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保宣教 >> 他山之石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和基本理念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和基本理念
作者:刘继和 田…    文章来源:外国教育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0

  刘继和 田中实

 (沈阳师院化学系 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札幌校)

  内容提要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随着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破坏。保护环境,净化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详尽地介绍了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概况。

  关键词 中小学 环境教育 基本理念

  一、日本环境教育的背景及其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型公害和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日益深刻化,人们追求保护和创造舒适的自然及环境的意愿也日渐高涨。日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量输入粮食、能源及其他资源的国家,因此,日本的国民生活及生产活动与地球环境的关系更显紧密和引人注目。

  进入本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生活的进一步现代化,日本的城市结构、社会经济结构、交通运输体系和国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对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如,由含氮氧化物而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交通公害、水质污染及噪音;由有毒有机化合物产生的地下水土污染、产业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增加等,这些城市、生活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出来。与此同时,溴氧层的破坏、地球的温暖化、酸雨(雾)、热带林的减少、沙漠化、野生生物种的减少和海洋污染等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深刻化。不仅如此,倘若地域性环境问题不加以有效控制,势必会逐步发展为深刻的地球性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使人们正确理解和解决日益深刻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环境问题,保护和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与生存环境,首要的是必须使每个人都能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环境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养成对环境负责任的态度,掌握解决环境问题和保护、创造良好环境的实践能力,形成对环境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科学看法和想法(环境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出路则是实施和推进学校教育中的环境教育。

  二、日本环境教育发展概观

  纵观历史,日本环境教育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三个时期。

  (一)公害教育时期(60年代)
  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社会经济呈高速增长势头。但与此同时,也随之发生了公害问题。即: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来自工场的废气而造成的大气污染,来自工场、开矿的有毒废水而造成的水土污染及海洋污染等大规模公害日趋严重,并对人的健康和生物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进入60年代直至70年代中期,公害问题已演变成深刻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196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同年又设立了全国中小学公害对策研究会。1968年,在社会科学教学大纲改订中,初次使用“公害”这个术语,以示对人的生命和健康教育的重视。这就是说,日本学校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是以公害问题为契机,通过公害教育这一形式开始的。

  (二)环境教育理念导入与实践探索时期(70年代)
  进入70年代,各国环境不断恶化,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显现化。为此,1970年,美国率先提出了环境教育法。这一法案的提出,对世界许多国家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70年代几次重要的国际环境及环境教育会议的召开,极大地推动了各国环境教育的迅速发展。例如,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国际人类环境会议,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确立了环境教育的目的。1975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并发表了贝尔格莱德宪章。此宪章简洁地阐述了环境教育的哲学及其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六项环境教育的具体目标。这个宪章获得了各国有关学者的高度评价,即使是现在,它仍是各国思考环境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了第一次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旨在促进和提高世界各国环境教育的能力。总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各国政府及有关组织,为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为了应合世界环境教育发展总趋势,1975年,在日本创立了全国中小学对策研究会(实为原来的全国中小学公害对策研究会)。同年,以大学为中心,成立了环境教育研究会。为了研究环境教育,促进其发展,文部省设立了特定科学教育研究经费,组织各大学、国立研究所、教育中心等展开研究。与此同时,立足于学校教育现场的实践性研究也一并进行。一时间关于环境教育的各种研究活动异常活跃。1977年的小学和初中、1978年的高中的教学大纲改订中,对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资源和能源,尊重生命等与环境相关的教育内容寄予了足够重视。如,高中共同必修的“现代社会”教科书中,引入了“人类与环境”、“人口问题和资源、能源”等内容;在共同必修的“理科I”的“人与自然”一节中,导入了“资源、太阳能与核能的有效利用”、“保护自然环境”等内容。

  进入80年代,城市、生活型公害和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深刻化,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各国政府和国民更加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继续为缓解环境问题而不懈地努力着。1980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世界环境教育会议。1982年,在内罗必召开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管理理事会特别会议,发表了内罗必宣言。其中指出,溴氧层的变化等环境问题已对人类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并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国民、团体或个人,都应对保护世代赖依生息的地球担负起历史责任。1987年,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会议倡议: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环境教育10年。1990年,美国新设了环境教育法。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其中提出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新理念——可持续性发展。1993年,在日本分别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讨论会和太平洋诸国环境教育讨论会。总之,这一系列国际性环境教育会议的召开,其目的在于探讨学校教育如何适应地球环境的危机,促进各国环境教育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89年日本新教学大纲改订中,最大限度地充实、完善和加强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指导力度。1990年,日本环境教育学会正式成立。1991年、1992年和1995年文部省陆续编辑出版了《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初、高中编、小学编和事例编),它标志着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理论已经确立,并进入全面推进环境教育的新时期。

  三、日本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

  关于环境教育的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不过,1970年美国环境教育法中,首次对环境教育概念给以界定,即所谓环境教育是指:“理解人们周围的自然和人为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一种教育计划(方法)。这种关系包括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和枯竭、自然保护、运输、技术、城乡开发计划与人类环境的关系。”1972年斯德哥尔摩国际人类环境会议中指出:“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能够采取一步步确实地管理和限制自己周围环境的行为的人。”1975年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把环境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关心和发现环境及其相关的问题,同时为解决当前的问题和防止将来新的问题的发生,培养作为个人和集体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实践能力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此之外还规定了六项环境教育具体目标,即:关心整个环境及其相关的问题,形成其感受性;养成对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和人类环境的重大责任与使命的基本理解;养成对社会的价值和环境强烈的感受性,以及积极参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欲等;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能够从生态学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美学的、以及其他立场来评价环境状况和教育计划;为确实地采取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要加深对关于环境问题的责任及其事态的紧迫性的认识。这六项环境教育目标(关心、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和参加)可以说是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在《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小学和初高中编)中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立足于综合地理解和认识人与人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掌握能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思考力和判断力等,形成对环境采取有责任的行为和积极的态度,同时从保护环境的立场出发,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作为人的应有的生活方式。”与上述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提出的六项环境教育具体目标相比较可知,日本环境教育的目标在“关心”、“知识”、“态度”、“技能·能力”、“行为”这五项目标上,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与“宪章”相比较,“评价”目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认识生活方式”这项目标。这表明,日本的环境教育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总之,就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而言,日本的环境教育受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贝尔格莱德宪章中关于环境教育的思想的影响很深。

