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试论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水环境问题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试论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水环境问题
——兼及海河流域水环境适度恢复对策的讨论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陈茂山 周…    文章来源:水利发展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5

陈茂山 周魁一

[摘 要]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部分,调整人与水的关系,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协调,防止水环境的退化,是流域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为了说明水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本文以古代和现代著名的生态环境灾难为例,讨论对水环境问题重要性的理解。遏制海河流域水环境的蜕化趋势,需要我们转变原有的水利规划观念。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文还讨论了海河流域水环境适度恢复问题。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水环境;海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X22+TV8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08(2002)12-0021-06

21世纪的海河水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的水利战略将在宏观考量全流域的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基础上制定。2001年2月在昆明市召开的全国水利规划会议上,汪恕诚部长阐述了新时期水利规划工作的原则,指出:“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水资源特点确立水利的措施和对策。”现代水利将在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方面作出贡献。

认识今天海河流域的水环境,既要关注本流域的历史,也需要借鉴更多的尤其是现代的经验和教训。因为环境的演变是一个逐步积累和逐渐显现的过程,它不仅与降水、气温、植被等外部自然条件相联系,而且与人类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将从世界重大的水环境灾难来讨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问题,涉及到水环境保护和适度恢复的哲学观念。

1 水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从世界环境灾难谈起

文明的起源、文明的发展以至文明的衰亡都和支撑人类文明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不论是古文明的摇篮还是现代文明社会都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为了使环境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除了必需照顾好社会本身的问题之外,还必须时时注意调整自身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协调,防止环境的退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为了说明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不妨举出古代和现代著名的生态环境灾难,以加深我们对环境问题重要性的理解。

1.1 无节制地灌溉导致两河流域文明的没落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主要位于今伊拉克境内)是世界文明四大发祥地之一。这一文明开始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间,早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其中最杰出的文化创造是在苏美尔时期,约相当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两河流域是《旧约圣经》中创世纪所说的伊甸园的所在。由于追寻《圣经》中描绘的伊甸园的兴趣和寻找与印度贸易捷径的实际需要,19世纪中形成了对两河流域的探险和考古热潮。考古材料证明了《圣经》许多记载的真实性,同时也表明,两河流域文明较此前人们认定的巴比伦文明时代要早大约2000年之多。

这一地区古今在地貌和气候条件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平原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在250mm以下,南部地区更少于200mm,一年之中有8个月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依靠上游山区融化积雪的两河河水进行人工灌溉,成为支持两河文明发育的基本条件。考古发现本地区最早的人工灌溉沟渠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此后各代陆续完善,并在苏美尔人时代形成了排灌有序的庞大灌排系统。早期的聚落一般都集中在沿河道两岸,后来所形成的城市也都在两河之间。这些水利活动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考古发现的皇家泥版铭刻强调了水利的重要性,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资源。特别是定期的渠道疏浚和维修,需要大量人力时,军队和战俘也被投入其中。此后,农耕技术不断提高,约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巴比伦人已在泥版上刻下了一份总结性的农业历书,它包括109行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指导农夫在合适的季节将水引入农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农历。由于灌溉的保证,在苏美尔时代,两河流域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仍能生产谷类。最初主要是小麦,后来以耐盐碱的大麦为主。在发达农业基础上诞生了辉煌的文化:苏美尔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最早使用轮子的民族;在建筑中采用了真正的拱顶结构;数学上采用的60进位制,至今还作为时间和圆的计量单位;创造了庞大的灌排渠系;以及前所未有的冶金技术。

不过,苏美尔人的创造,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断了数百年之久。此后继之而起的是由以汉穆拉比王朝为代表的古巴比伦文化和亚述文化以及新巴比伦文化,但是,苏美尔文化始终是两河流域最重要的时期。那么,苏美尔文化何以突然中止?“人们普遍认为苏美尔人农业体系的脆弱和滥用,最终导致了古文明的衰亡”,指的是在不利气候条件下滥用灌溉的农业体系。也就是说水环境出了毛病,导致了早期两河流域文明的中断。

