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治理技术 >> 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水体治理是一种用综合手段和措施才能见效的工作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水体治理是一种用综合手段和措施才能见效的工作
作者:yang_wei…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20

  对于黑臭河道和富营养化的景观水体的治理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必须综合各种物理、化学、微生物、生物的手段进行治理,通过治理,恢复水体中的物种的多样性,并且营造能够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生物链,建立生态体系,并加以维持,才能保持良性循环,健康美观。

  某些想寻找依赖一种或几种比较简单的手段,能够修复或维护水体的黑臭或富营养化的症状的想法和观点,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学的。

  治水首先要观察水体和检测水质,根据水质的情况来制订治理方案。

一、水质分析指标不能代表水体的全面状态

  (1)      指标只能指示目前水体中各种污染物质的相对含量和浓度

  (2)      水质检测指标是代表单位体积水体中的有机物或营养物质的数据,它不能代表特定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总量,总量不是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而是连续不断地流入水体中的营养盐的负荷量,因此不能完全根据水中污染物浓度来判定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水体中污染物的极限负荷量有两种表示方法:

               单位体积负荷量:克/(立方米。年)

               单位面积负荷量:克/(平方米。年)

二、水体治理的难度在于如何面对源源不断的污染源。

  源源不断的污染物的进入(包括点源和面源),超过了特定水体的极限负荷量,超过了水体自洁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即使添加能够对污染物质有效分解能力的微生物,也不能应对大量的污染物质的累积作用,导致水体自我自洁自我修复能力与导入水体中的污染物之间的严重失衡,引起水体逐步变坏发臭发黑的结果。

三、水体检测的指标数据只能作为当前水质的参考,不能代表全貌。

  因为水体是活的生命体,其中不断产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必须动态的来观察和对待,随着治理的进程,水质会发生变化,但是也必然会有周期性的反复,原因是多方面的:季节、气温、阳光、气压、雨水、污染物的流入、底泥中营养盐的溶解析出,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死亡等因素都会使治理后的水质引起反弹,所以,适时适量的投加相适应的微生物是一种明显有效的治理维护手段。

  有人问:投加微生物产品后,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这样的效果能够保持多久?提出这样的问题很现实,但是不科学。

  原因是他把微生物治理的手段绝对的孤立的看待了,微生物治理是水体治理措施中的一个必须和有效的手段,它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它能够在短时期内分解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氮、胺类、磷、碳等元素转化成低等生物能够吸收的营养物质成为其生命体的一部分,或者分解成难溶于水的无机盐氧化物,或者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氮气逸出水体。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微生物的生命运动,来达到把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物质的结果,而有些生化过程随着环境条件的不同往往是可逆的;有些指标又是动态的;比如营养盐在水体中的溶解度是有特定的规律的,当微生物把原来水体中的营养盐分解后,降低了水中的含量,但是由于浓度降低后,底泥中的营养盐又会析出,使原来降低的指标又有所上升,再分解、再上升,直至维持和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治理和污染的关系,微生物分解和水体自洁的能力与污染负荷的关系,如果污染负荷超过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和水体的自洁能力,那么随着总量的增加,水质会逐渐变坏,污染指标会逐步上升。形成边治理边污染的结果,想要保持多长时间的治理效果,就不单单取决于投入的微生物的数量。

四、水体治理必须应用综合手段才能见效

  污染的水体治理有一个从死水毒水向生态水转化的过程:

  由于黑臭河道内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和浓度都比较高,其中的污染物消耗了水体中的大量的氧,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相当低,污染物的浓度严重超标,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所以藻类等低等微生物和植物都没有生存繁衍的条件,更不要说高等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存。但是适合低等生物,如藻类等浮游生物生长的营养源还是客观存在。

  (1)      治污先截污,污染源不截断,即使投加了具有分解作用的微生物,由于分解者与大量的污染物质之间的不平衡,分解速度和污染速度明显的不对称,所以效果难以体现,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的。由于污染物质消耗了水体中的大量的溶解氧,使之呈现缺氧状态,而微生物中的好氧微生物就缺少生存繁衍的条件,分解作用受到了明显的抑制,甚至大量死亡消失。

  (2)      曝气复氧是基础,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在水体生态破坏后到重新建立前的阶段中,为了改善和调整水质,增加曝气复氧设备是必须的,由于增加了水体中的溶解氧,使得好氧性微生物能够生存繁殖,消化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3)      溶解氧的增加和水体中存在的大量的营养盐及合适的温度、光照,使藻类生长的条件成熟,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是死水向活水转化的必然过程。

  (4)      采取物理和物理化学治理(化学治理要少用和谨慎,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对于随之而来的大量的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要采取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进行治理,如采用机械动力加强水流的流动,采用过滤的方法,如生物滤沟,增加景观瀑布、喷泉等;还可以适当采用化学的方法,但是必须选用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可以采用吸附、絮凝等化学制剂,以去除水体中的过多的藻类、悬浮物、漂浮物、油脂和有机物质,增加透明度,增加溶解氧。给水体中的微生物的生存、驯化、繁殖、强壮创造条件,给水体中的水生植物的生存、繁殖创造条件。

  (5)      进行生态治理,包括微生物治理和生物治理

  ① 投加微生物菌剂,并逐步驯化,激活水体中的土著微生物提高分解能力。

  ② 大量的浮游生物出现,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如: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挠足类等。

  ③ 底栖动物的出现或投加。

  ④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蚌、河蚬、虾、蟹和水蛭等。

  ⑤ 水生植物的出现或种植。

  ⑥ 水生动物的出现或投放。

  经过一段时间,水体自我平衡自我修复的能力就初步形成了,人们要做的是建立日常化经常化的跟踪监测干预机制,建立和维系水体的生态小环境,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截断点污染源控制面污染源的大量进入,尤其是防止短期、大量的污染对水体环境的冲击。通过人的努力,科学管理,在河道、湖泊、水体中维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生物链,并积极地、经常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干预,促进其达到平衡。

 

结语:

  水体治理是一种用综合手段和措施才能见效的工作,微生物治理只是在治理工作中的一种必要和有效的手段,它在水体治理过程中仅仅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而水体的健康关键在于能够建立和维持其生态体系,也就是要让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物链的连续,循环周而复始的运行。微生物治理的方法不能代替其它的治理方法,所以想单纯的依靠微生物的投加,使水体恢复健康和生态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不科学的。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更上新
    我国未来15年农业科技创新战
    指导新时期环境科技事业发展
    “六个创新”发展深圳循环经
    科技创新促和谐
    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边疆科普拓荒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