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山丹县军马场居民生存环境状况及普氏原羚社会生存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作者:普氏原羚项目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21

兰州大学绿队普氏原羚四期项目组

(兰州大学绿队,兰州,邮编730107)

 

  摘要:2007年7月,兰州大学绿队普氏原羚四期项目组赴甘肃省山丹县军马场,分别在军马场一场、二场、四场和总场以人文访谈的形式,在重点对甘肃省山丹县军马场(中牧山丹马场)的居民生存环境状况及军马场体制改革的现状进行考察的同时,还就当地的退耕还林政策等作了初步的调查,以期望对普氏原羚在该地区的社会生存环境状况作了初步的评价和探索。

  关键词:社会生存环境  普氏原羚  管理体制改革  山丹马场  退耕还林

一、调查背景

  1.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又叫滩原羚,黄羊、滩黄羊等,藏名音译普氏果瓦,英文Przewallsky's Procapra,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t ,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仅生活在青海湖湖滨地区,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种。1875年,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了这一中国特有的动物,但一直误认为是藏原羚,直到13年后方才正式命名为“普氏原羚”。

  世界保护自然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组主席(David Mallon)大卫?马龙说:"普氏原羚已经成为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中国有三种极危级的有蹄类动物。麋鹿、野骆驼和普氏原羚。麋鹿虽然很少,但已有圈养种群,且管理很好;野骆驼有600多只,且在蒙古也有分布;只有普氏原羚仅存活在青海湖周围,数量很少,且目前还没有圈养种群。因此普氏原羚是最濒危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志刚说,“普氏原羚这一物种只剩下300余只,种群生存危在旦夕。它们分布在湖东、鸟岛和元者等孤立的片区,范围十分狭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几十只甚至几百只的数量都是非常少的,是很容易灭绝的。即使上升到一千只,它仍然是濒危的。”

  2006年2月21日,新华网报道称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属山丹军马场自然保护站窟窿峡山地草原发现13只滩黄羊,这是近十年首次在青海以外的地区报道发现普氏原羚。

  2.山丹军马场简介

  甘肃山丹军马场总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地六县,总面积329.54万亩,其中草原184.98万亩,耕地40.3万亩,林地8O万亩,其它面积24.26万百,海拔2420—4933米。初始于公元前121年,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国家第一批认可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也是亚洲最大的马场。

  2001年9月10日,山丹马场整体偿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管理,实现了由军队保障性企业向社会性企业的转变,现甘肃中收山丹马场总场下辖11个二级企业,6个事业单位。

  甘肃中牧山丹马场业务发展迅速,涉及养马业、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工业产品等多元化的业务形式。不断拓展的业务市场和销售网络对马场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内协同软件市场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甘肃中牧山丹马场也开始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并将眼光投向了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协同平台软件,泛微协同办公平台具备强大的管理功能和良好的协作性,可以将马场的各种业务及分销网络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充分满足了马场的信息化管理需求,可作为马场管理的有力工具。

二、调查方式和目的


  在本次人文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文调查为主,结合实地调查的方式,把访谈提纲作为深度访谈的依据,分别对马场政府、林业部门、保护站居民进行了大量的人文访谈,在结合自己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并期望通过对当地居民生存环境状况的调查,就山丹马场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当地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作出初步的评估与探讨,对普氏原羚的社会生存环境状况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

三、调查成果及其初步探析


  (一)、山丹马场的体制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供应充足,军队的军需品社会采购在我国已成为可能,军队保障性企业按照中央的需求移交地方。2001年9月10日,兰州军区联勤部马场管理局移交给了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从这一刻起,山丹马场由军队企业转向社会化企业集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山丹马场在中央企业中牧集团的直接经营管理下,将立足于现有的资源优势和规模化优势,进一步振兴和发展龙头项目,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

  1. 山丹军马场基本资料

  山丹军马场位于张掖地区山丹县南55公里处的祁连山区大马营草场,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

  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养马。自西汉以来,这里以当地蒙古马为基础,又引进了各种西域良马,杂交培育出的山丹马驰名天下,这里遂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经久不哀。山丹马体形匀称,粗壮结实,雄健膘悍,耐粗饲,适应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优,是驮、乘用的良骥,目前共有一万多匹马。

  山丹马场原属兰州军区联勤部管理。全场总面积328.9万亩,其中草原197万亩,耕地40万亩,林地2万亩,山地89万亩,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军队企业的性质,在政策、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受到制约,职工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发展还不适应,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等原因,使马场发展后劲不足。

