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名家文丛 >> 曲格平文选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针,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针,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2001年5月26日在全国人大环资委召开的东部地区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曲格平    文章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7
  以生态城市为目标,推进城市协调发展

  现在,许多城市都提出要建设生态城市,这是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那么,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生态城市的内涵以及实现的途径,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新模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都在试图建设这样的城市。简单地说,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在这里自然环境、城市与人溶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高度发达的体现。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从资源利用方式上看,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形式,智力将成为资源的开发方向。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建立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机制。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和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形式。从地理空间角度看,生态城市是城乡复合体,城与乡融合、互为一体,这里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以上几方面实际上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叉的。总之,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自然生态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首先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同时,反映在在人与人关系上,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以人为本的聚集地。

  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非循环的经济运行机制,提倡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和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形成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合理配置资源,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区域性。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如果城市仅仅注重自身繁荣,而掠夺外界资源或将污染转嫁于周边地区,则是与生态城市背道而驰的。城市间、区域间必须加强合作,建立公平的伙伴关系,分享技术、资源和信息,促进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要实现生态城市,必须采取行政、法制、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管理,“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互配套和协调,以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向着生态化方向转化,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体来说,实现生态城市的途径有: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规划合理,整治城市环境往往就能够事半功倍。因此,以可持续发展方针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完善城市规划,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前提和条件。城市规划要按照城市各个不同区域功能要求进行区划,制定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对新建的工业企业,则要求集中于工业园区,对其所排放的污染物尽可能做到集中处理;对建于市区的工业企业,则要求搬迁至工业园,远离商业区和居民区,减少污染危害。同时,在城市上风向、水源地、旅游风景区和环境脆弱地带,严禁兴建工业项目,从源头上把住污染。在制定城市规划的同时,也制定区域和流域的开发规划,按照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工业企业。

  二是推行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生态城市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使经济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城市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各产业之间按照生态规律,形成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产业链,并且其物质和能量能够建立起良性的循环体系。同时,在建设工业生态园区时,也要遵循生态规律,实行合理布局,形成工业生态链,下家企业利用上家企业的废弃物做原料进行生产,使得整个园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最小化。

  三是建设功能齐全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置厂,完善城市污水和垃圾的收集系统,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严重滞后,阻碍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要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在这方面,一定要运用经济杠杆来促进城市的环境建设,除政府加大投入外,也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参与运营。

  四是建立快捷便利和清洁的城市交通体系。从目前西方国家城市来看,他们非常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地铁和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铁路承担大城市周围地区的客运,地铁和轻轨承担市区内部大容量的客运,公共汽车以承担市内某一区域的客运为主。除对城市交通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外,必须对交通工具进行严格的环保管理。目前,我国对汽车全面实施新的环保标准,针对轻型汽车、柴油车,有关部门已经陆续发布了相当于欧洲1、2号标准的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并计划用1-2年时间在全国全面推开,到2005年在全国实施欧洲2号标准。在城市中要停止化油器轿车销售、上牌照,新上牌照车辆必须是电喷车并安装三元催化转化装置,符合欧洲1号标准。新标准的实施,使我国汽车技术水平与欧洲的差距,由原来的20多年缩短为10年左右,也势必对遏制我国汽车尾气污染起到积极作用。

  五是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城市能源体系。生态城市要制定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的经济、技术政策,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城市能源结构,提高城市天然气、煤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同时,加强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当前,对重点城市要划定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的区域,推行气体燃料或者电能。同时,加强煤炭品质管理,鼓励和支持使用洁净煤。

  六是建设环境优美、服务配套和高品质环境质量的生态居住区。生态城市建设要逐步降低城市中心区建筑和人口密度,搞好旧城区改造工作。同时,积极推行生态建筑,在建筑布局、建筑材料选择、住房装修方面要符合生态要求。生态城市还要合理确定绿化用地布局和规模,加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和风景林地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要综合考虑地形和气象等因素,科学规划建设市区的“生态走廊”,形成城市机体畅通的循环系统,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吐故纳新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城市内外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没有区域的良好生态环境也就不可能有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应规划建设周边地区生态防护林,为城市机体“造肺”,增加肺活量。

  七是开发和研制对环境有利的技术支撑体系。生态城市要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生态技术支撑体系。凡是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都应当加以限制。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生态学原理创造新的生态技术,推广生态产业,保证生产过程低消耗、低污染,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使企业走上清洁生产的道路。

  八是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生态城市必须用法制手段来保障城市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制定和完善适应生态城市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生态城市顺利建设的有效途径。制定的法律法规,不仅要有关于环保和绿化方面的内容,还要有节约资源、能源以及物资回收利用方面的内容。同时,对法律的实施要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以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九是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人树立牢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决策和消费时能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实行城市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将环境质量信息公之于众,也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许多城市公开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公众对生活的环境质量有了进一步认识,也相应提高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大力支持政府采取改善环境的措施。实践证明,实行城市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不仅改善了政府形象,保障了公众对环境状况的知情权,而且还有力推动了城市环境保护工作。

  以市场机制为手段,加快城市环境建设

   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否完善。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规模扩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在不断增加,业已成为城市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根源。加快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置厂,完善城市污水和垃圾的收集系统,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从1998年开始,政府实行了发行国债、兴建公共工程以带动内需的经济政策,新增国债2000亿元,一年就拿出456亿元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投资规模相当于过去5年的投资总和。这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环境建设,使城市污水处理率由1995年的19.6%提高到目前的31.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43.7%提高到61.8%。但是,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远不适应。美国平均每1万人就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欧洲许多国家平均每5000-8000人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而在我国的城镇人口中,平均每150万人才拥有一座污水处理厂。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严重滞后。其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这些建设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靠政府举债、银行贷款所建,而且建成后也是由政府运营,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这类公共物品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仅仅依靠一条腿走路,势必步伐缓慢,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实行机制创新,用更加灵活的市场手段来推进城市环境建设的步伐。

