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影响评价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组成人员简历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组成人员简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3

   

  王  涛,女,1936年6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胶县,森林培育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9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后,分配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社会林业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复合型和无公害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立体化、工厂化育苗和社会林业工程的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目前,从事我国主要燃料油木本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与开发。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等8项国家科技奖励,国家专利3项,在国际上获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12项奖励,出版编著36部。

    

  王心芳,男,1943年10月出生,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1965年8月毕业于天津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

  1965至1974年12月在上海市化工局设计室工作,任技术员;1974年12月至1975年2月在燃化部工作;1975年至1984年8月历任石油化工部工程师、副处长、处长;1984年9月至1986年8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1987至1996年7月,历任化工部计划司副司长、化工司司长、计划司司长,1996年7月至1998年3月任化工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98年3月至2004年12月任国 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文兴,男,1927年10月17日生于江苏萧县(今属安徽),祖籍山东临沂,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先后在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班学习,苏联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进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顾问,山东大学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早期从事催化研究,后研究环境化学。建立了室内和室外光化学烟雾箱,与合作者阐明了我国大气光化学烟雾、酸雨、煤烟型大气污染形成与传输的一些重要规律。

  近几年来研究环境化学中的物理化学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五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130余篇。《中国环境科学》主编,美国《EnvironmentResearch》原副主编,国际ASAAQ学术会议组织委员。

    

  冯宗炜,男,1932年9月13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1954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1957~195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进修。曾任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所长,现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生态学会顾问、《生态学报》主编等职务。长期从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主持中科院1986~2000年环境与生态规划研究,为该领域的战略目标、方向任务及生态网络建设提供科学基础。开拓了我国酸雨生态影响和生态恢复工程的研究领域,首次定量提出我国酸雨区农、林生态系统危害损失和受害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恢复配套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出版专著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荣获中科院竺可帧野外工作奖、中国林学会梁希奖及2000年国家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卢耀如,男,1931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本科。1952年转入北京地质学院,1953年提前毕业。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现主持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并聘为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53年来,参加实践及指导一系列水利水电交通、城镇、矿山等建设的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勘测研究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有关岩溶地质——生态环境,开拓新的理论认识。建立了有关岩溶发育与工程效应的理论。曾为援外大工程高级专家,并在欧美国家和港台地区讲学。以在岩溶(喀斯特)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被誉称为“喀斯特卢”。已公开出版中、英论文90多篇、10部科技成果及1图系。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地质科技奖、全国科技图书奖。1999年由温家宝副总理颁发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

    

  史培军,男,汉族,1959年3月10日出生,陕西靖边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人选,教育部“跨世纪青年人才基金”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资源开发与减灾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重大项目,国家“973”、“863”项目等。聘为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教育委员会主任、《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编委;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自然资源学报》常务编委、《资源科学》副主编;中国减灾学会理事,《自然灾害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减灾》编委;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土地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CAGIS)副会长、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府科技顾问;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经济发展顾问等职。

    

  任阵海,男,1932年11月7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河南新乡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影响研究中心总工。曾从事国家战略作物防寒害工程,云雾催化工程。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受命组织军事环境研究,同有关专家一起负责军事试验场边界层污染实验及山区军事工程选址防止军事污染工程设计等。长期从事大气环境问题和全球气候影响研究,倡议并建立国家大气环境实验基地,培养专业人才,发展计算模型和探测技术,组织外场沉降及转化速率实验获取综合参数,最早组织近地层环境航测,包括市区及区域性问题飞行,填补学科空白。嗣后建立大气环境容量理论应用于多个区域性经济与环境的调控对策,首次揭示我国跨境的大气输送宏观规律,创立大气环境资源背景场,在我国环境监测建立以前反演我国总悬浮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卫星研究气候影响的陆面生态变化,参加沙尘暴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共7项。

    

  刘更另,男,1929年1月29日出生,湖南省桃源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9年毕业于苏联季米里亚节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土壤肥料植物营养专家,上世纪60年代解决了水稻“坐秋”问题,揭示了磷肥防治“坐秋”的机理,提出种植绿肥,发展双季稻,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上世纪70年代研究出钾肥,提高绿肥田稻谷产量。上世纪80年代研究出硫酸锌防治水稻“僵苗”,揭示了亚砷酸根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为改良“砷毒田”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世纪90年代提出“水平浅沟、沟坑相连、分散蓄水”的工程措施,解决了红壤地区旱坡地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为发展林果业、草业,恢复植被做出了贡献。研究出北方板栗专用肥、栗蘑人工栽培和产业化,经济效益明显。

  先后6次获得国际级奖励,8次获省部级奖励。发表科学专著和论文报告160多篇,主编《中国农业科学》7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21世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
    在和谐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21世纪,生态建筑学时代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与环
    能源及可持续利用的平衡问题
    地质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平
    对生态省建设理论观点的梳理
    从环境保护角度谈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新理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