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文章正文 | ![]() ![]() |
|
|||||
| |||||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安徽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郭金龙 文章来源:求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1 | |||||
坚持注重质量、提高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认真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坚持以增长方式转变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200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141.9亿元,增长12.9%,财政收入达816.2亿元,增长2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4%,为10年来最高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4%,增幅居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安徽发展不足、发展不快,主要是工业不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进集约发展,走适度超前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我们组织实施了“861”行动计划(即加快建设八大产业基地,构筑六大基础工程,到2010年实现全省生产总值1万亿元),努力锻造安徽工业化的“脊梁”。我们按照中央对中部地区提出的“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发展定位,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加工制造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全面对接长三角为重点,大力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成连接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枢纽。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我们按照“二十字”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着力发展新经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畜牧水产品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基地,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二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创造新生活。采取综合措施,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又注重发挥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对农民就业增收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拓宽增收渠道,使全省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建立新机制。2005年初,我们以“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即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为主要内容,选择了18个县进行试点,积极探索建立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农村工作的新机制。2007年,我们在全省范围全面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四是以提高素质为根本,大力培育新农民。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民120万人以上,让安徽大地涌现出一大批农村创业带头人。 加速推进城镇化,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要素聚集、增强辐射带动功能的重要途径。我们明确提出,要加快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加快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为重点的皖江城市带建设,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沿江产业带;加快以淮南、淮北和蚌埠为重点的沿淮淮北城市群建设,带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以省会经济圈为中心、以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促进皖南大开放。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大力提高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振兴县域经济。 加强生态安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我们努力建立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以淮河和巢湖流域的污染防治为重点,以环保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培育环境文化为保障,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加快环境友好型安徽建设,努力维护“绿水青山带笑颜”的良好环境。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 第16个全国土地日:依法合理 “实物提案”背后的环保意识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