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森林与呵护城市
这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说的一个故事:1944年冬季,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合围,法西斯德国败亡在即。德国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食物短缺,燃料匮乏。德国地处中欧,冬季非常寒冷,缺燃料会导致许多居民冻死,不得已,各地市政府只得让市民上山砍树。
德国人是这样砍树的:林业人员先在茫茫林海中搜寻,寻到老弱树或劣质树,在上面画一个红圈。“砍伐没有红圈的树,要受到处罚。”问题是,谁来执行处罚?当时德国行政管理名存实亡,公务员全部都抽调到前线去了,市内找不到警察,全国几乎处于政权的真空状态。但直到战争结束,全德国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滥砍滥伐的事,他们全部忠实执行了这个没有成文的规定。事隔50多年,季羡林老人提起这件事仍感叹不已,德国普通百姓的行为让他为之动容和尊敬。
呵护森林等于呵护人类本身,但呵护城市的文明也等于呵护我们自己。笔者在国内少数沿海城市看到了一个事与愿违的现象,维护城市美丽成为一道难题。对此,政府部门有责任,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同样难辞其咎。憋了,随处是厕所;急了,地上是痰盂;小便池里烟蒂经常;电梯里的人还没出来,外面的就拼命往里挤。
城市在变化,受益的是每一个市民,但不懂珍惜城市“森林”的人不在少数。自己惬意了,别人活受罪。一次在某酒店旋转餐厅用餐,后面坐着一对老外,他们一直在低声交流,让人感觉十分舒服。而我们的同胞却豪气冲天,“干”声不绝;手机一响,“喂”声震耳,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此为小事,何足挂齿,但笔者不这样看。如果这种行为传染给其他人,就会变成一个群体的恶习,破坏力恐怕是惊人的。
悠悠数千年文明,早有古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无节制的破坏,漠然的旁观,精神迷失,道德生态沙化,贻误的不仅仅是一代人。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