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

作者:韩文科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4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把“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写入报告之中。就在本月( 10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工作期间也指出:“大力发展包括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是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的必然要求。希望可再生能源企业牢牢把握宝贵发展机遇,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前沿开展科研攻关,不断突破更多核心和关键技术,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由此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一直高度关注。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在改革初期制定的宏伟发展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依赖大量消耗化石能源资源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我国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更是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

  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分布广、利用潜力大、环境污染小、可永续利用等特点,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从战略高度看,开发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并使其在保障能源供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已经成为了我国可持续的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工业革命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上世纪 70 年代先后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化石能源短缺的忧虑,加上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思想迅速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从而开启了人类利用现代科技规模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第一次浪潮。

  上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并日益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先后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时至今日,许多国家已经陆续抛出不同形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方案:目前欧盟已经正式提出了到 2020 年在 1990 年基础上减排 20%、在达成国际协议的情况下减排 30% 的目标。澳大利亚已承诺 2020 年在 2000 年的基础上减排 5%-15%,美国亦表态到 2020 年排放量降回到 1990 年的水平,日本亦表示将于今年宣布其 2020 年的量化减排目标,其他发达国家的承诺方案预计也将陆续抛出。与此同时,发展中大国也抛出了承诺方案,如南非承诺其排放在 2025 年左右达到峰值,韩国宣布将在今年公布其 2020 年的减排目标。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案,世界各国均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减排温室气体和延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业已成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又一重要推动力量。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油价引发的能源安全和能源环境问题也使许多国家纷纷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并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和鼓励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在经历了数次发展热潮之后,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成本持续下降,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其定位也开始由补充能源向替代常规能源的方向转化。近 10 年来,全球风力发电市场保持了 28% 的年均增长速度,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 30%,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了 15%。据统计,2008 年,全球投入可再生能源供热和发电方面的资金约为 1200 亿美元,其中 77% 投向了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 PV )。如将用于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研发项目的投资计算在内,这个数字将超过 1500 亿美元。2008 年,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岗位已接近 300 万个。目前,160 多个公司已形成世界性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市值高达 2400 多亿美元。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又给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由危机导致的经济转型正在不断引发能源产业的深刻变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把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恢复经济的重要手段,美欧等国纷纷出台的政府投资计划,普遍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投入,相当数量的政府资金被用于支持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超前研究和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这又再一次掀起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热潮。

   (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1.风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从 1980 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90 年代中期欧盟进入风电规模化阶段,尔后美国,以及中国、印度都先后进入了规模发展阶段。当前,并网型风机正朝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单机容量 1 MW 以上的风机已经成为主导产品,5 MW 的风机已经投产,更大容量的也在研发之中。

  截止到 2008 年 12 月底,全球的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 1.2 亿 KW,当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 2700 万 KW,与 2007 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36%。从区域分布看,欧洲、北美和亚洲仍然是世界风电发展的三大主要市场。在欧洲,风电已连续两年成为新增的第一大电源,在北美地区,风电也多年仅次于天然气发电,居第二位。从国别来看,2008 年,美国超过德国,跃居全球风电装机首位,同时也成为第 2 个风电装机容量超过 2000 万 KW 的风电大国。

  2.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光伏发电、热发电和热利用。

  光伏发电系统根据其与电网的连接方式可分为独立光伏系统和并网光伏系统两大类。经过多年的发展,光伏发电目前是一种较为成熟、可靠的技术,并已经逐渐从过去用于独立的系统,朝大规模并网方向发展。2008 年是太阳能发电创纪录的一年,全球新增装机 660 多万 KW,超过了核电新增装机,与 2007 年相比增长了 97%,累计装机超过 1600 万 KW。德国在光伏发电装机总量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西班牙在 2008 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2008 年西班牙新增光伏发电装机 260 万 KW,约占世界当年增加量的 40% 以上。此外,日本、意大利也是光伏使用大国。

