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小”农业 我国著名的农民小麦专家刘应祥于1981年lo月应邀到美国参加了第二届国际集约农业会议,回国后应《光明日报》记者采访,谈了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意见[25]。这虽然是20多年前的谈话,至今仍发人深省。刘应祥先生说:“我们现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对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要重新评价”,“要充分重视小种植业、小养殖业、小加工业”,“最要紧的是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他强调有机肥料的重要性,要走以有机肥料为主的路;提倡小规模生物集约农作法;要发展小种植业、小养殖业和小加工业(即“三小”)。我国的特点是人多地少,要发挥人多的优势,家庭的优势。搞“三小”很有条件。 在太湖流域,从其自然、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来看,可以说要发展小规模生物集约农作法以及“三小”的前途是很广阔的。水乡江南广泛分布着江河、河道、水库、池塘和稻田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水体,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水体发展淡水养殖和栽培水生蔬菜;可以利用宅旁、村旁、水旁和路旁搞庭院经济和四旁绿化;可以利用丰富的地方特产加工等,以创出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农业。 早在2400多年前陶朱公就说:“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教人池塘养鱼。据此一般认为春秋时的吴、越时代,太湖地区的人工养鱼已比较普遍了[26]。在两汉乃至西晋以前,江南一带人民虽不富有,但能“饭稻羹鱼”或“民食稻鱼,……食物常足”(见《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到明清时期,人工养鱼不但更加普遍,养鱼种类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如前述常熟县谭氏兄弟的渔牧粮园综合经营的例子,淡水养鱼成为整个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 1957年成都天回山汉代岩墓出土的一套陶水塘模型,里面有鱼、鸭、荷花、小船[27]。又1975—1991年在云南省小松山、七步场、大展团、镇海、梨花村等地先后出土汉魏时期的墓中陂池水田模型,池中有藕、莲子、泥鳅、螺蛙、蚌、贝、龟、鱼、鸭子等水生动植物,展现出陂池副业兴旺的情景[28]。此外在全国各处也有类似出土。汉代陂池也叫陂塘,这就是池塘。池塘是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也是江南泽国生态农业的缩影。 古代的诗文虽然不是科学的分析,却是真实的直观。如“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虫无数不知名”(韩愈《盆池》)、“池上新年有荷叶,细雨鱼儿吻轻浪”(苏轼《池上》)“十里陂塘春鸭闹”(金代·元好问),这些都不但是抒情诗,也吟出了池塘的自然生态系统[29]。 池塘里栽培各种水生作物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快,生态、经济效益高的副业。河姆渡遗址出土里有菱角、莲藕、芡实。中国是菱的起源中心,而太湖地区可能是我国首先驯化和栽培菱的地区之一。莲藕不仅当作蔬菜煮食,还可以加工成藕粉,杭州西湖藕粉就是盛名全国的一项特产。目前太湖地区的水生蔬菜有菱角、莲藕、芡实、茭白、莼菜、荸荠、慈茹、水芹、蒲等等多种,而以菱、茭白和莲藕栽培较多。栽培水生蔬菜的好处还有如“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清·阮元“吴兴杂诗”),而且水面种菱可为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肥沃池底泥土,清洁水质。 水田除了发展复种多熟制的种植业以外,可以利用其水体、田塍、农路等来养鱼、养鸭、种植蔬菜、树木等,太湖地区早在明代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30]。至今浙江省绍兴农民有这样的说法:田中的鱼是自动除草工,活动捕虫网,自动中耕器,肥料制造机。就是说,稻田养鱼除了来自养鱼本身的收益之外,兼有除草、除虫、中耕和鱼粪肥田等好处。有 人说稻田养鱼在水稻的栽培管理上,如丽田、施肥、施农药等方面存在着稻、鱼之间的矛盾,而且会影响水稻产量。但是据上海市水塘养殖总场的邢湘臣的研究,证明只要对耕作制度和养鱼方式进行改革,是完全有可能解决这个矛盾的[31]。邢先生说稻田养鱼是一种“生物学农业”,应当加以研究、提高和普及。 又据贵州黔南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昌雄的考证,我国苗族稻田养鱼的历史悠久[32]。“苗族不仅利用水灌田,还用水养鱼。每当收稻谷时,要在田里留几只母鲤鱼,让其繁殖。”水稻栽培历史与稻田养鱼历史有关联。苗族的祖先早在楚国区域内繁衍生息,后来受各种原因而南迁,仍把长江中、下游稻作经验与稻田养鱼技术随着传带至现住地。由以上可推测,太湖流域的稻田养鱼历史是很悠久的。 庭院经济又叫庭园经济,也有的叫庭院农业。提法不同,但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以家庭院落和园地为基地的种、养、加相结合的家庭小型综合农业经济形式。它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到了明、清时代农家庭院经济趋于成熟。庭院经济与大田生产有机联系,自古便是我国生态农业的集中表现。反映明末清初太湖流域嘉、湖一带的农业经济与技术的《补农书》,给我们展示当时庭院经济的轮廓和生态农业的雏型。