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污染治理篇 >> 污染原理 >> 水体污染 >> 文章正文 | ![]() ![]() |
|
|||||
| |||||
淮河治污任重道远 | |||||
作者:姜文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0 | |||||
(三)淮河治污存在问题淮河流域治污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数据缺乏权威的认定 基础数据是衡量淮河污染治理效果、现状的基础性数据。目前,淮河污染治理数据存在水利与环保两套数据,而这两套数据有时存在很大差距,令人困惑,政府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如水利部门统计2000年COD入河排放量,若按169个城镇计算是84.03万吨,按188个城镇计算是94.71万吨, 而环保部门的数据是2000年全流域COD入河总量为40万吨,两者相差近1倍。在此基础上制订的计划等,因基础数据是否真实受到怀疑。 (2) 资金短缺,治理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为淮河污染治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治理污染资金短缺依然是制约淮河污染治理的重要“瓶颈”。尽管有些资金政府已经批准,但由于各种原因到位不及时的情况时常发生。另外,地方政府筹集资金也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沿淮地区生活比较困难,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吃饭财政”筹集资金很困难,地方财政难以支持。一些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污染治理设施,因运转经费问题不能持续发挥作用,严重地影响了淮河治污进程。 (3) 污染监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目前,淮河流域点源治理特别是工业污染源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污染物排放依然存在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单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有的是客观的,有一部分则是主观的,有检查就达标,检查松懈就不达标排放,也存在一些单位采取不正当手段虚拟达标排放的情况,甚至个别单位偷排污水,逃避监管。环保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努力监管,如建立在线自动监测装置等,但也难完全排除在排污单位“做手脚“,有效监管排污单位是一个重大的难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让投机取巧的排污单位和责任人付出沉重代价,增加其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4) 污染控制指标不完善 污染控制指标是排污单位环境保护的指挥棒,科学、规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能有效地保护环境。由于客观的原因,在与淮河流域各省签定的《目标责任书》中治污目标时,2005年底只考察COD,氨氮只做了参考指标,2006年以后两个指标同时考虑。事实上,水质指标很多,根据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有35项,常规监测20多项。实际监测表明,一些断面COD为三类达标,但根据国家相应的标准,实际水质为超五类,属于严重污染。所以,即使COD、氨氮指标达到了《目标责任书》的标准,淮河水质未必能保证达到理想的程度。 (5) 注重点源治理,面源治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淮河流域治理污染的重点是点源污染,而面源污染治理重视不足。相关研究表明,全国2000年点源入河量贡献率COD、氨氮分别为60%、61%,相应的非点源入河量贡献率为40%、39%,对于总氮、总磷而言,点源入河量贡献率分别为33%、37%,相应的非点源入河量贡献率为67%、63%。淮河2000点源排放量COD、氨氮分别为213万吨、27.8万吨,相应的非点源入河量分别为55.5万吨和5.6万吨,占入河污染物总量的1/5,是不能忽视的污染物。目前,淮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虽然也有相关的项目,但所占比重较小,与其排放的污染物数量不匹配。如果不重视淮河面源污染的治理,即使点源全部治理合格,淮河水质未必能够达标。 (四)淮河治污感想 淮河流域属于欠发达地区,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4的县为贫困县,人口密度大并持续增长,如河南省60.1%人口(5840万人)生活在淮河流域,流域内58个县(市)中有27个贫困县,人均GDP才6340元,发展依然是流域内主旋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异常尖锐,既要逐步让环境逐步改善,又要不制约流域国民经济的发展,难度确实很大。所以,淮河流域取得的成绩相当不容易,我们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淮河治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淮河治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既要有紧迫感,积极地下大力气进行治理,又不能盲目乐观,急于求成。莱茵河治理如果从1950年成立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R)算起,到2003年莱茵河水已基本变清,经历56年时间(即使从1976年,通过《防止化学物质污染莱茵河协定》以及《防止氯化物污染莱茵河协定》算起,也经历了30年时间)。淮河治污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想在短时间内达到淮河污染根治的目的,既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根据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河流治理的经验,淮河真正能得到根治至少需要30—50年的时间,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目前,淮河治污的重要工作是扎扎实实地落实《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建立长效的淮河污染治理机制、体制(详见“水资源环境网”,http://www.jwater.cn),认真实施相关的法律,相信淮河的治理会逐步取得成效,最终实现淮河污染的根治。 |
|||||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自然循环水处理法破解黄家湖 绿色水利、黄色水利与黑色水 姜文来:淮河治污任重道远 淮河治污成效问题与预测 光明网:靠环境知情增加治污效 水稻为主的湿地治污绿色生态 松、竹、梅、菊的庭院生活 淮河水污染总体情况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