灌溉水利系统本来是农业的保障,何以又成为遏制农业生产的破坏性因素呢?学者们有两种认识:一种解释是,经过近2000年的大规模灌溉的土壤中,积聚了超过农作物所能耐受的盐碱量标准。盐碱度的提高不仅限制了某些作物的生长,也使产量显著下降。以至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普遍种植的作物是小麦,约占谷类的1/2。而到了公元前2500年左右,耐盐度在0.5%以下的小麦只占谷类生产的1/7,取代它的是能在耐盐度1.0%土壤中生长的大麦。更不幸的是,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00年间,谷物总产量下降了2/3。刻于泥版上的楔形文字中记载着“土地变白了”,显示出盐碱化的土壤表层结盐的白色形态。另一种看法认为,原本有休耕制度和有节制的灌溉制度被破坏,是导致盐碱化不可遏制势头的主要因素。破坏的原因主要是异族的入侵和一系列的战争。先是“不知谷物”的阿摩利人涌入中原,此后号称“山地之龙”的古提人洗劫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些游牧民族瓦解了灌溉系统和灌水制度。在一件泥版书中记录了苏美尔人对古提人暴行的控诉:“……运河和灌渠尽归荒芜,再无人照料田地。”由于土地盐碱化,进而导致荒漠化,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如今成为茫茫沙海。原本可以生产谷物的地方只好种植高耐盐的椰枣,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比较而言,这后一种认识更具可信性。

人口增加了,食物来源反而由于不当的行为大幅度减少了,最终生态失去平衡,一系列的后果接踵而至。一个伟大的文明竟由于环境的破坏而无可挽回地被毁灭了,后起的王朝再也没能恢复昔日的辉煌。

1.2 发展灌溉导致咸海干涸的环境灾难

咸海位于哈萨克和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南北长428km,东西宽235km,面积6.45万km2,大部湖区平均水深20-25m,贮水量约1万亿m3。有阿姆河和钖尔河注入其中,年内季节水深变化为25cm,为世界第四大湖泊。当地为高积温区,适合长绒绵、油料等喜温作物生长。历史上的这一大湖,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起因是原苏联为了开发这一地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在阿姆河和钖尔河上建成了一系列大型灌区,开发了730万hm2的水浇地,使原来依赖进口棉花的前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产棉大国。

但是,由于阿姆河和钖尔河的径流基本上都用于灌溉,咸海实际上已无径流注入。强烈的湖面蒸发使咸海从1960-1987年不足30年间,水面下降13m,面积也从原来的6.45万km2减少到2.9万km2,湖岸线后退150km,总贮水量减少60%,含盐量增加二倍。裸露的湖底成为沙尘和盐尘的源生地,沙尘暴成为广大地区的严重威胁。加之为了增产,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落叶剂,使当地百姓饮用水质严重恶化。据联合国1996年的调查报告披露, 咸海流域儿童得病率1990年为每千人1485次,1994年提高至3134次,四年间增长了一倍。报告称“除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外,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像咸海流域这样生态灾害覆盖如此之广,涉及人数如此之多的地区”。

除建设决策失误之外,在灌溉管理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其实古代的中亚地区已经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当地谚语称:“立命在水不在土”。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水资源管理,有着丰富的有效的节水措施。上游地区处于洪积扇前缘,有天然良好的排水条件,不会形成盐渍化危险。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则有“惜水如命”的传统。大型灌区建成后,珍惜水的传统被丢弃,大水漫灌的结果使得当地灌溉定额高出设计指标的2-2.5倍。地下水埋深也因而由原来的10-15m上升到1-3m,土壤盐渍化成为农作物的严重威胁。受其影响,一些地区的棉花产量也由20-25公担/hm2减为10-12公担/hm2。

大规模人类改造自然的后果有时是难以预料的,经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人们终于见到了在咸海问题上的“事与愿违”。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咸海改造的失误中,蕴含着普遍意义的教训是:大自然受制于多种因素,其中许多奥妙是难以一目了然的。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其后果往往需要几年、几十年才能显现。因此,需要瞻前顾后,慎之又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源和经济开发活动中,切勿只追求眼前的实际利益而忽略长远的环境生态后果。

由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自信心大为增强,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人们不停顿地向自然索取,甚至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为了今天获取更多的利益,往往不自觉地以牺牲明天为代价,却无暇冷静地思考发展的背后进一步的结果会是什么。历史事实证明,在人们谋求眼前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审慎地思考长远一些的后果,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注意与自然规律相适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规划社会发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对于灾害不断增长事实思考的必然结论。

