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环境影响评价 >> 文章正文 | ![]() ![]() |
|
|||||
| |||||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组成人员简历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3 | |||||
胡鞍钢,男,1953年4月27日出生,教授,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国情、经济发展与公共政策(包括环境政策等),是中国国情研究(China Studies)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从1989~2006年,已正式出版中国国情研究系列专著和合著共计50部,其中英文6部。从1998年至今主编《国情报告》800多期,其中多份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和重视,为高层决策提供了重要研究参考,同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2000~2005年期间胡鞍钢论文和 著作由中文社会科学论文索引(CSSCI)引证(不包括自引自)共计1404次。
郝吉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出生,山东梁山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核环境工程硕士,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曾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J.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副主编等职。研究领域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持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划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被国务院采纳实施。以北京为典型城市,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促成我国轻型车排放标准与欧洲标准的接轨。获得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10次,主讲“国家精品课程”一门,获全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代表性著作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
唐孝炎,女,1932年10月出生。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并担任UNEP臭氧层损耗环境影响评估组共同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顾问等。自1972年起开创了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和教学。30余年来,在大气环境重要领域:臭氧、光化学烟雾、酸雨,以及气溶胶化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近年来,针对我国城市和区域的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形成及对城市大气污染的作用方面有深入研究,提出了我国存在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积极参与我国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主持编写的《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获得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美国国家环保局平流层臭氧保护奖,国际维也纳公约20周年纪念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殷瑞钰,男,出生于1935年7月,江苏省苏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教授级高工,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历任唐山钢铁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河北省冶金厅厅长,冶金工业部总工程师、副部长。钢铁研究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主任,工程管理学部主任。现任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长期在钢铁企业、科研单位和国家工业部门从事科技工作,生产、经济管理和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特别是对90年代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战略的判断、选择和有序推进作了大量工程技术和理论研究工作。主持组织推进了我国连续铸钢,高炉喷吹煤粉,棒、线材连轧等多项关键共性技术的全国性突破。在理论上提出并阐述了钢铁制造流程的多维物质流控制、钢铁制造流程解析与集成、钢铁厂结构优化和发展模式、钢铁工业绿色制造等一系列观点;促进了一大批钢厂工艺流程结构的优化,推动了中国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曾获得多项国家、部委的奖励,并获1999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光华奖(中国工程院颁发)。2002年被选为日本钢铁学会(ISIJ)名誉会员。
钱 易,女,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和环境教育家。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易教授数10年来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工艺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自“六五”计划以来,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基金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赢得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及其他机构的多项科技奖励。近年来致力于倡导和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参与立法、提出政策建议和建立示范省、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钱易教授曾于1996~2002年间担任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于1997~2005年间担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2003~2006年间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曾应邀赴美国、荷兰、英国、香港多所大学进行讲学。现担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世界资源研究所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傅家谟,男,原籍湖南,1933年5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兼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 领导建立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石油地球化学和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依托国家实验室建立“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开展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与调控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00多篇,专著5本、译 著1部。成果获国家级奖7项,部委级奖20项。主持研究开发了以“水杯子”为品牌的直饮水深度处理工艺。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21世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 在和谐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21世纪,生态建筑学时代 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与环 能源及可持续利用的平衡问题 地质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平 对生态省建设理论观点的梳理 从环境保护角度谈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新理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