  综合各地的经验,可以考虑有这样几种模式:

  官建民营。现在,许多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置场都是由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由于开征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费过低,政府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资金来偿还贷款、补贴运营费用。这样,政府就难以有足够的财力再来兴建新的环境基础设施。针对这种情况,应考虑参照其它基础设施的运营模式,如兴建高速公路、桥梁的经验,由政府兴建、企业运营。政府可以将建好的污水处理厂或垃圾处置场作价卖给企业,由企业独立经营;也可以以参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这样做的好处是,政府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新的资金,以“滚雪球”方式兴建新的环境基础设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当然,这一模式能否行得通,企业是否有积极性,关键取决于城市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置费能否按合同规定及时偿付。初期可实行政府补贴与居民付费双轨制,最终向居民足额征收,使运营的企业能够有利可图。

  民办官督。这种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BOT模式,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项目融资模式,其含义是“建设-运营-移交”,政府通过出让建设项目一定的经营权、收益权,来吸收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而项目的投资者在规定的经营期限结束后,将该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无偿地移交当地政府。现在,北京市的一些污水处理厂已经按这一模式,交由桑德、金源等环保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并由这些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自主运营。这样做的好处是,政府不花钱,把想办的事办了,而投资者又得到了一个收益稳定的投资机会,通过向排污者收取污水处理费来维持运营和收回成本,并获取一定的利润。尽管与其它项目相比,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回收周期长,但由于其风险小,收益稳定,对投资者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当然,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并非“甩手掌柜”,一概不管,它必须对企业的建设和运营进行监督,以确保其工程质量和处理后的污水达标排放。

  分散处理。现在,城市生活污水大部分采取集中处理的方式。这样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即规模处理可以达到规模效益,也便于统一管理和监督。但是,凡事有利即有弊,集中处理需要大规模地兴建城市污水管网,其建设成本时常占污水处理设施成本的一半以上,而且对北方城市来说,这种处理方式也不利于处理后的中水回用。因此,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可以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已建城市管网的区域,可以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对于新建的小区或边远地区,则可采用分散处理的方式,通过建设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就地就近解决,同时,其建设和运营费用可以由小区开发商投资,并最终计入小区建设成本,由消费者负担。这样做,既体现了“污染者负担”的原则,由政府集中投资变成消费者分散投资,拓宽了投资渠道,并可降低建设成本,同时,还可有效利用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小区绿化或邻近地区绿化,这是使北方缺水城市绿起来的一条积极可行之路。

  合股建设。在城市工业园区,特别是乡镇企业集中的小城镇工业区内,许多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相同,或者相近,如一些印染厂、酿造厂,其处理的工艺也基本相同。针对这种情况,一些相近的企业采取了合股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方式,其投资规模和所占股份,则由其所需处理的废水排放量来决定。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家一户的点源治理,采取了相对集中的处理方式,因企业之间距离较近,所需铺设的管道有限,因此这种处理方式还是比较经济的。同样,在东南沿海的小城镇中,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不多,但成分相近,如各自填埋处置,势必占用大量土地;如分散焚烧,则会增加建设和运行费用。因此,不妨参照乡镇企业废水处理的这种模式,由相邻的城镇合股投资建设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厂,或垃圾回收利用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节省土地,二是节省投资,三是有利于垃圾的综合利用。
总之,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一定要打破过去那种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实行机制创新,拓宽投资渠道,利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以此来推动城市环境建设的步伐。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确保小城镇健康发展

   当前在小城镇建设当中存在一些突出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土地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对小城镇发展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作用。环境和资源问题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隐性赤字,如不消除,势必影响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把小城镇的环保工作与大城市的环保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抓紧抓好。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小城镇建设和环境规划。坚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力争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应成为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思想理论依据。通过对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有关情况的调查,作出环境现状评价,并针对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进行环境预测,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必要的环境风险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价、预测,提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小城镇建设规划要科学确定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明确功能分区,统筹布置好各项建设。并同时做好环境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充分考虑道路、排水、环保等公用设施的配套建设。

  二是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小城镇的产业结构。集聚在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大部分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依赖资源开发,技术水平低,这是一些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要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靠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结合技术改造防治污染。通过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关,防止出现大城市中高消耗、重污染企业借小城镇建设的机会大规模向小城镇转移,避免出现“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污染集中”等问题。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起“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无公害、少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三是抓住小城镇发展契机,调整好乡镇企业布局。应当看到,加快建设小城镇为乡镇企业污染的集中控制提供了良好机遇。因为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乡镇企业体系将面临一个较大的结构调整,这为小城镇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据此,我们要抓住小城镇发展契机,逐步把乡镇企业移向城镇工业开发区,并把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对环境有影响的企业,按照不同类型划分不同的区域,做到集中办,统一管,以改变目前乡镇企业分布过散、“满天星斗”的状况,使其污染物的排放能够集中控制和治理,以改善小城镇的环境状况。

  四是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创立各具特色的生态型城镇。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对污水和垃圾的处理水平低,这是小城镇环境恶化的又一重要根源。因此,要把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在环境建设中,要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城镇环境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加快完善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绿化、美好工作,依据小城镇的生态环境特点,建设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生态型城镇。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防治土地退化 促进农业可持
    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
    水资源管理战略应向可持续发
    水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浅谈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维护
    一些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
    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试论扶贫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