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环境教育问题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惠文森 杨…    文章来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02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6

  惠文森 杨具田 西北民族学院动物科学系

   人类在20世纪中叶开始了一场新的觉醒,那就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增,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加速了世界文明的演化进程。但是,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却步入了认识的误区,一味滥用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空前紧张的程度。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现、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正是人类针对复杂的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严肃思考的结果。然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想从根本上来讲是残酷的现实促使人类深层次反思的结果,从这个意义来说,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对环境教育提出了更为广泛的要求。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现代环境教育是面向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纳入到环境教育中是环境教育在可持续背景下的新发展。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基本上已步入良性发展之路,但因种种原因,还是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面对的形势依然严峻。
   一、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
   (一)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突破口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施的一项长期战略,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两大困难: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二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当薄弱。加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可以采取增加投资、强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等措施,但这些措施的可行性是不同的。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在短期内不可能大规模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投资,相比之下,环境教育投资小,见效快,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将环境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突破口,强化环境教育,加快环境意识的形成,能够有效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环境教育的支持和保证
  首先,环境问题是由人类自己制造的,又大都是现代工业科技发展的副产品。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与人的联系和社会物料及产品的交流状况。但是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交通工具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恩惠,更有严重的污染和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人类只有提高理性认识才能自己拯救自己。
  其次,环境问题的影响正在从小到大,逐渐扩张,环境恶化的蔓延不存在地域、行政,甚至国家界限,环境问题正在影响着地球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死存亡,任何生命都不能幸免环境之灾难。因此,提高环境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应当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任务。
  最后,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来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改变人的观念,使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就必须进行艰苦的长期的环境教育。
   (三)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
  培养环境意识是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环境意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保护环境,不仅要有掌握环境科学的专门人才,还要具有较高环境与发展意识的广大人民群众。环境问题涉及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健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全民动手,环境教育不单是针对学校学生的教育问题,更应针对全社会进行教育;从从事普通劳动的工人、农民、牧民到掌握国家地方各级政府方针大略的领导人物;从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到行政、企事业、商业中各行各业,都应接受终身的、系统的环境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不会流于一句空话。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环境的关切程度不高,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更低,城乡间、地区间环境意识差异很大。环境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去。同时,我国国土辽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并呈发展趋势,对环境治理人员的需求量大,环境教育可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治理、保护、管理人才。
   (四)环境教育可以促使环境治理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环境保护法制的重要地位,环境教育对环境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都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大力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意识、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以达到依法治理与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环境教育问题
   (一)世界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
  20世纪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教育在发达国家开始受到重视,提出了环境教育理论,尝试环境教育实践的一些构想。7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70年美国成立了全国环境教育协会(EENA),在世界范围率先倡导开展国家级环境教育。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SC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起并拟订了国际环境教育方案(IEEP),标志着全球现代环境教育的开始。1975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会议,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宪章:环境教育的全球纲领》;1977年在前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的第比利斯召开了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发表了《第比利斯环境教育宣言》,这两次会议将国际环境教育引向深入,世界各地的环境教育活动高涨起来。1987年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与培训会议,会议倡导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环境教育发展的10年。我国环境教育开展较晚,1992年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二)现行专业教育的局限性
  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同专业、层次的人才的需求和培养都是有计划的,往往意味着将在该专业领域长期工作,高校的工程教育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专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视野相对狭窄,知识结构单一,无法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专才”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属于工程教育的范畴,关于“工程”和“工程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工程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在解决具体环境工程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环境、资源、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环境工程教育除了专业技术教育外,必须进行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应成为“技术上狭窄的工程教育”(technically narrow)和“狭窄于技术的工程教育”(narrowly technical)。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发展迅速,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才能明确目标,把握方向,做好具体的教学工作。经过近10年的努力,环境教育在我国大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已得到初步普及。国家教委在1987年、1994年颁布的相关学科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对中小学生进行相应的环保方面的教育。各地现行教材中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内容,中小学环境教育渗透到了各主要课程中。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全国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有70余所,1998年9月统计发展到117所,2000年统计已达149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与教学体系,对专业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教育环节脱节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学生的知识水平远高于环境保护行为及参预意识,所学知识不能贯彻在行动上,形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使环境教育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其次,我国的环境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人类的环境意识对保护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意识是指社会群体和个人对待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环境的关切程度不高,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更低,城乡间、地区间环境意识差异很大。我国正规的环境教育在学校中已广泛开展起来,但针对成年人及社会的环境教育缺乏合理有效的教育体系和手段,没有相应的环境教育法律,全民环境意识相当薄弱,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环境教育应面向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
   (三)环境教育的区域性
  我国地域辽阔,跨越纬度大,形成了地区之间的自然、经济、文化的区域性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出现的环境问题也不相同。西北地区常年干旱,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沙尘暴肆虐无忌;青藏高原草原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减少;发达地区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城市空气污染,排放污水导致江河污染。不同的资源观、价值观、环境观表现在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公众环境知识水平呈显著的相关性,经济的落后制约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环境教育也不例外,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高,接触范围、信息来源广泛。欠发达地区科学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环境问题与发达地区也不相同,开展环境教育应有不同的方法。目前,我国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2.27%,大部分集中在落后地区,必然制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境教育要符合国家利益,也要符合区域性特点,要发展切合实际的区域性环境教育。
   三、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促进环境教育的全民化
  现代环境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全面的终身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措施。针对其特点,环境教育应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包括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的教育体系。采取一种综合的、统一协调的教育方法,才能使人们理解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加强生态文明观,增强国情与忧患意识。树立资源环境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环境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人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同整个社会的利益和生存、同子孙后代的利益息息相关。在学校环境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的基础。
   (二)扩增环境教育内涵
  环境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众多领域,因此环境教育的内涵也应扩增,环境教育不应为单一的学科教育,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要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法律、经济、管理等为一体,其他学科也应该相互交叉,接受更多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要改变现有教育的重校内,轻校外;重智育、轻德育(既素质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方式。一种以解决环境具体问题为目标的教育,不仅必须是以发展知识和技术为前提,而且更要是以既定环境进行集体实践为条件。环境教育应密切联系当地环境实际问题,实践活动是开展环境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和参与性等基本原则,有利于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大环境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理论联系实际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环境教育发展的惟一途径。
   (三)环境教育立法
  随着环境教育的发展,环境教育立法被世界各国重视。1970年美国政府制定了《环境教育法》,进入80年代,有8个州制定了州教育法。20多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环保法律,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教育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制定一个全国性的环境教育法律性文件,从法律上将保证环境教育的贯彻落实,建立面向大众、终身教育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观念和意识,树立资源环境价值观。
   (四)发展有特色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要符合区域性特点,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各地区的差别很大,各地区环境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开展环境教育。对于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快,与国外联系较多,这些地区环境教育起点目标要高,要跟踪国外最新的发展动向,努力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专业教育和在职教育应当传授最新的环境治理知识。较发达地区应当以课堂教育与专业培训为主,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关环保活动。欠发达地区环境教育开展较为困难,在职教育力争突出实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各层次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环境教育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本身也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因此,应及时关注新进展和发展的新热点,大力发展环境教育,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江西师大07年湿地使者行动圆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教育,首先应该拿官员“
    幼师环境教育:从理念到行动
    可持续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
    [原创]建成重庆西大门  打造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的
    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与可持
    资源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根本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