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玛多县重现“千湖”美景
新华网西宁8月25日电(记者何伟、骆晓飞)“以前这里到处都是绵绵黄沙,风大的时候,流动沙丘都能把国道214线堵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副县长万玛加说,“防沙治沙项目实施以后,玛多县境内的生态恢复效果非常明显。”
2003年以来,随着退牧还草工程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黄河源头地区生态系统初步恢复,被誉为“千湖之县”的青海省玛多县重现昔日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资料图片:这是青海省玛多县恢复原貌的湖泊“星星海”(2007年7月23日摄)。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三江源区湖泊河流快速萎缩甚至干涸,湿地面积减少。玛多县曾分布着的4000多个大小湖泊有半数以上干涸。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黄河源头的降水量逐年增大,有效缓解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玛多县湖泊有所增加,目前已经恢复到4000余个。 新华社记者 嘎玛 摄
据介绍,上个世纪后期以来,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因素的影响,黄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草场退化面积一度占到了草地面积的70%,当地越来越多的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
监测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起,黄河上游曾连续十几年出现枯水期,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2.7%,源头数次断流,大批湖泊干涸。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一地区生态系统,2003年,青海省在国家资助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采取封山育草、禁牧等措施,保护草地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近日,记者在黄河源头地区采访时看到,在国道214线玛多县段两旁,一片片人工沙障,人工铺设的石头网格与披碱草等沙生耐旱植物相结合,已将移动沙丘牢牢固定下来。
玛多县农牧林业局副局长李大伟说:“以前这里都是流动沙丘,眼下变成了片片绿洲,防风固沙技术项目的实施效果非常好。”
资料图片:三江源头的草原湖泊(新华社发)
在黄河源头地区,草原上遍布着人工架设的招鹰架和鹰巢,有的鹰巢里还有已经孵化出的小鹰。
“这些鹰架的作用是灭鼠。”李大伟说,每500亩草原就有一个招鹰架,一头鹰每天能吃掉十几只老鼠,招鹰灭鼠最大的特点是不破坏生物链,而且成本低廉,效果持久。
据了解,目前玛多县境内共架设有招鹰架6150架,控制草原鼠害面积近400万亩。
“近年来,通过采用招鹰架、生物毒素防治等生物技术灭鼠,使黄河源区鼠害猖獗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草地生产能力得以明显提高,对这一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产生了重要作用。”李大伟说。
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主任赵文军说:“6年来,随着退牧还草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先后实施,黄河源头地区原来退化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生态和社会效益已经初见成效。”
资料图片:斑头雁在玛多县的湖泊上空飞翔(2007年9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据了解,近年来黄河源头地区众多湖泊面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大。据遥感监测,鄂陵湖、扎陵湖等大型湖泊面积均有所增大,增大幅度在0.5至47平方公里不等。被誉为“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玛多县再现昔日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一些原已干涸消失的湖泊也重现高原,湖泊数量目前已经恢复到4000余个。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黄河源头区出现水草丰茂的喜人景象 黄河源头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黄河源头第一县有望再现“千湖之县”之美景 植被覆盖率达到65% 黄河源头玛多再现“千湖”之景 黄河源头搬迁禁牧 保护黄河源头生态 玛曲小城七年禁用塑料袋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