水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水资源利用、盐碱地改造等技术问题。而是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水环境的恶化不仅决定于水资源量的短缺,而且取决于对水资源、水环境价值及功用的定位,以及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管理与保护的观念。

首先,需要保持代际公平的发展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在注重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不能为了自身的发展,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同时,可持续发展还要保证代内不同地理区域的公平发展,不能为了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牺牲相关地区的利益为代价。研究海河流域水环境的历史经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 海河流域水环境危机和适度恢复的探讨

从1950-2000年,海河现代水利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50-60年代,为满足人口激增、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发展以及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流域上游大规模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期;60年代,在“根治海河”目标下,流域中下游以防洪排水工程为主的建设期;70-90年代,出现流域性的供水危机,其间两次实施引黄济津,并大量开采地下水,同时南水北调工程提上了建设日程。20世纪后50年间,海河流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不断满足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越来越大的供水需求,并向广大的乡村和中小城镇提供灌溉、生活用水,为中心城市的防洪提供安全保障。但是,水利工程的工程效益是受水环境自然条件制约的。随着全流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供水需求的不断增加,水环境蜕化的速度也在加快。最近20年来,全流域河流洼淀萎缩,浅层地下水枯竭;越来越多地遭遇河流断流,水库无水可蓄,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基于保证社会需求来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使我们在应付一轮又一轮水资源或水环境危机的循环中越来越被动。

当然所谓适度恢复的“度”是一个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论证的复杂问题,例如恢复水环境必将占用土地,那么恢复带来的生态改善、水产、旅游收入与土地资源产出之间如何评价;水环境适度恢复效益与成本的比较等,是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各种方案的比较论证。

基于长时序的海河流域水环境演变的研究,在此进一步探讨修复流域水环境的基本认识。

2.1 “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哲学界公认“天人合一”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主导思想,是东方综合思维范式最完整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这里所说的天,是指人类依存的大自然,而人就是我们人类自身。人类之所以区别于万物,就在于它能把握自然规律,自觉地改造和适应自然,在相适应的过程中,求得人类的发展和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则注重征服和改造自然,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外物,是供人类利用,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掠夺得到了回应,并危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于是首先从工业文明创始的西方开始出现《寂静的春天》的警示,发出了拯救《惟一的地球》的呼吁,提出了环境保护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迅速地被全世界所公认。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屠钓禁令的基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他把人和外界的自然界相提并论,从整体自然把握人类发展的行为方式,并且人类应“循道而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作为道德和行为法则,体现了人类应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哲学观。

关于人类应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至少在春秋时代前,已通过生物繁衍的保护规定表达出来。《周礼·地官》、《荀子·王制》、《淮南子·主术训》中均有记载。

最著名的环保事件记载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国语》的鲁语篇。其中说鲁宣公(在位于公元前608-前590年)夏天在泗水用网捕鱼,被名叫里革的管理官员将鱼网割破。里革依据古代相沿的产卵期保护鱼类的法令对鲁宣公提出批评,因而得到奖励和升迁。春秋时期奉行的屠钓禁令,是当时的动物保护法令,是关于生物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水环境保护的思考,在中国开始于2000多年前。贾让针对征服和改造黄河所出现的负面影响,深刻指出:“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留出)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由此展开了著名的贾让治河三策,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比较方案。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考历千百年之后,今天更显其光辉。

类似贾让的认识贯穿于各个时代。乾隆三十七年(772年)年对于海河滞洪洼淀开垦耕地一事乾隆皇帝也做过类似的指示:“淀泊利在宽深,其旁间有淤地,不过水小时偶然涸出,水至则当让之于水,方可以畅荡漾而资潴蓄。非若江海沙洲,东坍西涨,听民循例报垦者可比。乃滨水愚民,惟贪淤地之肥润,占垦效尤,所占之地日益增,则蓄水之区日益减,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在闾阎获利有限,而于河务关系匪轻,其利害大小较然可见……嗣后务须明切晓谕,毋许复行占垦,违者治罪”。是针对开发蓄洪洼淀的利弊而发的,目的在于保护水环境。

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正在退化,成为全球水土资源利用和改变最大的国家,其负面影响已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安全,危及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