  2.中物集团在接手山丹马场后的具体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畜牧业方面)

  山丹马场总场成立具有独立经营、管理、服务职能的畜牧公司,真正成为产供销一条龙、人财物一体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定额上交的法人经营实体。负责统一管理经营全场区的畜牧业、收缴草原管理费、“四金”等费用,提供技术、信息、营销、新品种、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有偿服务。


  ①牲畜买断经营


  经营形式:牛、羊全部资产实行家庭个体买断经营;马、鹿、狗实行班组承包经营。资产买断优先本场、本行业职工,在此基础上,可实行跨行业、跨场买断经营。参加买断经营或班组承包的,实行生活费、生产费“两费”自理,牲畜、草场、核算、盈亏“四到户”。


  ②草场承包经营


  由总场将草场按等级、牲畜数量划分到户,发放草原使用证。承包到户的草场产权属畜牧公司, 承包户只有使用权、管护权。不得转让、买卖、租赁、挖药和开荒。草场最大载畜量不得超过《草原法)的规定。


  ③职工“四金”、草场管理费的收取


  买断经营的家庭个体或单位,“四金” 按国家标准和马场规定按时上交,记入个人账户。承包草场由畜牧公司按亩收费,lO年为一个租赁承包期。


  3.中牧集团对山丹马场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评估


  ①山丹马场地处甘肃,界邻青海。不仅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军用马匹和粮食、副食,也为社会稳定、保持水土和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山丹马场移交中牧集团后,有利于保持企业的完整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②山丹马场有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资源优势,中牧集团有加工、市场、品牌、技术和和管理的优势。从而会使山丹马场达到整体高度发展。


  ③中物集团接收山丹马场后,将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山丹马场将作为中物集团优良牧草种子繁育和畜牧养殖的科研、推广基地,并在肉类加工、生产制品、农产品加工、牧草利用、马的繁育等方面与集团相关企业的业务进行整合,逐步成为一个外向型农牧企业,使马场的发展与集团的长远发展目标联系更加紧密,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在中牧集团接手山丹马场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

  山丹马场移交中牧集团后这几年的时间里,按照国家关于军队企业移交后对经营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中牧集团的指导意见,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①以兴办家庭农场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改革,已得到广泛认同并基本推开。初步改变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 的局面。国家出钱职工种地、负盈不负亏的弊端基本得到了解决。截止2002年底,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两田制”经营模式在总场全面推开,4186名职工参加土地租赁经营。占总场职工总数的49% ,经营耕地1.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2.8% ;畜牧业实行草场划分到户, 形成了401个家庭牧场。一个以家庭农场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新型农业组织结构已见雏形,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格局已初步确立。


  ②大力推进“两自”(生产费自理、生活费自理)并取得显著成效,家庭农场开始成为农业经济中经营、投入、收益和风险的主体。农机具实行产权转让,回笼资金619万元。占总额的63% 。2OO2年马场农业生产费自理率达8o% 以上。职工自有大中型拖拉机和大型联合收割机达到200多台,占马场总数的5O% 以上。


  ③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格局已被打破,非国有经济正在成为马场经济新的生长点。农牧业职工自办个体经济实体迅速增加,逐步改变了山丹马场单一全民企业的状况。


  ④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在农业产值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优良农作物品种所占比例上升。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名牌产品为支撑的加工企业正在兴起。以劳动、人事、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农牧业企业内部改革全面实施,并逐步走向市场社会。


  ⑤保障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截止2OO2年底,已有84l8名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转让公有住房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住房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灾害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


  ⑥马场管理机构改革取得成效。5个农(牧)场机构数平均由8个减少为5个总场机构数由l9个下降到lO个,2级管理部门压缩l2个;全场管理人员已由改革前的平均l266人下降到目前的不到4OO人,马场机关的职能正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性方向转变。  


  (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及效益


  1.山丹马场退耕还林的实施概况


  中牧山丹马场自2002年开始,采用政策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办法,动员群众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参与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在祁连山林缘区的坡耕地、沿山各场的山滩旱地,和沙化、盐渍化耕地。其中四场作为山丹马场的主要农业场区,在退耕还林方面较为突出,在对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执行的情况进展比较顺利,并结合实际,逐步探索出了一整套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2.山丹马场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和初步实施效益


  ①退耕还林政策已形成体系


  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高的系统工程,退耕还林的政策目标是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综合措施,突出解决长江、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沙化耕地问题,保护和改善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条例》的出台,标志着退耕还林工程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框架,它由行政政策、