  太阳能热发电目前的主要技术类型有碟式、塔式和槽式,发电效率在 20-30% 之间。太阳能热发电装置一般都有转动部件和高温部件,需消耗水,不适合在边远和干旱地区大规模发展。而且目前的成本较高,应用场合受限,目前主要在美国和南欧有部分的商业化项目,其它地区主要处于技术试验和示范阶段。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已规模化应用,2008 年底全球太阳能供热面积 2.3 亿 m2。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方向是太阳能一体化建筑,未来的重点是在提高太阳能供热可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供暖和制冷方向发展。
  3.生物质能技术

  生物质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发电、供热和生产液体燃料。生物质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主要有直燃、混燃、气化、沼气、垃圾填埋气发电等技术。由于生物质发电技术依赖于生物质资源,其成本下降和效率提高的潜力不是很大。2008 年底全球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 5200 万 KW。
  生物液体燃料技术以糖类、淀粉类、动植物油脂类和纤维素及木质素类生物质为原料,其中比较成熟的是糖类、淀粉类以及动植物油脂类为原料的技术,已经基本上可以与高价石油相竞争(60 美元/每桶以上)。2008 年全球燃料乙醇产量 670 亿 L(约 5300 万 T ),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巴西;生物柴油产量 120 亿 L(约 1000 万 T ),主要集中在欧盟各国和美国。以纤维素及木质素类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液体燃料技术尚处在研发之中,预计 2020 年前后可以实现商业化。欧洲的发展目标是 2020 年生物燃料等再生燃料满足 10% 道路交通燃料需求,美国计划使生物液体燃料等再生燃料使用量达到 360 亿加仑(约 1.1 亿 T )。
  4.水电技术

  水电在技术和产业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截至 2008 年底,全球水电装机已达 9.45 亿 KW。我国的水电装机 2008 年底为 1.72 亿 KW,发电量已可满足大约 7% 的一次能源需求。未来我国水电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装机到 2020 年可达到 3-3.5 亿 KW。目前水电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移民安置和生态保护问题。
  5.地热、海洋能等技术
  地热主要用于发电和采暖。菲律宾、冰岛等国家利用地热的比例较高。地热资源利用的潜力大,但有待利用技术的突破。
  海洋能存在的形式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盐差能、温差能等等,利用技术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目前利用最广泛的是潮汐发电技术,全球最大的潮汐电站在法国的朗斯,装机约 20 万 KW,我国最大的潮汐电站在浙江江厦,装机约 2 MW。
  总体来看,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信息化技术、遥感测量技术等,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使得可再生能的产业规模、经济性以及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预计在 2020 年以后,可再生能源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人类的重要能量来源。

   (三)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全球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了许多共识,并积极促进可量化减排指标的形成,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受到了切实的减排压力,进而大力促进低碳,甚至无碳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的最新评估报告,可再生能源在未来( 2030 年)的温室气体减排中,将占到 10% 的份额。
  我国的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能源供应严重依赖高碳能源,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水平高,温室气体排放已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尚处在快速发展之中,今后较长时期( 20-30 年)内能源消费仍将继续增长,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多地抵消高碳能源的排放,将会有效减缓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增长压力。我国于 2007 年颁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也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之一。

