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经济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产业发展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产业发展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魏澄荣 研…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15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循环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也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可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必须加快实施我国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战略。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化

    一、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但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资源节约型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为“循环经济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提供了依据。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提供了依据。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为“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消耗过快和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

    科学发展观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通过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统一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1、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进步、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人类却由此付出了生态代价,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资源枯竭、环境退化的速度同步增长。这种发展模式只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考虑生态存在的合理性,造成生态的失衡,并且由于采取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治理污染的成本高,难度大,不能从根本上遏止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发展和环境的安全。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而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物质和服务的增长,从而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走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努力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

    2、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这样的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开采少,生产效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结果。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循环经济谋求以最小环境资源成本追求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模式。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Recycle),以及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这就是著名的三R法则。显然,循环经济的实施将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并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有益,对子孙后代有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关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随之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为了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身体健康的需要,仅仅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不够的,而必须向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摒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路子,也就是走一条消耗低、污染少、生态良好的循环经济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4、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在经济发展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之后,我国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面临着新的关键发展时期。为了及时应对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避免拉美现象在我国重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专门设立一节来阐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着重研究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发展循环经济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共处,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和“3R”原则,把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在物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就是建立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为目标的新型价值体系,变革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人类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发展中,既维护人类的利益,同时又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把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和生态发展的合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生态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统一的发展模式。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设计经济活动,搭起经济系统内部的循环链条,最大限度地把经济活动融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之中,保护和维持了生态的平衡:它强调利用高科技手段,把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覆盖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还拉长了产业链,创造出许多新兴的产业部门和就业机会,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赚”。循环经济不仅重视依靠科技治理污染、防止污染,而且综合利用制度、体制、管理、文化等因素发展经济,防治污染:还注意观念的创新和生产、消费方式的变革,从源头上防止破坏环境因素的出现,是一种积极、和谐、可持续的稳定发展模式,可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式,向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转移,促成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当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协调发展。不难看出,循环经济理论倡导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当中,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型社会。这与我们党倡导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着高度的同一性,而两者同时并举、相互促进,将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生态优先与科学发展
    [原创]“三个到位”加强环境
    蒋高明:让生态农业循环起来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走低代价发
    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循环经济规律与降耗减排思路
    推动循环经济深入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创建生态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