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池塘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作者:王海表    文章来源:中国渔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加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用药、施肥,畜禽养殖排泄物对池塘进水水源的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污染日益加剧,加上水产养殖过程中自身所引起的淤泥增厚,饵料过剩,药物残留等对池塘水体污染也十分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特别是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就池塘水体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池塘水体污染的原因

  1.池塘水体外源性污染。

  ⑴工业废水污染。近几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崛起,政府对工业废水排放监管和废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力度明显得到加强,工业废水进入了污水管道或实施区域集中管理。但由于部分地区监管能力相对薄弱或工业废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仍有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等水域,尤其是有毒有害工业废水的偷排,致使水质污染事故频发。

  ⑵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引发的污染。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养殖场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泄、处置等引起的水质污染也日趋严重。再则,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也给河流、湖泊等水域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湖泊是养殖池塘的进水源,高温季节,池塘需经常加注新水。因此,外源水质的优劣与池塘水产养殖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高温季节,因池塘加入被污染的河水,造成鱼虾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2.池塘水体内源性污染。

  ⑴池塘老化。由于池塘使用年代增加,导致池塘老化,池埂倒塌,淤泥增厚,有的池塘淤泥竟厚达1米,成为各种病原体繁衍生息的温床,诱发鱼病。

  ⑵残饵腐烂。池塘属高密度养殖,养殖户往往因追求产量而提高放养密度,势必加大投饲量,使饲料过剩;加上池塘水生生物分泌物和鱼类的粪便,在塘底积累成厚厚的淤泥,引起腐烂而败坏水质。

  ⑶药物污染。池塘养殖过程中发生鱼病时,由于养殖户缺乏防治技术和用药知识,任意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个别养殖户为提高养殖产量,减轻养殖成本,在防治过程中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的禁用渔药;有的甚至用“敌敌畏”、“敌百虫”等农药替代渔药,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二、池塘水体污染的危害

  1.池塘外源性污染的危害。

  外源性水体污染,对池塘水质构成很大危害。化工、电镀、五金等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铜、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和有机氯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等有机物,很难迅速生化降解;畜禽规模养殖场、屠宰场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病毒、病菌等,水体受其污染后会传播疾病;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和磷、氮等植物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的生化降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溶于水中的氧气,使水体缺氧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一旦池塘加注被污染的外源河水,会发生病害、鱼虾死亡现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池塘内源性污染的危害。

  池塘经过数年养殖,加上养殖中后期池塘存鱼量、投饵量逐渐增加,使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藻类不断增多,底部有机物积淀严重,导致各种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引发疾病,危害鱼类。同时,这些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经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及亚硝酸盐、甲烷等,使池塘底质、水质发生变化,pH值下降,水体中有益菌自净能力减弱,破坏水体微生物的平衡,影响鱼类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加饵料系数与养殖成本。若在外源性污水或气候条件作用下,极易产生鱼类缺氧泛池或发病死亡状况。此外,用药不当,会使池水中有害有毒成份增加,威胁养殖鱼的类健康。

  三、池塘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

  1.池塘外源性水体污染防治措施。

  ⑴加强对江河、湖泊水域的保护。

  要生产质量安全的水产品,必须要有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水源。因此,水域保护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政府要加强对江河、湖泊水域的保护,建立、落实水域保护责任制,特别是环保、卫生部门要加大对工业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监管力度,严历处罚企业污水直接排放的现象,提高污水进管网比例,实施污水区域集中处理。农业部门要加大对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的整治力度,并推广测土配方和科学规范使用农药技术,减少农业生产污染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制止污染水域的行为,遏制水域恶化趋势,使水域得到恢复和改善。

  ⑵用物理、生物、化学方法处理池塘加注的河水。一是物理法。在养殖池塘附近设置蓄水池、过滤池和曝气池,使进入池塘的水源先通过过滤、沉淀、自然分解等过程,除去有害物质,净化水质。二是生物法。采用活性污泥法,在曝气池中用活性污泥处理污水,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通过吸附和凝集作用来净化水质;也可通过向水体投放某些微生物(EM茵等)方式,将水体或底质沉淀物中的有机物、氨态氮、亚硝酸态氮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和无害物质,抑制有害细茵的生长。三是化学法。将经过物理或生物方法处理过的水源进行药物消毒,常用的有生石灰、氯化物等。如生石灰能中和过量酸,消除、沉淀有毒金属离子,提高水体pH值、硬度、碱度、底质盐基饱和度,解吸底泥营养元素,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经过药物消毒的水体引入池塘前应曝晒数天。

  2.内源性水体污染防治方法。

  ⑴清淤消毒。利用冬季空闲时节,将池水排干,用清淤机或人工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保持10厘米~20厘米即可。然后经多次翻整、曝晒,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彻底杀灭底泥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⑵科学投喂。为降底残饵对池塘水体污染程度,在养殖过程中,应推广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饲原则,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水质(水色、透明度、溶氧等)和鱼类的生长情况等适时调整日投饵量,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浪费,预防残饵对水质的污染。

  ⑶合理用药。鱼病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倡导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防治,严禁使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痢特灵和抗生素等违禁药物,选择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减轻药物对水体的污染。

  ⑷机械调节。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曝气的功能。在养殖池塘中应配备相应功率的增氧机,利于加快池塘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减少有机物沉积,促使池水作垂直对流和水体间的物质循环,逸出池水中溶解的硫化氢、氨氮等有毒气体,使水体溶氧均匀分布,调节水质。还要建立独立完善的进排水系统,不乱扔病、死鱼,注重排放生病渔池的池水,防止对其他鱼池造成污染。

  此外,可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如种植茭苜、蒲草、凤眼莲等,用其吸收部分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创造一个有利于鱼类生长的生态环境;并积极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定期投放有益菌。如投放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通过这些有益生物活性细菌,有效抑制或杀死水体内和养殖鱼类中的某些有害致病菌,保持水体清新鲜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景观水处理介绍
    景观水体用以修饰环境、给人以美感,维护生态平衡。目前景观…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