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基础篇 >> 环境资源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双向式自然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国双向式自然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刘燕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4-23
中国双向式自然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刘燕鹏,李立贤

(中国科学院 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 100101)

提 要 本项研究系统分析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特点。提出中国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处理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并认为关键是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资源供需体系。总结了中国跨世纪面临的资源四大挑战与存在的五大问题,概括了我国资源与发展的若干规律,首次提出中国存在资源国际贸易逆差,中国国际贸易的顺差是依靠资源国际贸易的逆差、牺牲紧缺资源而换取的。因此,中国应该实行双向式自然资源发展战略。并提出了该战略的核心思想及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自然资源;发展战略;国际贸易逆差;消费需求

中图分类号 F062.1;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3-0208-05

1 中国资源供需体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50 年来,我国初步建成了一套门类比较齐全完整的以本国为主的、单向型的自然资源供需体系。该体系立足国内资源面向国内市场,出口部分资源及其产品换取外汇,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外汇资金积累,支持了中国经济发展,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农业生产体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世纪之交,该体系面临如下的挑战与问题。

1.1 中国资源供需体系面临的四大挑战

  (1)中国人口持续增长的挑战。在中国人口数量达到零增长之前,我国还将面临 40~50 年的人口持续增长。中国的自然资源不仅面临新增人口基本需求的压力,而且面临基础人口改善生活的双重压力;

  (2)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面临经济增长对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市场化对资源供需体系应变能力的挑战;

  (3)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贸易区域化不断加强,世界经济和资源市场竞争加剧。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加快,我国将直接面对世界资源市场需求与竞争的双重挑战;

  (4)面临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与进一步开发资源的挑战。特别是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更激发起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要求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其中环境质量放在了首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更趋尖锐。

1.2 中国资源供需体系存在的五大问题

  (1) 重要资源供需出现缺口,并不断扩大。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由于开发强度大,已接近其负荷的临界。除可更新资源数量不足外,还有资源质量、结构、门类和地区布局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2) 资源供求与波动运行的经济不相适应。当经济高速运行时,一些资源供不应求,阻碍经济的高速发展。当经济运行速度放缓时,一些资源又供过于求,造成资源的浪费。资源供需体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市场信息反映不灵敏,严重滞后;

  (3) 不能充分有效利用世界资源。在资源国际贸易方面,我国仍然以资源及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换取外汇用以支持国内其它产业的发展。我国所进口的资源及资源性产品基本上属于当前急需及短缺的资源,属被动进口型。我国所利用的世界资源价值低于出口资源的价值,占国内资源价值的比例更低,我国仍然是资源出口大国。另外,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不可能满足其自身经济发展的全部需求。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使得自然资源供求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4) 高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在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破坏与浪费,有的已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5) 我国尚有相当数量的后备资源,包括地上、地下资源,尤其是深层地下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怎样发挥我国资源总量大、类型多的优势,弥补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2 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基本关系

  上述问题的根源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 3 个基本方面,即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自然资源对本国经济的供给及资源国际贸易。

2.1 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呈波动式上升

  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3 点:资源本身所固有的资源消费需求生命周期律、经济发展周期引起资源消费需求的波动、科技进步。上述结论是针对大宗主要自然资源的深入分析而得出来的,并不排除还未预见到的特殊情况,但基本适用于所有的自然资源。根据上面的结论,中国的自然资源消费需求有如下几个基本规律。

  (1) 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各门类自然资源的消费需求梯次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消费的各类资源量是不完全相同的,有些种类的资源消费量要大些,有些则反之,有些则有可能逐步退出消费领域。以矿产资源的消费为例。依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主要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大小进行分类,可明显发现工业化初期所主要消费的矿产资源为铜、铁、铅、锌、锡和煤等,可称之为传统矿产资源;工业化中期,科技水平较为发达,某些矿产资源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如铝、铬、锰、镓、钒、石油及天然气等,可称之为现代矿产资源;新兴矿产资源则主要是指在发达国家得到初步应用的矿产资源,如钴、锗、铂、稀土元素、钛及钠等。一般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对传统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总量增幅大致已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对现代和新兴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将呈逐步增长态势并有可能对其中某些种类的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呈快速增长,一个资源消费需求多元化的时期即将来临。这一规律在非矿产资源的消费过程中也很明显。如对林产品的消费,从以木材为主到非木材林产品,种植业从二元结构(粮食、经济作物)到三元结构(粮食、经济作物、饲料)等。

  (2) 自然资源消费需求生命周期律,即对某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是由初始、增长、成熟和衰落 4 个阶段组成的。这一规律在大宗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中表现尤为明显。矿产资源的消费强度定义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矿产资源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即

