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科普拓荒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0-21
 

  在今年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评选中,一名基层科普工作者的首次入选,引起了科技界人士热烈反响。这位年轻人名叫郭云胶,来自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一民族中学。近20年来,他带着一批批学生开展生物、环保等多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先后取得了18项国家级奖,40项省级奖,成为边疆科普事业的拓荒人……

  培养创新意识远比拿奖牌重要

  1985年,大学毕业的郭云胶回家乡担任中学生物教学工作。郭云胶看过一份报告,在国际各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学生拿的金牌数最多,但那些获奖的孩子,很少有人在某个领域上作更深一步的研究。僵化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总体要比发达国家弱。

  郭云胶决定从自己所教的生物课入手,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从1988年起,郭云胶带领学生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德宏州是云南植物物种最繁多的地区之一,郭老师带领科技小组的学生们自费踏遍德宏州有名的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他逐步总结了一套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的方法:提倡“三动”———动口、动手、动脑;突出“三论”———讨论、争论、辩论;强化“三允许”———允许标新立异、允许七嘴八舌、允许不同意见。

  郭云胶说,他并不刻意鼓励学生拿奖。他认为,教育创新性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酝酿阶段”———用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明朗阶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验证阶段”———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验证。正是在这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才得以逐渐形成,创新活动才得以完成。

  把好奇心升华为科学追求

  要求学生在自然界中发现、调查、研究最终阐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郭云胶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归纳总结为“小题大做”、“巧设悬念”、“故弄玄虚”、“就锅下面”。

  一次一名学生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云南人所熟悉的“竹虫”到底是何物?郭云胶灵机一动,召集学生对“竹虫”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调查。此前,没有任何关于“竹虫”生物性的资料可查,为了准确地了解这个生物,郭云胶和学生们忍受着蚂蟥、蚊虫的叮咬。在经过多次失败的记录与总结经验后,历时两年,终于搞清了“竹虫”的生物特性,并命名为“笋蠹螟”。这一研究填补了昆虫学的一项空白,并获得1990年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一等奖。

  在边疆做出一流科普工作

  带领学生在野外搞调查是非常辛苦的,个中滋味只有郭云胶自己清楚。1990年,他带领学生们到一个名叫王子树的原始森林生活七天,他们花光了所有的钱,没有回去的路费,无奈之下,郭云胶变卖了手表,给学生们饱餐了一顿,最后搭货车回到了学校。野外观察与研究的惊险,郭云胶大都忘了,而当他一站在动、植标本前时,就能清楚地记得每一次野外的收获和学生们的新发现。

  在郭老师的带领下,德宏州第一民族中学从过去单一的生物活动小组发展到生物、创造发明、环保、计算机等7个科技活动小组,并拥有了一支经验丰富、能吃苦、乐于奉献的辅导员队伍,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21日 第十三版)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水能资源健康可开发利用率初探
摘要: 按照“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治江新理念,长江…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