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较理想形态,是通过终身学习过程,使受教育者在德、智、能等方面不断地向异质事物开放、交流,从而达到人的可持续性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活动。这种教育将保证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主张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求知更重要;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会创新比学会继承和模仿更重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比知识的习得更重要;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比智力因素的开发更重要;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比一般意义的全面发展更重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发展比消极、被动地被塑造更重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培养促进人类社会、自然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人,促使人、社会和自然和谐持续的发展。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我们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总原则: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最高宗旨。并且要坚持十个具体原则: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能力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健康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确保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应努力完善教育的五大支撑体系,即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科研的普及化、优质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教育文化的育人化。用这五大支撑体系来支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面都得以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 为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操作性,作者建议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应通过实施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绿色教育、健康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来实现。
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在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学民主,强调自我激励,强调学会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创新教育,突出思维品质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机,所以要利用各种形式和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施绿色教育,让学生学会关爱自然。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关心”,不仅关心你、我、他,而且关心物种、生物圈、地球一培养学生保护物种、生物圈、地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既懂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懂得协调人与人、人一与自然的关系,使他们成为维护和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积极参与者。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育环境,塑造健全人格。优化下一代人的心理品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竞争、高风险和高压力,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合作、尊重和帮助,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_。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现代社会技能和信息时代意识开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促使学生掌握这一现代生活的基本技术;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师生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意识。 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开展对外交流,适应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际交往和国际流动也必将成为中国未来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把未来人培养成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觉悟和国际主义情怀的人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感受地球相对缩小的同时,逐步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初步了解和熟悉国际生活的基本规则,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和外语等现代社会基本技能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博大胸怀、地球村人的宽广视野、现代人的深邃观察力和感悟力,为他们今后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