2.2 以供定需———适度恢复水环境的根本对策

历史上我国人口长期徘徊在0.5亿上下,只是在近五百年才突破1亿,至今已达13亿之多,对生产和生活资源的需求显著增长。同时,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工业时代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日益强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改造达到空前的地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已接近地球有限的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为避免自毁生计,人类终于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大自然的问题,而首先是人类自身行为约束的问题,是涉及到人类现在与未来发展的大问题,因而必须修复自己的发展政策,达到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分析本区水资源和水环境能够承载多少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适当规模。

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硬道理”是完全正确的方针。不过对于什么是发展,则会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 的持续增长,也就是国力的增长,人民物质生活的增长,这将导致在资源方面只注重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而较少关注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和再生;也可以理解为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满足基本生活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也应该是有节制的,当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保证以后,自然会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文化的需求和对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关心上来。因此,对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只能理解为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说,既关注当代人的发展,也照顾到后代人的发展条件。可见只有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双赢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海河流域水资源不足是客观现实,以往依靠地下水补充。但是,按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在2030年以前,海河流域地下水将被全部抽干。本地水环境也可以由外流域调水来补充,但外流域调水也不是可以无限增长的。如果仍旧对本区经济发展不加节制和调整的话,外流域调水也无法支撑,而且大量调水对其他流域水环境水资源影响以及调水对区域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也需要论证。因此,必须寻求长久之计。

其中首先是摒弃以需定供的急功近利的发展政策,而代之以“以供定需”。

2.3 水环境的多种价值取向

人口增殖以后,为了获取粮食,人们往往以牺牲水环境为代价,开发土地资源! 导致地表水环境的萎缩。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水环境的价值有了新的理解。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环境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并被世界公认为与森林、海洋并列的三大生态系统。

直观来看,水环境(包括湖泊、洼淀、河流、沼泽地等)在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水产养殖、旅游资源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而且它还是众多野生动物和植物栖息、繁衍的乐园,是地区小气候的调节器,也是提供食物的另外一种途径。因此,保护水环境,适度调节产业结构,与牺牲水环境之间应作详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以白洋淀而论,邻近京津地区,是任其逐步消亡,还是加强保护,发挥其旅游、水产、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用,二者孰轻孰重,有必要详细论证并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

地下水环境也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不能满足需求,转而抽取地下水,致使浅层地下水普遍干涸,甚至抽取难以恢复和补充的深层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干旱加剧、地面沉降加剧等直接危害。而地下水对于防止极度干旱年份维持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和社会的稳定还有着特殊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还没有遭遇过类似明崇祯那样持续多年的干旱。一旦发生这类跨流域的持续多年大旱,黄淮海与长江中游旱情叠加,任何水利措施都将无能为力,难以保证社会对水资源、水环境最低限度需求,影响社会稳定。只有在这种非常情况下,超采地下水以救急需,才是可取的。

蓄水于地下对预防持续、跨流域的极旱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华北平原分布丰富的古河道和湖泊洼淀群,有雨洪利用、地下水回灌的良好条件。北宋时期海河流域利用水利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大范围的湖泊洼淀的范围和水深长达100多年之久。这些历史经验既为今天洪水利用提供了历史借鉴,又昭示了保护水环境(包括地下水环境)的重要意义。

2.4 规范社会行为和加强体制建设也是改善水环境的决定性机制

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有句名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意思是自然灾害尚可逃避,而人类自身造成的祸害是无法逃避的。历史上有数不清的事例为这一论断做了注解。乾隆年间针对人工垦殖恶化防洪条件的事实,乾隆的一段话今天读来仍不无启发:“豫东黄河大堤相隔二三十里,河宽堤远,不与水争。乃民间租种滩地,惟恐水漫被淹,只图一时之利,增筑私埝,以致河身渐逼。一遇汛水长发,易于冲溃。汇注堤根,即成险工。不知堤内之地非堤外之田可比,原应让之于水者。地方官因循积习,不加查禁,名曰爱民,所谓因噎而废食者也。著交与河南、山东巡抚,严饬该地方官,晓以利害,严行查禁,俾小民知所顾忌,不许再行培筑。地方官不实力办理,及厅汛员弁明知徇隐,即行参处。嗣后如有仍沿积习为害河防者,惟该枢等是问”。当然,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短视行为并非一道谕旨就能完全扭转的,水环境恶化愈演愈烈,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而今,谈到海河流域水环境问题,既有资源和环境的先天不足,又有社会行为和体制建设的后天失调。而一些问题的日益恶化,明显的是经济建设中的短视行为的结果。