Lut=Dt/Yt

其中 ,Lut 为矿产资源消费强度;Dt 为单位 GDP 的矿产资源的消耗量;Yt 为人均 GDP;t 为时间。

  依据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生命周期律,矿产资源消费强度曲线为倒“U”字型。这已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矿产资源的消费过程中得到了验证。这个规律主要受到社会生产结构及其演进、资源替代律和科技进步三大要素的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就可以构成相应不同的资源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会引起资源需求结构的相应变化。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朝第三产业方向倾斜。中国传统矿产资源的消费强度正处于高峰时期,其中某些种类的消费强度有可能出现下降的趋势。中国某些主要大宗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总量(至少人均消费量)将可能逐步减少或稳定并有可能出现稳中有降的趋势。非矿产资源的消费也呈现类似的规律。这对我国资源产业发展将构成重大影响,及时调整资源供给结构将可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大资源浪费。

2.2 资源供需波动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诱因

  资源供需方面任何小的波动都会严重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经济的周期波动是正常的,认真研究经济波动的规律,特别是深入剖析经济波动的深层原因,以减少或避免因经济波动所带来的产值损失和资源浪费是我们的目的。一般而言,我国资源供需波动系数高于 GNP 的波动系数。

  (1) 资源供需波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从这个意义上看,波动是资源供需体系乃至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本质特征、本质属性。这表现出了资源供需波动刚性的一面。如我国农业粮食单产明显存在反映综合气象与政策影响的约 4~5 年的波动周期;

  (2) 资源供需波动周期与中国经济波动有同期不同步的现象,且具有约 1 年的时滞现象。一般表现为资源供需波动在前,经济波动在后;

  (3) 资源供需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有明显的削峰作用,但其填谷作用不足。当经济高潮到来时,由于资源供需高峰已过,我国现存的资源供需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对市场信息反应不灵敏,表现为资源及其产品供不应求,成为经济高速运转时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当经济处于低谷时,由于资源需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对部分资源及其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不能及时调整资源供给结构,造成部分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导致部分资源产业的暂时性萎缩,下岗(失业)现象上升。

2.3 当前中国的自然资源国际贸易的基本目的之一仍然是为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外汇积累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的使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的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我国最丰裕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是资源和资本。我国应出口劳动密集型和具有比较优势资源的产品,缺乏比较优势的资源和资本含量应较低。实际上,受科技水平普遍较低的限制,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资源密集型的,科技含量较低。据国情小组研制的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表,可以测算我国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对耕地资源的完全消耗系数。计算模型为:

nr20000303-1.gif

其中,nr20000303-2.gif为在固定资产消耗情况下各部门完全占用系数矩阵;S 为直接占用系数矩阵,S={Sij};I 为单位矩阵;A 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α为固定资产折旧率对角矩阵;D 为固定资产直接占用系数矩阵。

  应用表 1 分析对比 1987 年和 1997 年我国的国际贸易,发现进出口产品中的完全消耗耕地资源之差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在扩大,并且出口远大于进口。这表明我国的资源国际贸易呈资源逆差,并随我国的国际贸易顺差的加大而加大,目前我国所利用的世界资源还非常少。这一资源国际贸易格局并不符合我国资源总量大、人均量少的基本特点。说明中国仍然用自己的自然资源支持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还是一个资源及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大国。中国的资源国际贸易仍没有起到互惠互利、调剂余缺的作用,长久下去有可能加重中国国内资源相对短缺的局面。也可以说,中国国际贸易的顺差是依靠资源国际贸易的逆差、牺牲紧缺资源而换取的。因此,中国应该走出一条非传统的适合中国基本国情与我国国力相匹配的资源国际贸易之路。中国的资源国际贸易不应再是以调剂国内余缺和提供积累为主的模式,而应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和中国的基本国情重新认识中国的资源国际贸易。

表 1 中国国际贸易与资源国际贸易逆差计算结果
Table 1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alculating resul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eficit of resources

年度 净出口总值(亿元) 净出口完全消耗耕地(万 hm2
1987 -2.38860[1] 15.650
1997 3914.13537[1] 230.254(Poaannua)