   (四)可再生能源发展与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薪柴时代、煤炭时代,目前处在以油气为主的时代。随着人类大量的使用化石能源,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进入 21 世纪,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必将出现新的转型,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可再生能源将是最具现实性的选择。
  近 20 年来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始终保持在 40 和 60 左右的水平。但是,从资源供应角度看,单纯依靠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则是不可持续的,终究将会枯竭,人类目前已经有能力规模化开发“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当前的世界能源供需现状看,最近 10 年来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大幅上升,可再生能源和其它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利用也因此具有了更好的经济性。能源资源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尽管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目前在我国能源供应中所占的比重仍较低,但是只要我们从现在起坚定不移地推动其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再过 3、40 年,到本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基础能源之一,能源供应保障真正走上可持续的道路。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态势
  新中国建立 60 年来,在国民经济各个发展时期,国家都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自上世纪 50 年代起,我国就根据当时的财力和技术水平,建设了一批水电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更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科技和装备制造业的实力增强等,为我国可再生能源追赶世界发展水平,实现超越式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使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05 年 2 月 28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 年 1 月 1 日,可再生能源法开始施行,该项法律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地位,把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国家发改委于 2007 年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发展,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 2010 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 10%,到 2020 年达到 15%。在可再生能源法和各项配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通过采取特许权招标等措施,大力推进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在送电到乡和解决无电人口生活用电工作中,积极支持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推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培育;围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以市场推动为主,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以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为先导,积极推动生物质能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
  到 2008 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年利用量总计达到了 2.5 亿 T 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9%,比 2005 年上升了 1.5 个百分点,其中水电为 2 亿 T 标准煤,太阳能、风电、现代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约 5000 万 T 标准煤,为 2010 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 10% 比例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2000 年以来,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我国风电产业率先加速发展,目前已经开始规模化发展,具有了初步的产业体系轮廓,表现出了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可喜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
  一是进入快速规模化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风电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也开始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大型并网风电总装机容量从 2000 年的 35 万 KW 增长到了 2008 年的 1217 万 KW,年均增长 52%。最近 3 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连续翻番,令世界瞩目。特别是,2008 年以来,我国开始在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和江苏沿海地区规划筹建 7 个 1000 万 KW 风电基地,将形成一批“风电三峡”。
  二是风电整机制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我国已经有 20 多家批量化、规模化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国产机组的新增市场份额逐年提高。2008 年,我国有 3 家企业的风电整机年吊装机组超过了 100 万 KW,形成了可与国际大公司竞争的态势。就单机产品而言,1.5 MW 单机容量的机型日渐成熟,开始主导市场,2.5 MW 和 3 MW 机组陆续下线投放市场。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3 MW 海上机组顺利安装在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表明我国风电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2008 年以来,我国已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机组出口,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初步显示了产业实力。
