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法规与标准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指导新时期环境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指导新时期环境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解读
作者:吴晓青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4

 

  4、实施三大工程:即实施国家环境科技创新工程、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这三大工程是经过各方面反复讨论研究后确定的,主要是围绕环境科技在三个重点领域即:基础研究、环境标准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而确定的。科技创新工程侧重基础理论研究,属于知识创新;标准体系建设工程侧重环保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属于环保手段和依据范畴;技术体系建设工程侧重技术研发、推广和示范,属于技术创新。这三大工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科技创新工程是基础,通过这个工程,实现环境管理决策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将为环境管理开拓新路;标准体系建设工程以科技创新工程为基础,具体运用研究成果或者将研究成果通过标准的形式转化为管理工具;技术体系建设工程是以创新为基础,以标准为工具,以实用为尺度,并对科研成果和完善标准进行技术验证。

  第一,环境科技创新工程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工程主要有三项内容,即以解决重大环境问题为出发点,突破环保事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以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为先导,引领环保事业发展;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人体健康的技术创新,为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提供技术保障。环境科技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选择具有一定基础优势、关系可持续发展全局和环境安全的关键领域,作为环境科技的突破口,以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突破长期制约环境保护的技术“瓶颈”。

  总局已制定并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各级环保部门要参照执行。当前,最重要的是要组织实施好“水体的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水专项的立项体现了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把这个项目组织好。水污染重大专项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要围绕国务院确立的到2010年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和农村饮水水质、全国地表水水质和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有所好转,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的国家环保目标,重点开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发流域水污染防治与修复的关键技术,开展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大幅度提高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重大专项要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抓住症结所在、重点所在,全力以赴,逐一攻克。重大专项要动员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落实。

  第二,实施标准体系建设工程是环境管理的迫切需要。环保标准是科学执政的重要手段,也是环保执法的重要依据。总局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并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但是环境标准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标准制修订经费缺口较大,欠账较多;标准管理技术支持力量不足;标准科研基础薄弱,与标准有关的科研工作急需加强。二是目前环境标准工作“全面推进”落实较好,“重点突破”体现不足。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周期普遍过长,标准工作计划的重点还不够突出。三是标准对全局工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环境影响评价、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监测等工作所需要的标准及其体系还需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完善。

  标准体系建设工程主要有以下三项内容:

  一是要科学确定环境基准。环境基准是制定环保标准的基础。基准不准,标准就不能真实反映客观规律,环境保护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受资金、人力、能力等历史原因的限制,我国在环境基准研究开发以及跟踪国际最新成果方面一直比较滞后。总局一院两所要发挥各自优势,与中科院、高校等紧密合作,争取在基准研究方面有较大突破。要按照污染防治是重中之重、保证饮用水安全是首要任务的要求,开展饮用水源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研究,开展必要的基准试验研究,比较国外相应基准,科学确定我国的环境基准。

  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标准体系。加快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进度。各级环保部门要将达到环境质量标准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达标排放为载体,通过执行排放标准,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优化经济发展。要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和执法技术规范制定工作,加快制定适用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污染物排放总量核算与控制、环境信息与档案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工程建设管理、环境标志与环境保护产品认证、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判定、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等工作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三是要严格执行环境标准,努力使环境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环境质量标准是对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目标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的阶段性环保要求。环境质量标准一般不能随意调整,而排放标准可以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严格。因此,环境标准和环保目标的衔接有两个含义。从质量标准上讲,环保目标应该与环境标准相衔接;从排放标准上讲,环境标准应该与环保目标相衔接。一方面要按照质量标准科学确定环保规划目标,不能盲目、随意定目标,坚决杜绝一旦目标实现不了,就在改标准上做文章。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现行排放标准,并根据经济技术水平不断加严排放标准,为实现总量削减目标而努力。最后还要加大标准宣贯的力度,防止出现标准一旦颁布,即被束之高阁,或成为稀缺资源,群众难以知情的情况出现。各级环保部门和执法人员要大力增强标准意识,形成学标准、懂标准、用标准的风气,既能提出标准需求,也要熟知善用已有标准,不能平时不学标准,出了事才临时抱佛脚,遍地找标准。

