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社会篇 >> 构建和谐社会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气象事业发展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气象事业发展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宇如聪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

  今年1月10日以来在我国发生的极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之长,降温幅度和降水强度之大,覆盖地域之广,历史罕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对事关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越高,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就越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这既是对气象工作重要性的肯定,也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开拓创新,在历史新起点上不断推进气象事业的发展。

  一、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6%(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损失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3—0.5%)。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0%以上,且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经常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影响社会和谐,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不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气象灾害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防灾减灾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若这项基础工作做不好,不仅会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等弱势群体受到极大的伤害和损害,更会影响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动摇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气象干部职工时指出:“气象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气象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要做的首要贡献就是努力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灾减灾工作,把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新时期新阶段的小康社会建设,要求气象部门能提供更及时、更准确和更全面的气象服务信息。如何能使气象信息及时地惠及全民,是新时期气象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气象信息要能进村入户,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气象服务;气象信息要更具体和更有针对性,为交通运输、电力供应、森林防火、重大工程、重大户外活动(包括旅游和体育赛事)、农业生产、雷电防护、疾病防护、污染扩散应急等做好气象保障和人工影响天气;要加强对各地气候资源的发掘,为各级政府提供尽可能全面准确的当地气候信息,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其它气候资源做好气象服务等等。另外,在做好国内气象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掌握全球的气象信息,为我重大国际活动和我海外国人的安全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积极推进科学发展

  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正面临众多的气候与环境问题,以气象灾害为主体的自然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

  当前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高原冰川显著退缩、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干旱和洪涝频发、土地沙漠化难以有效抑制、水土流失面积广阔、山地灾害加剧、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强、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人类健康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等。

  2006年4月16—18日,北方地区出现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使得北京在16—17日一夜总降尘量达33万吨;2006年5月21日至6月2日,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相继发生森林火灾,是继1987年以来东北地区最为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2006年8月10日百年一遇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我国;2006年重庆、四川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伏旱;2007年2月长江重庆段创历史最低水位限时禁航;而2007年重庆又遭遇了115年来最强的暴雨袭击; 2007年2月21日北京因大雾造成7条高速公路先后封闭,近500架航班延误,3万旅客滞留;2007年2月28日,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7次列车,被13级大风吹翻,造成人员伤亡;2007年3月2日至5日,东北等地出现了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强的暴风雪,局部地区积雪深度超过1米;2007年,淮河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山东济南遭受大暴雨袭击,其中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毫米,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造成严重城市内涝,因灾死亡32人;2007年秋季以来我国南方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出现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2008年1月10日以来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截至2月12日,波及21个省(区、市、兵团),因灾死亡107人,失踪8人,紧急转移安置151.2万人,累计救助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绝收2530万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倒塌房屋35.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

  目前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已成了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气候变化工作非常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就指出: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在2007年再次强调: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 2007年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一线气象职工时特别要求到:气候变化是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你们要做好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人民群众福祉安康服务。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颁发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问题的重要性。中国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短缺,水旱等各类气象灾害频发,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遇到的困难很多、面临的压力很大。

  气象部门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部门,应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加强对气候变化规律性研究,增强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认识和理解,为我国参与国际谈判提供科技支撑,为经济布局和生态保护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为减缓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提供科学依据。要积极做好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科普、宣传、教育和培训,为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实现新时期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气象工作受到的关注、重视和支持程度越来越大。2006年,国务院首次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推进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叶笃正院士作为气象工作者的代表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这是对每一位气象工作者的鼓舞和鞭策,是气象工作重要性的重要体现;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气象事业发展遇见了历史上的最佳机遇期。作为气象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不负众望,迎接挑战,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气象服务贡献力量。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下,在中国气象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气象事业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国气象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中国气象事业已取得令人鼓舞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推动着全球化的各行各业发展日新月异。在我们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仅要关注与国际上同行业的发展差距,而且要关注其它行业的发展及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要求有更高质量、更广范围和更加全面的气象服务。如今,我国的气象预报工作正在努力从短期定性预报,向多时空尺度无缝隙的定时、定量和定点预报拓展,这一发展要求面临着严峻的科技挑战。

  加强防灾减灾,迫切需要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提高对强天气过程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和手段;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气象和海洋、水利、国土资源、环境、卫生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努力减少气象灾害给国民经济所带来的损失,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为适应气候与环境变化,需要我们采取积极措施,趋利避害。首先,应尽快提高我国气候系统监测能力,建立较完善的气候观测系统,获取急需的第一手基础性资料,以便应对某些国家利用片面观测数据夸大我国经济发展所伴随的负面环境效应问题;其次,要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减少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为我国进一步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提供更加科学、全面和准确的服务;第三,要不断改进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和管理能力,努力减小其灾害损失;第四,要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影响研究和评估,为国家把握适应和减缓宏观战略决策,为地区和部门采取有效适应措施,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服务。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能资源的
    十七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能源战略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产业发展
    生态优先与科学发展
    [原创]“三个到位”加强环境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