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监督实效 违法企业公开曝光
跟踪检查,顾名思义是对以往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在确定检查重点时,我们把着力点放在老问题的解决上,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内容,避免搞形式,走过场。根据浙江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我们在选题上,突出水环境整治这一重点,特别是钱塘江、鳌江和平原河网地区的水环境整治。”省人大农业和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的同志说。
省人大常委会围绕2004年执法检查提出的35个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和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情况,抓好跟踪落实;同时,把农村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重点,以引起各地的重视。
实践证明,选择的检查重点,既有宏观的、面上的;又有局部的、具体的,便于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抓深抓实,抓出实效。
在2005年执法检查基础上,2006年省人大常委会继续围绕上述问题跟踪、突破。督查重点十分突出:督查2005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包括八大水系特别是钱塘江、鳌江和平原河网水环境保护和建立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水质自动检测站建设),以及省政府对19个突出问题和新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督查各级政府以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等情况;督查各级政府统筹城乡环保,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情况,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情况。
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省政府办公厅针对2005年省人大常委会检查中提出的19个突出环境问题(包括2004年检查提出的6个整改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和2005年检查中新发现的问题),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落实责任,限期整改。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赴钱塘江流域调研,对加快钱塘江污染整治提出明确要求。吕祖善省长和分管副省长多次就有关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研究解决方案。2006年6月,省环保局组织人员对全省10个重点监管区进行蹲点督查,分类指导,逐个狠抓落实。
加强舆论监督,是扩大跟踪检查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在4年的执法检查中,省人大常委会与各新闻单位积极配合,强化执法检查的新闻报道,推出不少新的举措。2005年,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了明查暗访中发现的4家有严重偷排污水的企业,在新闻媒体上曝光,给这些企业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检查中,中央、省级10家新闻单位派出16位记者随检查组采访,采写了大量新闻稿件,为执法检查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省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通过网络对陈加元副省长所作的《关于生态省建设和环保执法检查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和李志雄副主任所作的《关于建设生态省决定和环境保护法执行情况跟踪检查的报告》进行了在线现场直播。
“萧山区南阳化工园区污染问题,这些年来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市里和区里进行了多次整治。最近,明确提出了园区关停转迁的最后期限。就在检查组检查期间,中央电视台对园区污染问题作了曝光,之后没几天,6月20日园区的一些企业继续在夜晚顶风违法向钱塘江偷排污水,其性质十分严重。”
“这次检查,我们重点检查了嘉兴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走进村庄,人居和猪舍相连,猪粪未加处理,直排村边河道,河中淤塞,环境状况令人担忧……”李志雄副主任的上述报告直言不讳,人们感受到省人大常委会环保执法的决心和监督力度。
据统计,有10万人次的网民观看了直播。
抓好审议意见落实,是执法检查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为使审议意见得到有效办理和落实,2005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完善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制度的若干规定》,明确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由常委会以文件的形式向省政府反馈,并对整改内容、时间和报告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
“各级政府必须加强产业布局的宏观调控,严格按照流域环境容量和水资源保证能力,对污染源排放量进行指标核定和动态管理。”
“加快交接断面水质自动检测系统建设,明确水质管理的目标责任,研究制定污染赔偿办法。”
…… ……
省人大常委会的一条条审议意见更加务实,更具操作性。审议意见的办理、反馈和监督也步入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