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黑土滩

——科技支撑三江源生态保护巡礼之一
作者:陈磊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17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一望无垠的蓝天,延绵起伏的远山,清澈见底的流水和郁郁青青的草甸,这就是青海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牧场的“新面孔”。

  金黄、藏青、墨绿,深的、浅的,浓的、淡的,当生命的底色积聚在一起,渲染出一碧万顷的画卷时,一路颠簸和缺氧带来的昏沉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也许你无法想像,在1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寸草难生的黑土滩。”所谓黑土滩,就是黑土型退化草地。格多牧委会主任多布丹清楚记得,他所在的牧场共有草地25万亩,上世纪60年代,有7至8万亩变成了黑土滩,到了80年代,黑土滩猛增到17万亩。“大家不明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草地占三江源区总土地面积八成之多,是源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命脉。

  索南朋措一家世代在这里生活。他也见证了绿色家园被黑土滩吞噬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初,三江源高寒草地严重退化,“到处都是垃圾沙,根本无法放牧”。

  牛羊无食,害鼠肆虐,这种状况越演越烈。以食草为生的高原鼠兔和以食草根为生的鼢鼠,在草地上啃食、掘洞,造成大面积裸地。索南朋措指着远处的山川说:“只有把牛羊赶到那些山坡上去,才会有点草吃。”

  退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江河源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经破坏,很难在短期内恢复。黑土滩的治理研究被正式列入日程。

  1995年,在国家科委和青海省科委的资助下,科研人员历经50余天,行程7000多公里,深入青藏高原腹地考察,调查结果是,青藏高原疆地“黑土型”退化草地约为703.19万公顷,其中青海为213.03万公顷。退化草地大部分都是毒杂草,已完全失去牧用价值。

  之后,研究人员初步分析了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认为害鼠孽生蔓延、破坏和冻融、水蚀是导致退化的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放牧过重,才是“黑土型”退化草地的真正“元凶”。

  多布丹的疑惑有了答案。50多年来,三江源地区的人口增加了3倍,家畜数量随之成倍增长,超载过牧率超过50%。人口增加造成的超载过牧是草场退化的首要因素。

  研究人员把退化草地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4类,并提出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治理方案。轻度、中度退化草地是可逆的受损生态系统,主要采取灭鼠、封育、灭毒草、施肥等综合技术措施进行自然恢复;而对于重度和极度(黑土型)不可逆受损草地生态系统,只有建人工和半人工植被。

  “建植人工植被的主要关键技术有二:一是筛选适于当地生态环境种植的当家草种;二是要有得当的农艺措施和管理利用制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周华坤副研究员介绍说。

  “有些外地草种很好,但却无法适应本地高寒气候,无法过冬。”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马玉寿介绍,通过引种栽培,筛选出适合的青海冷地早熟禾、中华羊茅、披碱草、星星草等5个草种,既具快速恢复的功能,又有较高牧用价值。同时还筛选出巴燕3号等3种一年生燕麦品种,用来建植优质高产的人工饲草料基地。

  灭鼠,也要巧做文章。据介绍,在燕麦中拌入毒草作诱饵,老鼠吃了,一命呜呼,但老鹰等动物吃其尸体,却安然无恙,不造成二次污染;还有一种药,鼠吃了可以节育半年,以控制繁衍数量。

  “十五”以来,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支持下,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新全和马玉寿带领的黑土滩科研团队,依托退化草地治理技术示范项目,定位于恢复生态系统和水源涵养功能,集退化草地恢复、草原鼠虫害治理、草地生态系统碳定位监测等于一体,以“科研单位+牧户”的形式在牧场进行示范。

  “2000年我来这里,当时牧民们对适度放牧也不能理解。”马玉寿坦陈。

  索南朋措一家人当初也将信将疑,不过他们按照科研人员的指导放牧,12月到3月去冬季牧场放牧,3月之后赶到夏季牧场,得以让草地能够休养生息。科研人员在他家牧场还建立了人工草地研究平台,设有适度放牧、永久禁牧、完全封育等不同的试验区域,从群落结构、土壤营养、土壤种子库、退化和恢复演替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

  人工植被持续利用,一直是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治理中的难题。由于得到科技部的滚动支持,再加上牧民、科研人员后续管理得当,马玉寿等人种植的人工草地已经“10岁”了,郁郁葱葱,长势良好。

  牧区草也绿了,羊也肥了。

  “以前家里只有四五十只牛羊,现在翻了好几倍。”索南朋措激动地说。

  经过20年建设,退化草地治理技术示范区已建成1120公顷优良牧草人工草地,鼠虫害灭治面积22万亩。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还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赵新全告诉记者,通过对三江源区退化草地和多年生人工草地碳通量观测证实,退化草地已成为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碳源;恢复其生态功能后,可以逆转为碳的净吸收,从而具备碳汇潜力。

  草地植被明显改善,示范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在这里,一年四季基本看不到次生裸地景观。草畜矛盾解决,幼畜成活率几乎达到100%。而让马玉寿最有成就感的,是“核心示范区牧民的收入也增长了一倍”。

  “我们吃住在一起,亲如一家,谁也离不开谁。”马玉寿说,“牧民享受科技示范带来的实惠,科技人员的科研得到支持和保护。通过十几年积累,我们已从开始找几个草种到现在对退化草地种植有了系统的认识,今后还将继续推广生态恢复重建模式和退化草地治理技术体系。”

  索南朋措一家人盛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香喷喷的手抓羊肉和醇香的奶茶让人大快朵颐,悠扬的歌声则传达着藏民们深深的感激之情……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神奇蜥蜴施展"水上漂"绝技
     蛇怪蜥蜴奔跑的速度很快,因此爪子接触到水面的时候,能…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