  经济政策、市场化政策、立法政策、技术政策和配套政策等六大部分组成,内容包括:退耕还林界定、粮食和生活费补助、造林种苗补助费、还林要求、税收优惠、财政转移支付、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退耕还林组织形式、前期工作和科技支撑、目标责任制等方面的多项政策,是一项涉及政策众多,操作难度很大、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②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初步显露


  退耕还林实施后,使昔日“种上一袋子、收上一抱子、打上一帽子”的低产田、闯田退耕还林,有一定灌溉  条件的耕地(当地俗称半水地)退耕后进行林草间作,发展舍饲圈养,改变了千百年来广种薄收的传统种植习惯,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在造林过程中,退耕农户利用肩挑、车拉、畜驮等多种措施拉水浇苗,千方百计提高造林质量。经核查造林面积核实率100%,造林合格面积是前5O年总和的3倍以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通过退耕还林,山丹马场已有近50%的耕地被林草覆盖,生态效益开始显现,根据气象部门的观测,2002~2003年间山丹马场地区降水量比1995~2001年7年问的均值提高16% ,而蒸发量降低14% ,与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有关,但林草植被的迅速提高,肯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NextPage]

  3.问题与不足


  ①部分乡镇完成“退耕任务”存在盲点


  为完成配套的荒造任务,2003年山丹县政府出台了一项叫“退一代二”的措施,各村、社、乡镇退耕还林的规模,以能完成荒造的数量确定,有些乡镇为争取退耕任务,一些乡镇、村社,本乡退耕,他乡进行荒造,甚至挖掉原有的灌木林再栽植新的灌木林,如果还不能完成荒造任务时,就到走廊地带的人工绿洲边缘区采取打井提灌的措施开荒造林。这种做法不仅造林成本高,质量差,由于造林整地破坏了原地表的稳定结构,成了新的沙源地,其结果是得不偿失。


  ②部分退林地的造林过于密植


  国家林业局出台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中明确规定,在北方地区灌木林造林初植密度均为2550株/hm2,乔木为120株/hm2,而南方分别为150株/hm2和100株/hm2。造林密度越大,耗水量就越大,山丹县栽植的3年生沙棘灌木林盖度已达0.4以上,6年后就可以郁闭,高密度不利于森林的健康。同时初植密度太大,不利于间作和科学利用,不利于后续产业的培育,造成人力、财力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居民生存环境状况

  1.基本经济收入与生活状况


  现当地几乎有3分之2的场工从原来的岗位上退下来,由场里分给土地,用来做两种生产方式:种田和畜牧。种田的按人数计,每人分给50亩地,畜牧的以户记,每户给1200亩(夏季和冬季牧场)。个人负担草场的盈亏,故个人对草场的草质变化很关心,也细心照顾。但据当地牧民讲其实草质不如以前,因为生计的原因,牧民不得不增加畜牧量,一般都超出承载量的10-20头。

  每名场工每年都要交四金,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每年的额度不一样,2007年为4000元。

  总的来说畜牧比种田的收益较好,种田的气候及灾害的影响很大,若遇重大灾害,很难收回成本。畜牧的收益较稳定也较高,由于今年牛肉等肉类的价格上涨,形势较好。但草场有限,故70%左右的是种田的。


  青壮年基本去外地打工谋生,地点基本在甘肃省的周围。效益也不高。到旅游景区挣钱的也不多,景区未深入开发。


  2.基本教育状况、居民法律意思


  法律意识方面,当地人不倾向于找法院上诉之类的途径,法律诉讼费太高,一般性民事纠纷由邻里之间处理,大的由马场领导和警务实人员调停。当地很少有刑事案件发生,偶有偷窃等行为。

  教育方面,马场有十分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体系,马场的孩子较多,学校的教室紧张,从2006年开始马场的学校一律交由政府管理,撤销小学校,建立大型集中的学校,设备齐全,教师的待遇较好。但从教学质量方面,虽然教师及学校的投资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教师仍是原班人马,没有引进更好的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很多家长仍倾向于将孩子送至更大的城市上更好的学校如张掖市的学校。

  3.从加大教育上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开发人力资源的几点建议


  ①进一步强化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当地的基本经济状况决定了农牧业劳动力占大多数的情况还不能在短期内改变,绝大部分青少年会成为未来的农牧业劳动者, 所以需提高农牧业劳动者的素质。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 也直接影响到未来当地经济活动主体优化及农牧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范围和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开展当地人力资源的职业技术教育及成人教育


