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三国演义——国树国花国鸟评选(三)

作者:苏扬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0

  第三回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三国演义,何日分久必合?

  意义、标准、程序诸般道理说了这么多,但许多“业余选民”恐怕对“候选者”的了解也是道听途说,难免失之偏颇,因此特地列出已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在文化中有相应地位的候选者名单,亮亮背景、抖抖家底,以正视听。还好,这些候选者不谙人间之道,不会搞“涂脂抹粉”的简历,更不会贿选,所以只要选民愿意多花点时间看看资料,就不会被已经开始横行的所谓“花鸟搭台、经济唱戏”的戏言所蒙蔽。

  对这出“三国演义”,笔者自2003年6月起就在网上推波助澜。在众说纷纭的过程中有网友开玩笑,这种种花花、鸟鸟、木木,其实早就被国家定过价——上过邮票甚至人民币,因此不妨先拿邮票和人民币当初选评委吧。此言得之,因为若非形态优美、品性独特、喜闻乐见,不可能进入这方寸天地。

  据不完全统计,上过邮票的至少有以下品种:

  花:菊花、牡丹、梅花、荷花、杜鹃花、兰花、月季花、云南山茶花、百合花等;

  鸟:金鸡、朱鹮、丹顶鹤、黑颈鹤、白鹤、白鹇、褐马鸡、环颈雉、黄腹角雉、鸳鸯以及数种猛禽、益鸟等;

  木:银杏、银杉、水杉、秃杉、百山祖冷杉、珙桐、木兰、轩辕柏、苏铁以及琳琅满目的“青松”等。

  1980年版的人民币系列中有多处花鸟木图案。伍元人民币装饰的是“仙鹤苍松”图案,画面中,仙鹤衔着灵芝仙草,展翅翱翔在苍松瑞云之中,寓意青春永驻。拾元人民币装饰的是“凤凰牡丹”图案:凤凰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它集禽鸟“美”大成于一体,其中有金鸡的头、鹦鹉的嘴、鸳鸯的身、大鹏的翅、仙鹤的足、孔雀的羽,堪称百鸟之王;而牡丹雍容华贵,自唐朝以来就因艳压群芳号称百花之王。鸟王和花王的组合是我国传统的富贵吉祥画面。

  硬币中也有不少以花鸟为主题的,例如朱鹮曾经作为1990年代发行的10元纪念银币的图案,1995年发行的1元硬币的图案是牡丹,1997年发行的5角硬币的图案是梅花,2001年发行的1元硬币的图案是菊花,2002年发行的5角硬币的图案是荷花,2000年发行的1角硬币的图案是兰花等。硬币上的图案远比纸币上的显赫,可惜用得少、面值低,影响力稍小。

  从这方寸天地间应该可以圈定未来的国花国鸟国树。

  
国花


  三国演义的悬念在何日为合日?都说花为媒,就从花开始吧。

  国花评选,历来的焦点都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国的两个特有种梅花与牡丹之争。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非正式评选,一次是梅花夺魁,另一次则是牡丹称王。其中1994年的评选,两者的竞争更达到了白热化阶段,甚至由花与花的竞争演化为了省与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各地都希望自己的花能戴上国花的桂冠,以此提高地方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河南洛阳成立了市长亲自挂帅的“牡丹争国花领导小组”,再加上北京、陕西省西安市、山东省菏泽地区等的加盟,联合成立了“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虽然专家组提供给评选领导小组的首选方案是一国两花(牡丹和梅花),但最后确定下的两个候选方案是一国一花(牡丹)和一国四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评选小组组织了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投票,结果牡丹以18票获胜。这些“未竟”的结果足以说明牡丹的实力。

  然而,梅花能屡次作对于牡丹,也非等闲之辈:就美来说梅花毫不逊色——“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重要的是梅花的品质,众多咏梅诗词中,大都把风雪严寒作为环境衬托,以赞美梅在残酷环境中的不屈不挠——“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尽管世事更迭,中华民族已自立于世界,但这种精神对今后几代人要承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而言仍是须臾不可或缺的。梅花显然能较好体现一直被人们赋予的那种面对艰难困苦环境而无所畏惧、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这种国魂附于国花之上,当然最合适不过。从属性上看,梅花属乔木,冬季开花,牡丹属灌木,春夏开花;从地域上看,梅花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附近省区,属于南方花卉,牡丹则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属于北方花卉;牡丹偏于“物”,可视为物质文明的代表,梅花重在“神”,可视为精神文明的代表。

