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政府与公众环境意识

作者:韩石山    文章来源:《绿叶》2010年第3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29
  摘要:现实中许多做法都与真正的环境意识渐行渐远,这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欠缺有关,又与当下奉行的教化原则有关——宣传了这么多,总有一句你该听吧?但空话起不了好作用,反倒引起民众的反感。如果政府关心民生,民众会体会到国家真正在关心自己,不热爱国家,不热爱家乡,不热爱邻人,等于毁掉自己的幸福,环境意识油然而生。

  问:我们追求环境意识,然而现实的许多做法却与真正的环境意识渐行渐远,原因何在?

  答:这不能只去责怪某一方面,或是某一人群。比如批评政府部门的力度不大,或是普通民众的环境意识薄弱。更多的,还是应当从我们的文化传统上找原因。几乎可以说,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就没有“生态”这个意识。从古代到近代,都是农业立国,而我们的农业,又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经济。古代文人的笔下,什么时候都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偶尔说到穷山恶水,也只是说生计的艰难,并没有说那儿的水污染了,山体滑坡了。至于普通老百姓,褐衣短衫,粗茶淡饭,足以温饱也就行了。从来不会想到什么生态不平衡,环境遭破坏,更不会想到会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你就是想不平衡也不行;刀耕火种,镢头梿枷,你就是想破坏也破坏不了。

  读书人的环境意识也好不到哪儿。古代的圣贤绝不会想到有什么苏丹红、二恶英,有之,也不过是“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类的教诲,顾了励志的一面,又忘了卫生的一面,就连最该注意的食品卫生也置之高阁了。

  可以说,环境意识,是个现代的命题,也是个奢侈消费。刚从饥饿线上爬过来的我们,听起来只觉得好玩,极少想到会危及自身。可怕之处在于,这玩意说来就来,一来就气势汹汹,不容躲闪。有点警惕的,起初还以为不过是个环境卫生,陡然间方知,实则关乎着国计民生,不是子孙后代会怎样,而是自己当下就会怎样。这是认识,真要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最常见的态度是,凡事自己小心,真要遇上了,只能怨自己倒霉。很少有人想到,中国的生态问题已然如此严重,我应当挺身而出做些什么。没有全民族的危机感,光说不练,或者说即使练也只在自己家里练。更有甚者,你说你的漂亮话,我做我的龌龊事。世风如此,难怪真正的环境意识、生态业绩,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问:对于环境宣传部门而言,是否有时将环境意识理解得过于狭窄?

  答:确实如此。我们的环境宣传部门,基本上还是嘴上说说,报上登登,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措施。可是,这个事儿,怕也不是某一部门说要做到,就能做到的。公民意识差,社会意识差,该是主要方面。我住的这条街道上,前些年环境部门,或许是园林部门,在街边辟了许多小型的花坛绿地,起初看着,还像模像样。这才几年,矮墙塌了,草皮死了,稍大的一块,成了狗狗们展示屎尿功夫与交配功夫的演练场。固然有维护不力的原因,可你能说民众就没有责任?这么个小事都做不好,还说什么“关爱母亲河”,“保护大自然”?路过这类大标语,能认真地看一眼,都可说是功德无量,该念声阿弥陀佛了。环境意识,宣传所起的作用总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具体地行动起来,爱自己住的这个街道,爱自己路过的这片绿地。凡事能小处入手,才算是落在了实处。

  问:普通民众的环境意识没有形成的深层心理是“不满”情绪?请您详细谈谈?

  答:这个问题,算是问到根子上了。大道理不好讲,小事情还是可以说说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山西南部的一个村子。在我的记忆里,每天早上,祖母或母亲,都会将家门前的那块地,细细地扫上一遍。遇上假期,就是我和哥哥的事了。只要不下雨,我们家的“门前”,什么时候都瓷瓷实实、干干净净。不光我们家是这样,整个村子都是这样。可是这两年我回村里,却发现,没有什么人扫门前的地了。有扫的,也只是扫门口那一点地方。整个村子,到处都脏兮兮的。我就想,这是为什么呢?问村里人,回答是那是公家的地方。浅点说,是人心不古,往深里说,这就是这些年,实行“宅基地”政策带来的恶果。私人的地盘是明确了,但是“不是我的”的观念也树牢了。更有甚者,现在流行一种观念,比如好些政府部门,一说土地就是国家的,连集体的都不多说了。把崇高的理念,变成了实利的操作。按照这种理念,你的房子是你的,但房子下面的土地是国家的,随时有人可以请你走开——把你的房子搬走。城里也一样。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地方,若不把这个地方看作是自己家园,他会真正的爱惜吗?

  再说一个小道理,有句俗语叫,“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过去批判说,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要叫我说,这话里含着深刻的道理。瓦上的霜,日头一出来就化了;门前的雪,日头出来化了也是一摊泥。因此,瓦上的霜可以不管,门前的雪则非扫不可。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一个村子,一个镇子,一个城市,该是何等的清洁!现在建设和谐社会,一定要真正地关心民生,关心基层民众,让大家真正地感受到这个国家、这个社区是我们自己的,爱国、爱社区,就像爱自己的家一样。而不是让人们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当成了出气筒。就像路边垃圾筒一样,不光不爱护,趁人不注意,还要过去踢上一脚。

  问: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将“环境意识”转换成公众可接受的社会价值观?

  答:就我国眼下的情况看,要把“环境意识”转换成让民众可接受的社会价值观,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并不是说一点可做的事也没有,还是有的。做了总比不做强,做得多总比做得少强。我倒是觉得,现在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关心民生,不失为一种好的举措。此中的关键在于,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我不是社会学家,我想社会学家应当从统计学的层面,得出一个公式或是百分比,就是多少句空话可以抵消一件实事。这样就能知道,空话对社会究竟有多大的危害。我们现在奉行的教化原则,其基本理念是,我说了这么多,总有一句你该听吧?很少有人估量到,空话不光起不了好的作用,还会引起民众的反感,对好事情起消解的作用。社会和谐了,人的心气顺了,就会知道,这个国家呀,是真正关心我们的,我们不热爱她,等于是要毁掉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意识确立了,街上掉一片纸屑,就会觉得像掉在自己家的床上一样别扭,怎么也要弯下腰,将之捡起丢进垃圾筒。垃圾筒倒了,就像自己家的油瓶子倒了一样心疼。这样美好的家园,谁要是敢随地吐口痰,丢个烟头儿,别说上去制止了,光前前后后过来过去的人的不屑的目光,也能把他盯得像剥光了身子一样丢人败兴,无地自容。到了这个地步,那就不叫社会价值观了,该叫生命价值观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研究进展
        受世界石油资源、价格、环保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发展…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