  面对当地较落后的文化教育, 过量的劳动力农牧业的深度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等问题, 开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把劳动者本该接受教育或培训而用在生产上的时间找回来, 这是有效提高当地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的重要举措。


  ③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强大支持和驱动力。这就是说, 发展地方经济, 增加农牧民收入, 必须走科技致富道路。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农牧业科技的投入, 改善农牧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并与时俱进, 不断强化对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或到外地参观学习技术, 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以促进农牧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保证农牧业能持续稳定发展。


  (四)、当地普氏原羚的概况和基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1.当地普氏原羚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概况


  当地人口中出现过的当地野生动物有:豹、熊、兔、鹿、黄羊、马鹿、天鹅、狼等,这里没有重点保护的动物,但居民都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且之前有一次大规模的收缴猎枪的活动,居民现在很少有猎枪的,故也没有条件去猎杀。当地的惩治措施很严重,猎杀野生动物视为触犯刑法。政府宣传途径未知。


  关于普羚,基本上本地人不知道有那篇关于山丹军马场出现13只滩黄羊的消息,好像这个消息是一场陈礼书记放出的。70-80年代一场及一些地方的山上到处都有黄羊出没,后大量猎杀,80年代以来几乎绝迹。当地人对羊的认识仅限于黄羊、石羊、岩羊。据当地人描述,黄羊在平羌口和祈连山深处及一场的西南方向有出没。政府方面现在有护林站两个,若有普羚出没,可考虑将护林站部分职能变为保护站。


  2.普氏原羚社会生存环境初探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地人对于普氏原羚的认识非常少,可能由于许多官方给出的资料都认为现在普氏原羚仅生存于青海湖环湖四县的缘故,所以在甘肃境内,对于普氏原羚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如青海,而且当地群众对于黄羊和普氏原羚的概念区分不是特别强(黄羊分为普氏原羚、藏原羚、鹅喉羚,其中普氏原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他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地的很多牧民都讲到曾经在山丹马场看到过黄羊,但对其是否就是普氏原羚不能完全确定。


  人类活动是影响普氏原羚生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地群众都较为纯朴,善良,且在军马场交接后,有过清收猎枪的行为,加上政府对于保护草场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力度较大,所以近几年来并未有过猎杀、打伤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


  由此可见,在甘肃省山丹马场地区,由于人口稀少、草场较好,环境逐渐恢复等缘故,为普氏原羚在该地区的重新出现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由于地方上对于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认识并不够,整个山丹地区对于普氏原羚的关注程度并不高,山丹马场的各级政府也没有为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保护普氏原羚而设立专门的保护站和其他机构。但不排除在未来几年时间中,随着整个社会对于普氏原羚的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普氏原羚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会随之不断改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成群的普氏原羚奔驰在美丽的山丹草原上,高原舞者的身影也不在孤独。

四、总结


  在本期兰州大学绿队普氏原羚项目组的考察过程中,在生态组重点对山丹县军马场普氏原羚种群栖息地草场环境进行了考查(考察了军马场草场环境对该地区普氏原羚种群迁徙的影响;搜集了该普氏原羚种群栖息地的草场植被覆盖情况;发现了该区的草场环境适合该普氏原羚种群生存)的同时,人文组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开展法律课堂、对普氏原羚保护的宣传,并重点就山丹马场的体制改革、退耕还林、居民生存环境状况进行了人文访谈和实地调查。

  在实地调查、人文访谈以及政府接触中,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我们的思考,对当地的体制改革、退耕还林等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指出了其中的部分问题和不足,从而初步总结概况出了当地的普氏原羚的社会生存状况。


  在本调查报告主题深化,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的同时,由于专业水平能力的不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如:访谈提纲的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设计过粗浅,略显杂乱,很多的关键方面缺乏深度等问题。


  但总体上还是能够真实的反映和表达我们在本次人文调查过程中的收获和心得,希望我们的思考与论文能够对山丹马场地区的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提高起到作用,能够对普氏原羚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坚. 山丹马场的改革实践 [J]. 中国牧业通讯 , 2003,(20)


[2] 甄云肖. 军马场的历史性转折——中牧集团接管山丹马场记[J]. 中国牧业通讯, 2001,(10)


[3] 支玲,林德荣,李怒云,等.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J]. 林业科学,2004,40


[4] 邓德明,李书明,李锡泉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本与效益分析[J]. 湖南林业科技, 2005,(03)


[5] 李寒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J].农业经济.2005( 9): 11- 1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生物多样性…
        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刘军)5月22日,是国际…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