  三是风机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大大加强。
      在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机组的关键零部件生产方面,我国已基本具备了配套能力;在轴承、变流器等领域的瓶颈虽然还没有彻底解决,但已有国产产品面世,并开始有小批量生产,预计瓶颈将很快得到缓解。
  四是风电产业品牌显现,总体研发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不仅龙头企业重视掌握核心技术,有的企业建立了海外研发基地,很多民营企业也开始从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入手进入市场,形成了一批自主品牌,为技术研发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虽然“许可证”技术来源的产品还是市场主流,但靠消化吸收及自主研发新机型的陆续下线,表明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已得到了实际的提升。
  总体来看,与 2005 年以前相比,我国风电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产品配套能力、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和提升水平,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和发展基础看,我国的风电产业的发展应该完全能够满足未来我国风电更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并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2.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太阳能的利用包括发电和热利用。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迅速扩张,太阳热水器在城乡居民生活热水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送电到乡”工程和国际光伏发电市场的拉动下,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业出现了跳跃式发展。2000 年,我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到 1 万 KW,2008 年太阳能电池生产量已经达到了 260 万 KW,居世界第 1 位。近几年来,我国先后有 20 多家光伏企业在海内外上市,2008 年世界前 30 名的光伏电池生厂商有 10 家在大陆,4 家在台湾。但是,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还很小,太阳能光伏发电仍主要用于解决电网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的居民用电问题。到 2008 年,全国累计光伏发电容量约 14 万 KW,并网的光伏发电系统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2008 年以来,我国开始启动屋顶和大型地面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工作,2009 年初完成了甘肃敦煌 1 万 KW 级大型荒漠并网光伏电站的招标工作,标志着我国并网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已正式启动。
  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是太阳能热水器。到 2008 年,我国累计保有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约 1.3 亿 m2,年生产能力 3000 万 m2,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位居世界第一。此外,太阳能集中取暖和供热技术也已开始应用。
  3.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生物质能源的资源品种、利用技术路线和产品形式多种多样。我国沼气技术比较成熟,特别是户用沼气,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市场和产业均已经形成了规模。到 2008 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达到了 3000 多万口,畜禽场、食品加工、酒厂、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 1600 多处,年产沼气总计超过 140 亿 m3,为约 8000 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燃料。
  除沼气外,其它生物质能技术的应用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在生物质发电方面,已经基本掌握了农林废弃物发电、城市垃圾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技术。到 2008 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 315 万 KW,主要是蔗渣发电和垃圾发电。利用农林废弃物的生物质发电项目自 2006 年开始迅速发展,但是已经遇到收集半径过大、原料价格偏高等问题的制约,有待发展中小规模项目和优化项目布局。
  生物液体燃料也已开始在道路交通部门中初步得到规模化应用。目前,以陈化粮为原料的定点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 132 万 T;以餐饮业废油、榨油厂油渣、油料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能力达到年产 50 万 T 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为不影响粮食安全并改善能源环境效益,我国已经确定了不扩大现有陈化粮玉米乙醇生产能力的政策,转向以木薯和甜高粱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并开始了商业化生产,目前在广西木薯项目的生产能力超过 20 万 T,2008 年全国燃料乙醇总产量达到 165 万 T。此外,在新一代先进生物燃料技术方面,国内企业亦正加快研发纤维素乙醇,一些企业建立了千吨级纤维素乙醇中间试验装置。
  4.我国海洋能和地热能的研发进展
  我国适用于地热能发电的资源较少,目前的利用主要集中在西藏。但地热能的热利用发展较快,主要用于采暖、热水、养殖等用途,利用量以年均 10% 的速度增长。目前地热供暖面积达 3000 万 m2,可为约 60 万户居民提供生活热水。此外,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的地源热泵技术,已经在建筑节能方面开始发挥积极作用。我国在潮汐发电等海洋能利用方面也开展了一些试点和示范工作。
  总起来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成效显著,国家和民间都在较大规模地投资可再生能源建设,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水平和产业化技术研发水平提升迅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弱。降低可再生能源产品成本、改善其经济性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并改善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但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仍面临如下问题。
  1.市场成熟度低,保障能力不足