3 双向式资源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及基本对策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将有大的发展,国际贸易顺差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资源国际贸易逆差也将随之加大。目前我国需要资源的出口来加大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但这将使资源供需缺口加大和资源利用过度,从而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的瓶颈,甚至危及我国可持续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此种现象难有大的改观。经济发展速度、资源国际贸易、资源短缺将形成一个怪圈,既可以循环制约,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循环促进。双向式自然资源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是:调控资源国际贸易逆差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是资源利用方向由单变双,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都要利用。扭转以往粗放式开发利用资源、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为集约化经营方式,重点是用好国内资源。在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国优势资源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价位偏低的有利条件,逐步减少我国资源国际贸易的逆差,弥补我国资源的劣势和不足,重点是用好两种资源。为此,要继续加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后备资源,建立特种资源应急储备体系,积极有效利用世界资源,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双向式自然资源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速度的水平,并保持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策之一,认请我国资源供需体系面临的困难与机遇,制定双向式资源发展战略。在认真分析我国资源供需形势的基础上,认识我国资源供需体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在充分掌握国际国内资源和资源市场的情况下,根据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制定我国长期资源开发利用战略。通过反复论证确立长期扶持资源性产业的自立与发挥我国优势资源的产业政策,并鼓励资源性产业提高效益,逐步使资源性产业由重数量转向数量与效益并重的轨道。建议由专门机构组织跨部门跨地区研究并制定国家双向式自然资源发展战略,并由跨部门的机构监督实施。

  对策之二,逐步建立现代化的资源监控管理体系和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现有的资源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结构极不合理。管理者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脱离市场需求,效益低下,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由于资源性产业长期亏损,投入少,产出低,甚至对资源掠夺式经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管理体系,面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应以宏观调控为首要目标。必须用先进技术手段及时掌握跨部门跨地区综合资源供需宏观动态变化,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最新动态,及时调控进程,以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对策之三,建立资源应急储备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限价和定量等措施来调剂对资源的供求,以缓解资源供需波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供需面临国际国内资源供求波动的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应通过应急储备体系来实现。资源储备包括对国计民生有关的大宗资源产品和重要的战略资源产品,资源储备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库存,而是对国际国内资源供需动态全面掌握基础上的,快速、应急储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重要职能。

  对策之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调整我国的进出口结构,逐步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和我国优势资源产品的出口,逐步增加国内对某些紧缺大宗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并注意保护我国自己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出口国和进口国要实现多元化,以保证我国资源国际贸易的安全。根据区位及资源赋存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调整区域资源进出口格局,在东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和人才优势,进口部分资源性产品,促进东部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换,弥补其资源紧缺的现状。如进口部分饲料粮,发展畜禽养殖业及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供就近出口。中西部地区则可凭借其资源优势,发展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鼓励以不同形式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在科教的引导下,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降低资源含量,以减少资源国际贸易逆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资源产业,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

  关于粮食进口,重要的是正视我国农村尚有约 1.6 亿剩余劳动力,正视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狭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下;保证粮食总体平衡,适当保护农民利益是总的原则;以进口粮食换取部分耕地种植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以出口换取进口粮食所需的外汇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对策之五,适当、适时、适量地开发中西部后备资源。相对于东部而言,中西部地区开发条件差,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因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投资强度大,投资周期长,有必要逐步吸收和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开展适当规模的后备资源开发。在引入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对策之六,在工业经济改革的同时,决不能放松农业。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业资源结构的调整是工业经济改革的坚强后盾。没有农业经济和资源结构调整的配合,工业经济改革很难获得成功。农业一方面为工业提供基础原材料;另一方面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在工业经济体系改革的同时,抓紧农业经济和资源结构的调整,积极培植和满足农村多元化的消费品市场,引导农民消费倾向。为工业经济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策之七,大力开发人力资源,逐步取消“应试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要研究 21 世纪需要何种人才,要研究教育的目的、目标和方式。并同时进行用人观念的配套改革,要扭转当前只重文凭忽视能力的现象,为教育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抓紧全民教育,逐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只有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才有可能逐步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我国资源国际贸易逆差。

  对策之八,在国家和政府直接参预和宏观调控下,筹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对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经营模式,跨国公司是利用世界资源的一种较好的形式,也是缓解资源国际贸易逆差的一条重要途径。首先要认真研究我国建立跨国公司的可能性、可能途径和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此同时,要注重企业家的培养,为国家造就一大批懂经济、善管理的经营型人材。

参考文献

1 陈锡康.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投入产出表(1997 年度)[E].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 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资源报告(1987~1997)[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1999.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当代世界农业[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1991.
5 俞坤一.世界经济贸易地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6 张雷.中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第一作者简介

刘燕鹏 (1959-),男,北京市人,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学术秘书、骨干成员,曾获得中科院 1997 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系统分析,撰写报告、论文等四十余篇。

* 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特别支持项目。

致谢: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长、研究员方克定同志参加了本项研究,本文吸收了方克定同志的许多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我国自然资源预警
    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中外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我国资源核算演变历程问题及
    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几
    对自然资源短缺的一点认识
    《生命行星报告2004》:保护被
    试论山地的生态特征及山地生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