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的环境污染转移
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环境污染的转移。例如污染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转移。对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大体分两种情况,一个是从环境角度,另一个是从经济角度。
第一种环境因素分析,当前(局部)城市环境污染有所缓解而农村环境污染失控是不正常的。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农业自身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和延伸,农村目前和未来的环境状况确实不容乐观。这是指“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在农村环境问题上,特别是乡镇企业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依然如此。例如污染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城市垃圾场地一般都设在城镇郊区,农村承受了农村和城镇共同产生的生活垃圾。在垃圾清运和堆放过程中不仅引起二次扬尘,而且在露天堆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可污染约4倍于填埋场面积的环境。同时,垃圾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了多种酸性的代谢产物及水分,在雨水的淋滤作用下,垃圾中的重金属被溶解并随渗滤液流入到地表或渗入地下,垃圾中的病源微生物也可渗入滤液中,构成了有机物、重金属和病源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转移。如江苏省年产铝锭20万吨的某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该企业的污染仍给附近农民造成严重损失,与铝厂仅一墙之隔的农村农业生产严重减产、大量牲畜致残、死亡,村民们普遍感到身体不适,手脚僵硬、腰痛、牙病、呼吸道疾病增多,以致1999年村民中30人征兵体检没有一个合格。又如某氟化总厂没有任何环保措施,所有污染物都一律直排,使原本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居民生活安宁的一方乐土,变得浓烟滚滚、恶臭熏天,村民紧闭门窗,数百户居民像生活在梦魇之中。据该村村民反映,有40%左右村民不同程度地患骨质疏松症,小孩子的个头不见长,牲畜无法繁殖,农作物枯死,湖里鱼虾绝迹,森林大面积被毁,果树不结果实。该厂因在江苏省属严重污染企业,难以立足而迁到江西,是一个典型的污染转移例证。
中国农村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运动,它形成的中国经济格局成为今后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前提条件。那么,有必要对已经持续几十年且目前仍在进行的污染转移问题所造成的长期影响进行认真研究,有学者认为,乡镇工业兴起到如此规模;很大程度上是多年来中国实行过渡工业化战略,因此,既应看到它为找回经济发展机会而表现出的巨大创造力,也不能回避由于它是畸形发展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而带有的先天不足。因为这些生产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先天不足的工业对未来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种是从经济因素分析,乡镇企业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乡之间对工业资源的利用权不平等问题。但是由于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层次和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业化目标,它又是一种浪费巨大的内耗:城市工业的每次升级,都伴随着农村工业的立即跃进;而城市工业在升级的起步阶段,也不会立即让出市场,反而希望以市场需求向农村的伸延,缓解由城市需求结构升级所导致的对原有产业的需求不足。因此,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就在城市产业升级前的原有产业层面上,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资金与资源的争夺。由于乡镇企业是以非技术经济优势与城市工业竞争,它对后者的压力难以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反而在这个历史阶段涌现出大量以浪费资源(效率低技术差)、破坏资源(如小矿山)、破坏环境为特点的企业。农村工业部门的兴起似乎是为了某些其他的目标(如农村劳动力出路)而特意使整个工业技术经济水平走一段弯路,或倒退。1996年,国务院下禁令关停“十五小”工业企业,并在各地方配合下关停6万家,这一措施本身就证明,乡镇工业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已到了不能回避的程度。工业布局过度分散化的影响是长期的。中国农村工业化是较低水平技术设备的扩散,但由于不像日本农村工业化那样是城市工业在同一水平上的分工式延伸,而是相反从农村、乡镇各自发展出来,因此布局非常分散。如果不及时引导和调整,使之有所集中,就会成为一个长期格局:一是占地多;二是很难管理;三是由于分散,有可能在生态脆弱地带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分散带来的长期生产成本(注意:包括环境治理成本)将是一个相当大的比较经济劣势。在这样一些发展过程中,城市工业的大量淘汰机器纷纷被转移到农村的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进入农村,使环境污染的转移,导致环境污染的范围扩大。
总之,只有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经济水平差距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环境污染的社会转移现象。污染转移有可能符合市场自由交易原则,但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环境污染转移的不合理处特别表现在‘重复落后”和“倒退现象”上,即;一个社会已经拥有更高效率包括对环境更珍视的技术,却弃之不用,硬要在其落后的地区采用更落后的技术,包括重演已被发达地区淘汰的技术发展过程。“重复落后”和“倒退现象”的反效率性、反环境性有时是明显的。把污染的环境转移到劣势或弱势的地区,使后者的后代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这无论是从事实上讲还是从机会上讲都是不平等的,因而是不道德的。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