发展是神圣的、唯一的;30年前,人们认为环境保护应当受到重视;20年前,人们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实现平衡;10年前,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要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发展应当是可持续的。中国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
展望21世纪,我们将面临怎么样的环境前景呢?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从21世纪前10年的情况来看,人口每年将净增1200万人左右,经济将保持7%的增长速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将进一步加速发展,各项污染物排放仍会保持很大的总量,环境所面临的压力仍然巨大,要实现“十五”及2010年的长远规划目标,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从目前来看,如果能够按照规划采取切实的行动,有两个领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明显的改观。

  一是城市环境。“十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将从“九五”期间的47个扩大到100个,并要求这些城市水体、大气及声环境按功能区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同时,今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也明确规定重点城市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期限达到环境质量标准。这些城市囊括了我国主要的大中城市,其人口、国民经济产值在全国占据了主导位置,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城市的总体风貌,这些城市环境质量达标了,我国城市环境就会有一大的改善。

  二是西部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的实施,西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出现了良好势头,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开始分两期实施,涉及13个省(区、市)772个县,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也初步取得成效,西部大面积的天然林有望得到保存和恢复;同时,国家相继颁布和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将对西部地区需要重点保护的江河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也将大大强化保护措施。可以预期,随着各项规划、政策和措施的逐步落实,西部生态环境不断退化的局面有望得到扭转,其中西南水土光热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生态环境有望得到较快的恢复。

  从目前来看,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很可能是我国下一世纪遇到的最大和最难解决的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生存发展。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要维持占世界人口总数21.5%的人口,加上人口、耕地和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城市和生活用水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也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农业同城市用水的矛盾、生产生活用水同生态用水的矛盾、上下游地区用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与此相关,河湖污染仍将继续蔓延,在工业污水有所控制的同时,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近几年重点流域的治理经验表明,要达到预期的环境质量目标,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很长的时间。如果国家不在水资源供应、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一些积极举措,包括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严格实施用水管制,大大提高水资源价格,不断强化污水治理,兴建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水的危机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为我国下个世纪初叶的经济发展标明了新的航程,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展示了一个新的前景。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极大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目标,就要求今后十年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那么,如何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呢?是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用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经济高增长;还是通过发展新经济,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创新为核心,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抉择。

  当前,发展新经济,即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知识经济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循环经济则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自从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相对于知识经济而言,我们对循环经济动态和趋势的关注和研究显得更加不够。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本世纪50、6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勃兴,使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人类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从提倡一些废弃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到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转轨到物质的合理使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

  在西方国家,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有些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而在世界上呼声很高的清洁生产,则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主要做法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易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合理的设计,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

  二、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西方国家推行清洁生产的实践证明,这种要求是可以做到的。以德国为例,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三、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两种方式:一是原级资源化,即把废弃物生成与原来相同的产品。如将废纸生成再生纸,废玻璃生成新玻璃,废钢铁生成再生钢……这种方式的利用,可以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0—90%;二是次级资源化,即把废弃物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新产品,这种利用方式,可减少原生材料量的25%。

  工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好方式,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典型。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纷纷出现的“工业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已有工业生态园的一些考虑:离开市中心区,实行集中式的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园区中绿地占有很大比例等等。但是,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则很少顾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距这种工业生态园就不远了。

  四、科学和严格地管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但是,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地和严格地管理是做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从清洁生产角度看,国内外的调查证实,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说,只要强化管理,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

  要使循环经济得到发展,光靠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首先,国家要改变国民生产总值按GNP统计的方法,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全面、不真实的统计。当然,目前世界上通行的是这种统计。但是,一些国家也在用新的统计方法,就是包括生态统计在内的统计,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破坏的损失。中国也应朝这个方向转变。可以实行两本帐:一本按传统的GNP法计算,供与国际比较用;一本包括生态环境的统计,供国内用,特别是供各级政府领导人用。如果实行这种统计,会使我们的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人大吃一惊,会看到很高的国民生产总值,因扣除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破坏损失而大大减少。这就会促使人们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还要制订必要的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别要使用经济激励和惩罚手段,以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总之,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全球经济呈现出的两大新态势。中国要在未来十年内实现经济再翻一番的目标,就必须紧紧跟踪这一新的动向,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防治土地退化 促进农业可持
    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
    水资源管理战略应向可持续发
    水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浅谈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维护
    一些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
    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试论扶贫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