张履祥是浙江桐乡人,1611年出生于没落地主的家庭,卒于1674年,享年64岁。明亡之后,1647年起,隐居家乡过着耕读生活。他耕田十余亩,地数亩,虽然是雇工的经营地主,其经营规模并未超过中农许多。因为他亲身参加农业劳动,在农事方面下功夫,也留心他乡的农情,所以对当时太湖地区的农业经济与农业技术“无不习其事,而能言其理”[33]。 张履祥在《补农书》叙述种果品及桑树事之处说,住房基址空旷的人家,屋前可以种一 些榆、槐、桐、梓等树,屋后可以种一些竹、木,两旁开辟园圃以种植蔬菜。种在中庭的树, 最好的是梅、枣、香椽、橙桔、茱萸之类。这些主要是取作祭祀鬼神、招待宾客、馈赠亲友等用的。又说,在土地空隙处及水边,凡可植树的地方种上百余株用材林木,在桐乡种的是 椿、梓、榆、檀等上等木材。 在谈到园圃的设置和护理的地方说,既要从事大田种植和蚕桑生产,就不能不同时 经营点菜园。菜园必须编好篱笆,围成园圃。篱笆间杂一些枳桔、五茄皮、枸杞,这三种植 物有刺,可以防御强暴之徒。篱下普遍种上萱花。园种广泛栽培菜、果、瓜、蒲等。丝瓜 要种在水边,饭瓜要搭棚上架,苦瓜缘树向上长蔓,茨菇种在沟里,香芋宜于种地墙阴。此 外还谈到饲养豚、胡羊、鸡、鸭、鹅以及鱼。 注释: [1]引自熊代幸雄:《比较农法论一东アツア传统农法と西ヨ1ツパ近代农业一),东京,御茶の水书房,1969,308~309页。 [2]见注[3]熊代幸雄:《干地农法にぉける东洋的と近代的命题》。 [3]参照西山武一、熊代幸雄译:《校订译注·齐民要术》解说,东京,アジア经济出版会,1969,318页。 [4]严文明:《稻作农业与东方文明》,《中日东方思想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长江流域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1996年4月25日在四川大学的演讲稿。以上两文引自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参照贝冢茂树:《中国の历史》,东京,岩波书店) [6]黄辅辰:《营田辑要》第二编,内篇上之下一一成法(二)。 [7]见《中国农史辞典》,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128页“圩田工程”条。 [8]石声汉校注,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整理,《农政全书校注》(全三册)卷之五.田制.附注[26](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见注[8]之《农政全书校注》,上册,346~347、377页。按,引自《常熟水利全书》。 [10]《管子·度地第五十七·杂篇八》。 [11]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课题组编著:《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341页。 [12]引自王毓瑚校:《王祯农书》“校者说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l。 [13]引自郭文韬著:《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岩波书店,424页。 [14]详见(清)张履祥辑补,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补农书校释(增订本)》,增订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策邬氏生业”、“策漤上生业”。 [15]转引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848页。 [16]F.H.King,D.SC.,Madison,wis.,Mrs.F.H.King,Farmers F0n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orea and Japan,1911. [17]同注[16],2页。 [18]同注[16],1、48、193页。 [19]见西岛定生著:《中国经济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3—4页。不过西岛教授本人是不承认停滞性理论的。 [20]布瑞著:《中国农业史》(下册),李学勇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798—799页。 [21]见アルバト.ハワト著:《ハヮノトの有机农业)(上、下册),东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2002.3页。 [22]见注[16],276页。 [23]Late F.H.King,D.SC.,Soll Manage—ment(New York:Orange judd Co.,1dndon:Kegan Paul,7remch,Trubner& Co.,Limited,1914. [24]引自费孝通著:《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37页。 [25]李林河:《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几个问题一一访农民小麦专家刘应祥》,《农业考古》,1982,1期。 [26]同注[11],388页。 [27]刘志远:《成都天回山岩墓清理记》,《文物》1(1958),转引自秦保生:《汉代农田水利的布局及人工养鱼业》,《农业考古》,1984,1期。 [28]见肖明华:《陂池水田模型与汉魏时期云南的农业》,《农业考古》,1994,1期。 [29]参照林蒲田:《池塘诗话》,《农业考古》,1992,1期。 [30]《太湖地区农业史稿》,423页。 [31]参照刑湘臣:《稻田养鱼小史有其现实意义》,《农业考古》,1984,2期。 [32]杨昌雄:《苗族稻田养鱼考》,《农业考古》1984,2期。 [33]参照《补农书校释》(增订本),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张履祥事略”。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