  “四花”中的另两花——荷花、菊花也是强劲的竞争对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出水、亭亭玉立”使荷花的形象、气节深入人心,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菊花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名花,二者各占一季天时,若非要相提并论,一决高下,肯定是困局困“菊”,奈何奈“荷”?

  这“四花”素为城里的文人雅客之宝,而山野间还有采天地之灵气的奇葩——杜鹃花、兰花、山茶花……

  杜鹃花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内论资排辈还是“门外汉”,却在国际舞台上登堂入室——是世界上最广受欢迎的园艺植物之一,号称“没有杜鹃不成园”。杜鹃别名“映山红”恰当地描述了其特点:世居山野、红花烂漫。作为国色天成自然美的代表,又是南方北方漫山遍野的国粹,杜鹃有资格让“全国山河一片红”。

  兰花正如歌中所唱“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隐居山野,深谷幽兰是其本性,兰心蕙质则是国人对其的认可——国人早就将其“人格化”,视为一种境界,历来梅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因此,尽管花形不事张扬,花香却沁人心脾,花魅就说得上夺人魂魄了。兰花的人缘是有分量的。

  山茶花原产我国,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就色、香、味而言均不逊于牡丹,郭沫若早有名句评价:“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其中的金花茶还是踏破铁鞋才觅来的国宝——尽管早就被传说,直到1960年代初才在我国广西首次被发现,当时对花卉业的震动绝不亚于当年黑郁金香出世。山茶花是世界十大园林名花之一,只是在我国多偏安于云南、广西,不知能否入主中原?

  ……

  显然,竞争者多而尊位寡,难免偏颇。幸好世界上多有以两种花卉为国花的先例。如日本民间以樱花为国花,皇室在正式场合以菊花为国花;法国同时以香根鸢尾和欧洲百合为国花;泰国有睡莲和素馨等等。若有两种花,如牡丹与梅花联袂登上国花宝座,既能兼顾南北差异,使国花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又综合了传统文化的不同层面,象征了物质、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何乐而不为?或者牡丹配杜鹃,一浓妆一清丽,一庙堂一江湖,分用于不同场合,亦可见我中华群英璀璨。再说了,一国两花也暗喻了一国两制的国情,为协调两岸四地关系腾出了空间。

  
国鸟


  作为鸟类世界的“单边超级大国”,我国国鸟的争夺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国花。这其中,除了神话世界中的凤凰外,丹顶鹤是呼声最高的。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英文名Japanese crane)在中国又被称为“仙鹤”,头顶红冠、修颈长腿、步履轻盈、鸣声动九皋,加之“鹤立天下,卓尔不群”,传统上是吉祥、尊贵、忠贞和长寿的象征。清朝的文官官服以鸟绣区分等级,仙鹤也贵为一品(其它等级分别为二品金鸡,三品孔雀,四品大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音xīchì,俗名紫鸳鸯),八品鹌鹑,九品练雀)。丹顶鹤是候鸟,繁殖地和越冬地相隔千里。由于我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丹顶鹤的这两种栖息地的面积我国都堪称老大。美中不足的是,丹顶鹤鹤尽管是稀有物种,尽管我国数量最多,却也广布于东北亚的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尤其在日本也享有盛誉,而且其拉丁文学名 (Grus japonensis)和国际通用英文名(Japanese crane,只有我国在非专业领域译成Red-crowned crane)均意为日本鹤——此鸟先被日本人定名,并在众多场合被日本人用为国家标志(例如日本航空公司的机尾标志就是丹顶鹤,在众多国际场合中丹顶鹤也被更早国际化的日本作为象征符号),这不免犯了国人的忌。而且,国画上的松鹤延年也是谬误:丹顶鹤栖息于湿地,不可能立于松枝头,这种“伪科学”不应当被强化。