第一,环境与发展的不协调,许多是由于“名曰爱民,所谓因噎废食者也”的行政决策所引起。领导决策只有建立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第二,要提高公众素质和参与能力。调动社会公众的节水意识,约束自己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同时,也要运用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和经济督导。要重点加大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和经济措施的力度,行政、教育、法制、经济四管齐下将可以提升改善环境措施的力度和有效性。

2.5 改善水环境的必由之路

改善流域水环境,其中有管理问题,也有技术问题。针对海河流域水环境恶化的历史原因,兹提出以下途径加以讨论。

2.5.1 适度恢复改善流域整体环境状况是根本大计

从水环境历史演变的原因和结果看,恢复流域植被是改善水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首先它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淤积湖泊和河道;可以涵养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系数;也可以减少地表蒸发量,改善小气候。当然,本区降水量较少,产水不足需要,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因此,只是恢复植被,尚不足以解决水环境恶化的问题。

适当恢复部分洼淀也是有益的,特别是对改善生态环境功能较强、洪水调蓄作用显著、移民安置相对容易、蓄水之后经济效益明显的洼淀。

2.5.2 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强制性节水政策

据世界银行专家预测,华北大部分地区每生产1t小麦,需要1000t水,价值大约200美元。但是,同样的水用于工业则可增加价值1.4万美元。从迫切寻求高经济产出率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着眼,将水资源由农业部分转用于工业,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高效经济作物和雨养旱作农业,提高灌溉用水率,加强城市自来水管网改造和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将是重要途径,而且技术上是有保证的。据中国工程院的咨询报告,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损失率达20%以上。而抽水马桶用水占居民用水量的1/3。据计算,通过节水和挖潜,是可能解决本区在当前用水标准下的缺水数额。但随着经济发展,据有关专家推测,到2010年海河地区仍将缺水110多亿m3。因此,单靠节约用水途径,仍然无法挽回水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2.5.3 洪水资源化

1996年海河流域洪水期间出现了新的情况,地表径流入渗明显,洪峰在演进过程中逐步衰减,1963年径流系数为0.48,而1996年径流系数只有0.24,演进的速度也因而迟缓。据估计,这次洪水渗入地下的水量达82亿m3,比多年平均值增加一倍左右。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比汛前上升了2.02m,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84m。因此,下游利用河网、洼淀滞蓄洪水和加强小型工程拦蓄的作用,有意识地加强洪水入渗,回灌地下水,开展引洪漫地淤灌等也是利用雨洪、改善水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

2.5.4 人工增雨和海水淡化

人工增雨只能在城市用水紧缺和有雨云条件的情况下实施,规模小,无助于解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改善水环境。

海水淡化在沿海地区是可行的,目前问题在于价格太高,国外价格2.0-2.5美元/m3左右,高的达到4美元/m3,大规模应用仍有困难。

2.5.5 南水北调

这是现实而有效的措施,但只能在以供定需和发展节水经济条件下实施,并制订合理的用水价格。

可见,鉴于海河水资源短缺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事实,水环境退化是客观现实。但是,杜绝水环境的继续恶化并适度改善流域内的水环境状况,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又是生产和生活的迫切需要。为达此目的,采取任何一种单一的措施都是不经济和难以奏效的,必须统筹考虑,采用互补的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建生.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总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郑易生,钱薏红.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3]周魁一.人、自然、灾害[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1998(2).

[4]王志民.面向21世纪的海河水利[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张文立译,(英)哈里特·克劳福特著.神秘的苏美尔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7]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田裕钊、刘恕.它山之石———百年之后话真知[M].科技导报,1999(1).

[9]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志(第一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陈茂山(1965—),男,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

来源:《水利发展研究》第2卷2002年第12期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江西师大07年湿地使者行动圆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恢复原理及我国的工程
    人类行为对水环境影响之浅析
    可持续发展与建设资源节约型
    [原创]建成重庆西大门  打造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的
    资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与可持
    资源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根本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