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防渗工程的联想

——北京水资源的紧缺
作者:沙漠中的月亮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2

 
  近日,圆明园防渗工程已经叫停很长时间了,关于此项工程的说法众口不一。很多学者对圆明园防渗工程做出不同看法。北京市的圆明园防渗工程其目的肯定包含一项:那就是节水。

  环境学者认为:铺设防渗膜将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自然渗透是最好的。湖底防渗将给圆明园带来三大灾难:首先将影响到北京北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圆明园所在的海淀区在历史上是海子、沼泽遍布的地区,现在,城市的发展已经使许多天然湿地消失了,而圆明园湖面无疑是所剩的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之一,如果湖底防渗完成,过去300多年所形成的植物、动物、水生物共存的生态链条将遭到破坏,这对北京北部的生态都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其次是破坏圆明园稳固的原生态。圆明园河湖是整个园林生态系统的命脉,土壤生物、昆虫、两栖动物,鱼、虫等浮游动物和荷花、芦苇、藻类,以及岸边的花草树木等数百种生物都赖其生存,而经过湖底防渗,人为地阻隔了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最后一点,湖底防渗将破坏圆明园的古典园林风格。

  如果仅从环境方面考虑,这是正确的,自然是最好的。现且不评论这项工程的利弊,先看一下北京的水源环境。

  从战国时的幽、蓟,到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元代的大都,直到明清的帝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中心。这里北有潮白河、西有永定河、南有大清河,三个水系周边环绕。大体说来,在一定的社会、人口条件下,是个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北京周边曾有过大片的湿地,其面积、水量和形态都远远超过今天。

  北京城西北曾有大片水面。其源一为古永定河(称湿水或芦沟)之一支,从石景山北麓注入京西北山前平原。京西北另一水源是西部山区(燕山余脉)地下水自然涌出形成的诸泉。泉名见于记载者的不下十余。最著者有今昌平县附近的白浮泉和颐和园西北的玉泉。历史上诸泉出水量曾经很大,多数在1 m3秒以上。如玉泉,据1928年实测,冬季出水量为1.41 m3/秒, 到1951年降为1.0 m3/秒,古代出水可能更旺。50年代初玉泉山前碧水滔滔,注颐和园西湖,再经玉带桥入昆明湖。据称夏季出水可高达3 m3/秒 。今玉泉干涸,昆明湖已改由京密引水补给。

  历史上京西泉水汇集,形成所谓巴沟,涵养了海淀湿地北京及其近郊以“淀 ”为名的水面曾经如此众多,亦可见当年湿地范围之广。如果历史上北京西北郊的湿地可统称之为海淀的话,其中最大水面则是元代所称的西湖,俗名瓮山泊,即今颐和园昆明湖的前身。从地理上讲,它是海淀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颐和园迤东,原“北海淀”一带,即今圆明园遗址,其中有福海等多个湖泊。至今这一带除零星小池外,几乎已片水不见。

  源于京西北的湿地,经白石桥过善乐园(今动物园)后,仍在向南延伸。近西直门关厢,则北有太平湖,南有今已名存实亡的积水潭。积水潭金代称白莲潭,元代称西海或海子,是原北京城西北角一处沼泽。水面曾经很大。古人曾形容为“骛雁之地,水草丰茂”,其中一部分可能即今城内西海的前身。再往南,便是后海和前海。所谓什刹海,即此三海之统称,因旧时周边有十座寺庙面得名。什刹海紧邻北海、中海和南海,水皆相通。

  今二环路以西,由北高南依次有玉渊潭、莲花池、陶然亭等水面,和现已干涸的宣武区青年湖。

  今北郊至东郊,水面依次有、柳荫公园、、团结湖(旧称水碓湖,现仅余地名水碓子)、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和龙潭湖等(各处旧名未及考证。城北青年湖及人定湖系50年代人工开掘,不入此列)。 

  北京南郊,到大兴县界,今麋鹿苑所在地,原来也有大片湿地(团河在内)。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北京自古以来,东西南北中,都有大片湿地沼泽。以致时至今日,城内外都还留有如此多的水面。这就是本文开始所谓“北京城近郊区原本就是一片大沼泽”的根据。由于历代不断的垦殖,引水漕运和修建园林,“沧海”逐渐变为“桑田”。城内和京郊各水渐次萎缩乃至干涸。少数幸存下来的,无论其补水水源、水体形态、特别是其生态功能,已今非昔比。

  北京市用水量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总趋势是人均量不断减少。据官方数字,北京在正常来水年份,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300立方,低于以色列的306立方。

  历史上北京人口基本上是一直增长的。金代北京(包括近郊区)人口近100万,元末约110万,清末仅市区为284万,解放前夕市区约200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包括郊区县,人口约414万。1953年增长为600万,60年再增为700万,73年为800万,81年900万,88年超过了1000万。目前全市人口已超过1400万,其中77.5%为城镇人口(2001年)。

  北京人口和工农业生产便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同时人均用水量也急剧增加:49年前后,北京市人均日用水量仅7升;58年增至75升;81年为235升;95年为285升。50年中增长了40倍,若再乘以人口增加数,其总量增长之巨,可想而知。同期,工业用水从0.3亿m3/年,增长为10亿m3/年。农业灌溉面积从21万亩增加到84年的514万亩,86年农业用水近32亿m3/年。到95年由于减少了水稻种植面积,农业用水减少了1/3左右,到90年代,北京市环境用水平均只有0.4亿m3/年,仅占总用水量的1%。而上文所提到的北京各处湿地,其天然功能本来都属环境用水。

  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市只能靠越来越多的水库和地下水。过度提取必然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以76年59年相比,北京西郊一带水位下降了14-21米,东郊工业区下降了25-30米。目前市区形成的地下水漏斗区已超过2300平方公里;而周边河道也已统统闸住,成了水库。其中有的也因上游来水污染导致水质恶化,以致不得不退出北京生活用水供水系统,如著名的官厅水库。京郊各水库的修建,固然在防洪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修水库都会使下游地区失去天然水源并阻隔地下水的补给,从而导致干旱化。

  现在我们在考虑北京的这一工程优劣,我们先想下面几个问题:

  1、 圆明园水域的水源自何方,流向何方?

  2、 圆明园水域的水的用途,是生态作用大还是供市民游乐?

  3、 此水域的水现在是静水还是与外界相连的一个湖泊?

  4、 地下水位降低,地表水的回灌每年将损失多少?

  5、 北京干旱,缺水还有多少水用于人工湖泊?

  在这项工程中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圆明园的湖底是砂石质,加之目前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特别容易渗水,测算显示年渗水量为250多万立方米。平水年里,圆明园湖泊缺水540多万立方米,偏枯水和枯水年更加严重,圆明园每年都要从玉泉河补3次水,总量多达数百万立方米,目前从玉泉河引水每吨1.3元,一年的补水花费就是几百万元,但就是这样,圆明园水面还是经常干涸,这两年干涸的最长时间竟长达7个月,此次全部水域防渗处理后,每年可减少渗漏损失150.79万立方米。

  北京人口众多,水源紧缺,南水北调工程只能解决小部分困难,重中之重还是节约用水。2008年北京奥运,无论是水需求还是环境需求对中国来说都是一大挑战。



文章录入:沙漠中的月亮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