  四、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践方略

  (一)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

  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与环境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和看似与环境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倘若从环境教育的观点来理解和使用的话仍可获得良好环境教育效果的内容。《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对后者作了特别强调。这表明了尽可能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的立场。

  (二)关于环境教育的方式

  从性质上讲,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与社会经济、科技、伦理、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在学校教育中,应通过各教科(社会科、地理历史科、公民科、理科、家庭科、体育保健科、生活科)、道德、特别活动等来贯彻实施环境教育。因此说,环境教育不是某个特定教科的问题,而是学校诸项教育活动的共同课题,应渗透于学校所有教育活动之中。所以,教师应对环境及环境教育达成共识,并相互合作,共同达成环境教育之目的。这不仅是日本环境教育的方式,同时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而有效的环境教育形式。

  (三)关于环境教育的阶段性

  环境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必须适应儿童学生的发展阶段进行教材的选择和指导。日本的做法是:对小学低年级(1~4年级)来说,环境教育的中心是给儿童更多的接触自然和亲身感受自然的事物和现象的机会,使之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来了解保护自然的道理:对于小学高年级(5、6年级)和初中生来讲,环境教育的重点是让他们直接面对与环境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使之形成对环境的具体的认识,同时指导他们养成把握事物和现象相互间的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讲,应使之掌握综合地思考和判断环境问题,以及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意志决定的能力,并培养他们主动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和态度。

  (四)关于环境教育的对象

  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这是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课题。因此,环境教育的对象不仅指全体国民,而且指每个人从幼儿到老年都应关心和认识环境及其与人的关系。即环境教育应是终身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对于担当下个世纪主人的儿童和学生来说,让他们参加强关心和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则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学生的发展,在对环境具有丰富的感性和认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主动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态度和实践性行动能力。也就是说,应将环境教育置于终身教育之一环的位置。

  (五)关于环境教育的地区性

  城市生活型公害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状况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因此,结合当地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从关心、发现和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的活动出发来组织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说到底,身边的环境问题毕竟与地球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考虑地球环境去解决问题的意欲、态度和行动能力。即所谓的“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用地球环境规模去思考,从身边去行动”。这就是说,环境教育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特性和实际状况,同时要求头脑中时刻想到地球性环境问题,从身边具体的环境问题出发去组织环境教育。

  (六)关于环境教育之目标的“能力”和“态度”的具体内容

  因为环境教育是结合学校中各教科、道德和特别活动进行的,因此,环境教育的目标必须与各教科、道德和特别活动教学目标相一致。换言之,就“能力”和“态度”目标而言,任何教科等都是相同的。即:环境教育中培养能力的具体内容是问题解决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交流能力和评价环境能力。环境教育中培养态度的具体内容是:对自然与社会事物和现象的关心、意欲和态度、主体性思考、社会性态度和对他人的信念,意见的宽容的态度。

  除此之外,《环境教育指导资料》中还强调指出,环境教育不仅在学校教育中,而且也应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进行等等。

  总之,这套资料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文部省关于今后一个时期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同时对学校教育中各教科、道德和特别活动中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指导方法等,也做了具体说明。特别是在《环境教育指导资料(事例编)》中,对与教科内容相关连的环境教育、关于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教材、教具的有效利用、重视体验活动环境教育、与家庭及地区相结合的环境教育、学校整体活动的相互配合等问题,分别以具体实例做出了详细地论述。不难看出,这套资料的出版发行,对于促进日本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发展,将起着积极而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各中小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也已展开。但是,象日本《环境教育指导资料》这样具有指导作用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在我国还没有。笔者认为,在我国,结合各科教学和学校其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制定一套具有统一指导作用的、且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结合各教科等特点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是相当必要的。否则,环境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指导方法等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不仅在理论上不利于对环境教育达成共识,而且在实践上也会产生盲目性。总之,认真总结我国环境教育的历史,积极研究和借鉴外国环境教育中好的经验和方法,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以及环境问题现状,制定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这是当今我国环境教育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主要参考和引用文献

  1.文部省编:《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初中·高中编)》,大藏省印刷局发行,1991年3月,。
  2.文部省编:《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小学编)》,大藏省印刷局发行,1992年3月,。
  3.文部省编:《环境教育指导资料(事例编)》,大藏省印刷局发行,1995年9月,。
  4.刘继和:《日本中小学理科的环境教育》,《外国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5.佐岛群已等编集:《环境教育指导事典》,国土社,1996年9月。
  6.环境教育事典编辑委员会编:《环境教育事典》,劳动旬报社,1992年6月。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绿芽在校园中成长
    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草海给我上一课
    环保先锋在行动
    中学生可以为环保做些什么
    “内”“外”结合才是出路
    要深入研究环境教育的新课题
    鞍山“绿色学校”构筑三位一
    徐州创建“绿色大学”有了样
    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