      尽管我国在建立可再生能源市场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建立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战略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不足;由于成本相对过高以及产品自身特点原因,目前可再生能源还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完善的市场环境。
  2.政策体系不完善,措施不配套
  虽然我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其制度建设要求也比较全面,但是政策措施和制度建设不配套,尚未完全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
  主要是:
    (1)各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专项规划或发展路线图未能及时出台,尚未形成明确的规划目标引导机制;
       (2)缺乏市场监管机制,对于能源垄断企业的责任、权力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体系;
       (3)可再生能源的规划、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安排、价格机制等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4)规划、政策制定和项目决策缺乏公开透明度;
       (5)缺乏法律实施的报告、监督和自我完善体系。
       (6)缺乏可再生能源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保障机制和政策,特别是水电、生物质能还需要完善移民安置、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配套政策。
  3.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为了尽快降低成本、克服电网等外部支撑条件的限制,必须依赖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虽然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但总体上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明显落后,主要表现在:
    (1)基础研究薄弱,创新性、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较少、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如光伏发电技术、纤维素制乙醇等技术,缺乏大规模发展所需的技术基础;
    (2)缺乏强有力的技术研究支撑平台,难以支持科技基础研究和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3)缺乏清晰系统的技术发展路线和长期的发展思路,没有制定连续、滚动的研发投入计划;
    (4)用于研发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
  4.产业体系薄弱,配套能力不强
  我国近年来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国内外资金快速投入的基础之上。在技术上,我国仍落后于世界最先进水平,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关键工艺、设备和原材料供应方面,仍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垄断,如大型风电机组的轴承、太阳能电池的核心生产装备、纤维素乙醇所需的高效生物酶等。尽管近来经过努力,这些情况有了改观,但从产业长远发展考虑,产业体系薄弱仍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5.资源评估不深入,限制规模化发展
  我国已经开展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工作和已获得的可在生能源资源评价数据仍不能满足高效率、规模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三、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
  1.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条件
  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评价工作还不够深入,但根据已有的评价结果,我国具有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潜力和保障。其中,风能资源总的技术开发量可以达到数亿 KW 的规模,全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与欧洲相比,我国全部地区都是太阳能资源可利用区,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 1.7 万亿 T 标准煤的能量,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资源条件;我国可以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工业有机废弃物、城市有机垃圾和能源作物等,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发,资源潜力达到数亿吨标准煤的规模。此外,地热能、海洋能等资源在我国的储量也很丰富。
  总之,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基础,可以支撑未来可再生能源成为主流甚至主导能源的发展。
  2.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定位
  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定位各有不同,发达国家主要将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发展中国家大多将其作为解决农村和边远地区能源供应的重要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5 年给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的致辞中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在本世纪中叶既要实现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战略任务,又要实现能源资源的战略转型,以保障国家的长远发展。根据我国的长期能源情景和能源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我国能源保障战略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强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解决边远地区用能、促进经济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没有可再生能源的全面发展,就没有能源供应的全面转型。因此,也可以说早发展,早主动。由于可再生能源是新兴产业,对待它的发展,当前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产业能力以及市场瓶颈做出悲观判断,认为未来也不堪大用,从而低估未来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环境及社会价值;
  二是盲目乐观,忽视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艰巨性,期望通过产能的迅速扩张而不是技术创新及质量优势获得市场的领先,从而拔苗助长,将产业引入歧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倾向都有一定的市场,从各地新能源发展的热潮来看,目前第二种观点似乎占了上风。低估可再生能源的未来意义,将贻误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而忽视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会重创产业的发展后劲,必将带来更大的危害。需要清晰认识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既要在战略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应充分估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推动发展。
  3.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 2020 年,使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供应体系中的有效补充能源,提供每年 6 亿 T 标准煤以上的能源供应量,使可再生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 15% 左右。同时,使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大多趋于成熟,具备更大规模发展的条件。
  到 2030 年,使可再生能源在新增能源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成为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主流能源之一,提供每年 10 亿 T 标准煤以上的能源供应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 20% 左右。
  到 2050 年,由于受资源的限制,化石能源的供应已经不能增加甚至可能逐年减少,所以要使可再生能源供应总量进一步增加,成为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主力能源,提供每年 20 亿 T 标准煤以上的能源供应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 1/3 以上,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
  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种类很多,各种技术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应明确各自发展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综合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论证的基础上,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整体的推进和发展。
  1、风能
  风能的发展按照“陆上为主,并网为主,注重分布式发展,加快产业化建设”的发展思路。近期以陆上为主,内陆地区的开发重点是西北、华北和东北等“三北”及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河北、内蒙、吉林、甘肃、新疆,以及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区,这些地区宜于开发较大规模的风电场。此外,由于受地形及电网条件的限制,难以成片开发的地区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建设中小型分布式风电场。在近期,近海风电的发展以示范为主,在江苏、上海等近海地区建立若干个海上试验风电场,为今后大规模发展近海风电积累技术和经验;预期在 2015 年以后,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大规模开发近海风电场的时机可能比较成熟。
  2、太阳能
  太阳能产业要大力推广与建筑结合的热利用技术,注重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均衡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的可开发地区很广,太阳热水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乡都有很大的市场,需要大力推广,逐步推行强制利用政策,尽快做到人均 1 m2 太阳能的发展目标;太阳房、太阳灶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农村和偏远地区也有着较大的应用空间,应予足够重视。