  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IUCN红皮书中是“易危”级。

  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英文名golden pheasant,俗名金鸡)是我国特有的留鸟,雄鸟色彩艳丽,头顶及背有耀眼的金色丝状羽,兼具“特有性、多样性、观赏性”多方面优点,属于中国特有珍稀鸟类,在国内分布广泛,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是“锦绣前程、金光大道、幸福吉祥”的象征。另外,中国的版图形象就是金鸡,一唱天下白的东方金鸡暗合了国运复兴形象,因此有人推荐在北京奥运会组委会选择吉祥物,何妨让金鸡“独立”。从2001年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以金鸡暂代国鸟之位的效果来看,还是有人缘的。

  红腹锦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IUCN红皮书是“稀有种”级。

  白鹇(学名 Lophura nycthemera,英文名silver pheasant)也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留鸟。有金鸡就有银鸡,白鹇就是银鸡。白鹇与红腹锦鸡同属雉科,但宛若金银有色泽之别,外形亦颇具特色:头顶及下体为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蹠部为红色。在发情季节,雄鸟两颊的裸露部分开始增大,并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异常美丽。白鹇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诗仙李白曾有诗云:“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白鹇之得宠可见一斑。白鹇时至今日也仍然是大众明星,如广东省就将白鹇定为省鸟,岭南派花鸟画中白鹇也是偶像级主角。

  白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IUCN红皮书是“稀有种”级。

  金鸡、银鸡仪态出众、身价不菲,但是要与丹顶鹤相争,就大众心理而言存在障碍——鹤立鸡群,鸡怎能升天?

  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英文名:Brown-eared pheasant),是我国特有留鸟,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褐马鸡现在知名度较低。在中国历史上却赫赫有名。因其善斗且虽败犹勇,中国早自汉武帝(公元前156年~187年)时代就有将其尾羽装饰武将帽盔以示英武的记载。张揖注:“鹖(褐马鸡古语称“鹖”)似雉,斗死不却”,曹操也曾曰:“鹖鸡猛气、其斗于必死,令人以和褐鸡为冠,像此也”。我们通常说的将军头盔上的雉鸡翎即是褐马鸡的尾羽。在国际上,褐马鸡与大熊猫齐名,被世界雉类协会放在其会徽上。褐马鸡这种雄赳赳气昂昂的形象、气质以及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无疑符合大多数国人对这“三个代表”的评选标准。不过,褐马鸡在文化界和新闻界的“公关能力”太差,一般百姓闻所未闻,难符“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标准。

  褐马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IUCN红皮书中是“易危”级。

  朱鹮(英文名:Crested ibis,学名:Nipponia nippon)是留鸟(曾经是候鸟,由于栖息地的丧失逐渐变为留鸟),又名朱鹭,体大貌美,被美其名曰为东方之珠。由于朱鹮的羽毛白里透红,人们又称它为“红鹤”(即“红火”的谐音),盼它能带来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朱鹮生活在大树葱茏的水田附近,与人具有先天的亲和力,目前野生种群为中国独有。这种1981年在陕西秦岭洋县的深山被重新“发现”的俊鸟,已由最初的7只繁衍到现在的400多只,而几乎完全同期日本的野生朱鹮由6只渐渐灭绝。对朱鹮的保护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成功的拯救濒危物种的案例,反映了我国在生态保护上的巨大成就。不幸的是朱鹮也存在与丹顶鹤同样的问题:朱鹮是日本皇室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圣鸟,日本天皇加冕一定要用到朱鹮的羽毛作为饰品,朱鹮的羽毛在日本民间一直被视为辟邪之宝,朱鹮的拉丁文学名(Nipponia nippon)就是“日本、日本”之意。如果中国的国鸟是“日本”鸟,这的确有失体统。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IUCN红皮书中是“濒危”级。