  第三,实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将根本改变技术支撑不够的局面。环境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技术依据。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环境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环境管理和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目前基本建立了与市场相适应的技术支持体系,环境工程设施建立、应用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环境技术管理现状与污染防治需求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有:一是尚未建立国家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管理体系,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的配套技术政策、技术指南、技术规范稀缺,导致各级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中缺乏技术依据。二是由于在环境管理中技术管理缺失,缺乏与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对应的明确、稳定、可靠、实用的污染治理技术指南和完善的技术政策,导致一方面治污企业在执行标准时无所适从,找不到有效的最佳环保技术;另一方面环保产业市场对环保治理技术的研发投入随意、盲目,缺乏政策引导。三是从整体水平看,我国的环境技术仍处于“可用”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共性问题突出,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制约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1)环境技术装备对环境管理支撑力度明显不足,制约了国家重大环境决策的有效实施。“九五”期间,国家开始实施燃煤锅炉二氧化硫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等重大计划,但由于脱硫技术装备、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的产业基础薄弱,未能及时为环境管理作好技术储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严重影响了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仪器在产品种类、技术可靠性方面的差距,使环境管理仍处于原始和粗放型管理状态;燃煤电站锅炉烟气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目前仍是空白,严重制约了国家对污染控制管理的决策。(2)环境技术缺少原创性的开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我国环境技术创新层次较低。关键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创新较少,创新能力较弱。电除尘、袋式除尘、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垃圾焚烧、脱硫脱硝、机动车污染控制等环保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市场领域少有我国原创性的技术。环境技术研发还停留在学习、消化国外先进的工艺技术阶段,重复、模仿是主要的研发方式,缺乏原创性开发。在装备(产品)方面,我国基本上还停留在“有”这一阶段,简单模仿的结果是我国的装备种类很多,能用的多,但高效、高可靠性的精品少,不少关键技术和产品仍然依靠进口。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创新不足、目标分散,技术与设备集成和实用化水平低;在大量引进国外技术与设备的同时,不注意消化吸收,无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成套技术和设备。专利技术发明少,实用新型技术多。(3)环境技术可靠性低、自动化程度低、运行成本高、能耗水耗高,以及处理效率低,集中反映了我国环境技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环境保护工艺材料、关键技术和设备落后,是制约我国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技术“瓶颈”,如防腐材料、高温过滤材料、催化材料(载体)、膜材料、高效药剂、工程材料等或还是空白或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使用效果差,主要依靠进口,制约了我国环境装备向高端产品发展,远不能满足环境工程在复杂、苛刻环境下的长期使用的要求。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利用及污水回用、火电厂脱硫脱硝、高效除尘与细微粉尘控制、大型垃圾焚烧、危险废物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危险废物处置及垃圾产沼气资源化利用等重大环境工程技术的关键工艺设计、系统优化和控制技术还没有掌握,与之配套的关键工程设备仍部分依赖进口,造成我国环境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中形不成比较优势,未形成核心竞争力,主要竞争优势仍停留在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方面。污染治理设施过程控制和环境监测使用的一次仪表和元件的国产化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主要依靠进口。污染水体修复、矿山污染修复、污染土壤修复等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发展落后,不足以满足采取大规模工程措施所必需的技术支持。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所需的环保技术与产品,发展循环经济亟须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持久性污染物、环境激素等新型污染物控制技术等还处于起步阶段。(4)缺乏环境技术创新机制。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产业与其它行业一样,技术创新与开发受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加,市场化的取向要求科研设计单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承接工程项目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科研开发能力;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企业普遍无自己的核心技术;发展环保技术和装备制造得不到相应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环保产业企业规模小,在全球化条件下难以同国外企业竞争,有可能进一步丧失环保市场。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技术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总局已经下定决心要在环境技术推广示范和高新技术应用上打个翻身仗,决定从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的资金用于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示范。要建立完善以技术政策、技术指南、技术规范、技术评估和技术推广、示范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六个创新”发展深圳循环经
    科技创新促和谐
    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边疆科普拓荒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