  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需要积极推进。在近期主要是在大中型城市推广屋顶并网系统,重点在光伏产业比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推广实施;并结合广州亚运场馆等城市大型标志性建筑实施。沙漠光伏电站在近期以示范为主,未来技术成熟时,考虑在河西走廊、青藏线、宁夏和内蒙古沙漠边缘等太阳能资源丰富、靠近电网、具有大片荒漠土地、靠近负荷中心的地点安装大型并网光伏系统。
  3、生物质能利用
  生物质能的技术种类较多,其发展应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农田争水源、不与禽畜争饲料”的前提下多元起步。随着时间的推移,非粮液体燃料和替代石油基的生物基产品应成为战略重点。生物质发电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物质混燃技术较为成熟,鼓励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开发应用煤与生物质混燃发电项目;在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宜于开发中小规模的项目;推广集中养殖场的沼气以及农村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加快分散式的农村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
  要积极稳妥地发展非粮生物质交通燃料技术。近期应在试验、试点的基础上,在资源有所保障的条件下,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项目。在广西、海南等地适宜开发以木薯等原料,在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开展适于在盐碱地生长的甜高粱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开发种植麻疯树等能源林为原料的生物柴油项目。中远期要在优势资源地区大力发展第 2 代生物质液体燃料、车用甲烷燃料和生物质基工业制品。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适宜于在城郊及城乡结合部发展,在满足农村需求的基础上,为城镇燃煤锅炉的替代燃料产品。
  (三)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建立完整的政策和体制框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予以长期、积极、稳健的支持。从满足国内市场发展需求、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体系的需要出发,必须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政策框架、加强基础性研究以及完善包括人才培养在内的整体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1.国家立法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国际经验表明,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好的国家,如德国、西班牙、美国,都有强有力的法律或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动计划等,依法引导和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市场、技术和产业发展。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借鉴国际经验,并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奠定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框架,也向国际社会宣示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能源清洁发展之路的决心。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三年多来,在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修改可再生能源法,必将使这部法律更加完善。
  在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下,我国陆续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但由于制定发展规划的资源基础等工作目前还不扎实,特别是由于可再生能源是个新兴行业,形势变化较快,目前的规划还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同时,可再生能源规划同总体能源规划、电力规划之间脱节。因此,必须在完善法律的基础上,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建立有效、独立的监管能力和法律实施效果评价机制,指导和保障产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2.政府法规和配套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
  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其发展离不开政策手段的支持。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世界各国纷纷通过强制性市场份额、固定购买电价、税收优惠等各种措施,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自 2005 年法律颁布以来,包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电监会、国家标准委等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包括扶持电价、费用分摊、投资补贴在内的 20 多个相关的配套政策,基本建立了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框架体系,有力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产业进步。但是,目前法律只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的电力收购关系,缺乏政府对电网企业强制配额的调控手段,即电网现状不改变,以前法律规定的收购关系就如同虚设。另外,对于电价附加收入的使用也缺乏统筹的考虑。加之可再生能源涉及的能源种类多,能源资源状况、能源技术类型和技术产业化水平更是复杂多样、涉及的管理部门多,研究制定适于各种可再生能源及其发展情况的配套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与标准,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根据各种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资源状况、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完善合理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机制、具有可操作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细则、优惠的投融资机制,以及完整的规范、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办法等政策手段。
  3.基础研究和自主技术研发
  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是新兴产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可再生能源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必须加强基础性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都是建立在对基础性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上。比如,美国建立了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专门开展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统领全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丹麦有全球最大的风电企业维斯塔斯( Vestas ),其核心技术来源于丹麦国家瑞索( RISOE )实验室。这些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很好的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可再生能源法和配套政策措施引领和支持下,我国利用技术引进、自我消化吸收,初步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的产业体系。但应当看到,这种产业体系中的绝大部分核心技术来自国外,在当前新能源产业受到世界各国重视、开始国际化竞争的形势下,进一步的自主创新、技术升级和人才积累将关系到未来各国新能源产业的生死存亡。为此,必须加大对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投入,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包括开展新能源人才体系、试验风电场、公共试验平台等利于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建设,实现整体技术水平的增强和提高。
  4.创新人才体系的培养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领域。一方面,这些国家通过基础性的研究建立了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促进了技术革新和产业的进步,另一方面,产业规模的扩大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新兴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聚集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在发展风能等新能源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才队伍基础,但许多技术人员来自与新能源相近领域的专业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学习和培训;此外,还缺乏大量高端技术研发、技术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技术瓶颈的解决必须依靠人才,而人才存量不足以及后续人才队伍培养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结合国家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建设的任务,将人才培养作为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着力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的决策型技术人才,以及专门的高端技术研发人才,包括国家层面的总体技术研发带头人、企业层面的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中坚技术力量,为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健康、自主发展提供人才队伍的支撑。以上就是我汇报的主要内容。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绿色明珠鼎湖山:中国自然保护区的…
         位于广东肇庆,北纬 23°10′上的鼎湖山具有独特的森林…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