  画眉,学名(Garrulax canorus,英文名Hwa-Mei),特征为白色的眼圈在眼后延伸成狭窄的眉纹。画眉为留鸟,是我国南方广布的貌美声靓的鸣禽,尤其台湾有多个特有亚种(学名Taewanus,英文名Sibia,无白色眉纹,灰色较多且纵纹浓重)。从“百啭千声随意移”到“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如林间自在啼”,这种小型鸟叫声明亮悦耳,为鸣鸟中之佼佼者,常被捕捉饲养而成为笼鸟,加之外观也“可圈可点”,故一直贵为提笼架鸟的至尊,知名度非常高,一些大城市如广州市已将其定为市鸟。可惜就全国来看,画眉与多数人想在国鸟上寄托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精神相差太远,尽管英国选出的红胸鸲与其形态、习性、地位类似。

  画眉是进入国家“三有名录”(有益、有经济价值、有科研价值)的保护动物,在IUCN红皮书中为“贸易致危”级。

  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ta,英文名Mandarin duck(中国鸭),雄为鸳,雌为鸯),是栖息范围全部在我国境内的特有候鸟,在东北繁殖、江南越冬。因其雄鸟交配期羽毛的华丽和雌雄鸟习性的出双入对——“止则相耦,飞则成双”,早就在中国文化史上青史留名,也早就声名远播:据说十七世纪的法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修建完成之时,便根据珍禽异兽的画册指定宫中要饲养鸳鸯。中国人一直以为鸳鸯雌雄永浴爱河、至死不渝,因此常用鸳鸯来比拟夫妻,用鸳鸯戏水、鸳鸯交颈来比拟夫妻恩爱之乐,更有“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佳句传世。事实上,雄鸳在恩爱后会迅速拈花惹草,处处留情,与忠贞厮守的天鹅、大雁有宵壤之别。

  鸳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IUCN红皮书中是“稀有种”级。

  以上种种飞禽,每一种都有其可爱之处,也有其遗憾之处,毕竟造物主的习惯就是“金无足赤、白璧微瑕”,十全十美的反而肯定是弄虚作假的。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每一种鸟都有成千上万的喜爱者,选上与否关系不大。不过,尽管这些都是众人喜闻乐见的鸟儿,但对其从科学的角度显然缺乏足够了解,从中也能管窥我国传统文化的习惯——托物写意重于求真务实,因此连丹顶鹤和朱鹮的定名权都旁落。从这个角度也可显见这次的国鸟评选应将促进大众关注自然、热爱科学放在重要位置,以免再发生类似选国鸟时不得不面对的“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所幸这种“名份之争”在下面介绍的候选国树的发现中挽回了泱泱大国的面子。

  
国树


  国树的竞争不如国花、国鸟般激烈,且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例如国树应长寿高大(一般应是树高10米以上的大乔木)、枝繁叶茂、形态优美、以叶取胜等等,以象征堂堂大国万年青。我国历史上对一些常见乡土树种多有青睐,如国槐、梧桐、樟树、香椿、柳树以及桑树等。但随着物质文明基础日渐扎实,这些当时因为特别“有用”、“皮实”而招人青睐的树种渐渐跟不上时代了,世界各国这些年来选出的国树大多着眼于其独特、优美,这次评选从各方面呼声来看我国也概莫能外,毕竟选出的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因此以下开出的是一张以珍稀、特有、美丽为特色的候选名单:

  水杉、银杉、银杏这三种孑遗大乔木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 远在新生代第三纪时,银杉曾广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在德国、波兰、法国及前苏联都曾发现过它的化石。但是,距今25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酷寒的气候造成了物种大灭绝,只有少数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区,没有受到冰川的袭击,而成为某些生物的避风港。银杉、水杉和银杏等孑遗植物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水杉(学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1941年才在我国湖北利川被发现,是中国特有的速生造林树种,主干通直,树姿优美,四季风采各不相同:初春发出梳子状的扁平叶;盛夏浓荫蔽日;晚秋枝叶黄绿相间;深冬傲骨立雪。国内外多引种为绿化树,在武汉、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大城市已成为常见的行道树和园林树。水杉的定名还有一段“物归原主”的故事。1941年,日本古植物学者三木茂根据化石研究予以命名,成立一新的水杉属。但3年后,根据野外考察的标本,中国的郑万钧、胡先骤两教授认定新发现的树种与三木茂所定之化石水杉同为一属,并用其姓正式定名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这样,水杉的发现和定名权“回归祖国”。水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银杉(学名Cathaya argyrophylla)是松科的常绿乔木,尽管其化石广布于亚欧大陆,活立木1958年才在广西花坪被发现。其主干高大挺拔,枝叶茂密,是良好的绿化树和经济树种。在银杉碧绿的线形叶背面有两条银白色的气孔带,每当微风吹拂,便银光闪闪,更加诱人,银杉的美称便由此而来。在China 前中国古称是震旦(Cathay),而银杉的拉丁文学名cathaya argyrophylla 即由此而来,因此不难想象银杉在世界上作为中国国粹的代表意义。银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银杏,亦称公孙树、白果树(学名Ginkgo biloba),落叶大乔木,是著名的长寿景观树种,叶、果俱佳,尤以秋季为美,在文化史上屡被刻画。同时,银杏还是著名的“一身都是宝”树种,木质优良,果可食,叶、果均可入药。因此在历次国树评选的倡议中,银杏呼声最高。但与前二者相比略有不足的是在对银杏的开发利用上,我国早已“甘为人后”:例如日本早在公元6世纪就从我国引种了银杏并在其栽培、药用方面技术遥遥领先,韩国已将银杏深加工发展成为高丽参生产外的又一大保健产业,德国则从银杏叶中提取出黄酮醇和内脂等新药。目前,银杏叶制剂仅在美国年销售额就达到20亿美元,而我国尽管拥有全世界70%的银杏资源,产值却不到2000万美元。银杏的国威亟待张扬!

  银杏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1983年中国植物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会上,曾向52位从事植物学工作达半个世纪的老专家颁发纪念品——一份精制的水杉或者银杏标本,由此可见这二者的品位。

  珙桐(学名Davidia involucrata),落叶大乔木,又名鸽子树(以其头状花序基部有两个白色苞片,形如飞鸽的翅膀而得名),树形花姿均优美,花开时节,树上宛若鸽群展翅,有根深枝繁叶茂花盛之意,是难得的花、鸟、木意境兼具的品种,但引种较难,在我国的城市中还不多见。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银杉四季常青,水杉、银杏、珙桐这三种树虽为落叶树,但水杉和银杏枝叶因季节异彩纷呈,风光不与四时同,珙桐则多了一个花季,因此,木的竞争也是一个难分高下的局面,最后恐怕仍要万千群众为“国标统一”展现风度,来个少数服从多数。

  “群英谱”暂罗列至此。

  这些花、鸟、木,论形象各有千秋,讲历史彪炳千秋,孰能争得这千秋功名,当然得看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百川总有归海的一天——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在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正式答复人大代表,这次国家层面上的评选操作公布正式结果不迟于2008年,随后有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调整了原有方案并公布了各项评选工作的日程安排,多个国家级媒体开始为这项工作造势,关于评选工作的公益广告也即将进入大众视线。

  本文就是在方方面面的工作紧打锣鼓时闻声而动、应运而生的一点赘言。尽管“三国”风云变幻,但希望有了这些赘言,读者诸君未来激情参与之时应当自有理性评判。其实,笔者认为如果将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到位,对海内外数以十亿计的炎黄子孙来说,过程就会比结果更重要。因为不管这“三国”如何演义,何日终现大结局,这个过程都会让全世界的华夏儿女更觉——江山如此多娇,还看今朝!

  小资料:

  为加强全球范围的物种保护,1995年国际自然和自然保护联盟(IUCN)颁布的《濒危物种红皮书》将世界濒危物种分为以下八个等级:

  绝灭(Ex)、濒危(E)、易危(V)、稀有种(R)、未定种(I)、资料不足(K)、受危种(T)、贸易致危(CT);1989年配合《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分为两个等级: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共计400余种。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从规范商业利用的角度圈定了有关陆生野生动物884种,范围显著大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与1999年9月9日联合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共包括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共约260种。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