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环境学 >> 环境基础篇 >> 环境资源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傅蓉  李雄华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8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并能够为旅游业利用而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和社会事物或其它客观事物。[1]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处于基础地位,既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实践中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条件和因素,是旅游消费的客体对象。不论是文化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都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可以说,旅游资源与环境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在所有的产业中,旅游产业与环境保护事业的目标最为一致、其矛盾冲突也最小。[2] 这是因为与其它类型的经济资源相比,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特征更加明显,只要在开发中注意保护和管理,其形成的旅游产品几乎可以无限制地重复使用。但是,并不说旅游活动对资源与环境没有影响。相反,忽视对旅游活动的管理,不但会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退化,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恶化,危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专家指出,近几十年来野外旅游活动的急剧增长,给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危害程度和影响并不亚于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开采矿产、过度放牧及各种工业污染。[3]因此,必须深入开展旅游对资源与环境影响机制的研究,建立和健全旅游资源保护体系,才能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实现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1 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对水、土壤、大气、野生动植物等旅游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系统都有不利影响。

  1.1 旅游活动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影响

  非生物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是最基本因素。[4]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面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由于用水需求迅速增长,景区内的自然水体被大量开发为生产和生活用水,从而改变了自然水体的分布状态,影响水体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同时,生产和生活废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大量未经有效治理而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水体和土地,损害和破坏整个旅游资源。另外,为满足用水需求而大量开采地下水,还会引起地面坍塌、土壤盐碱化、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威胁旅游资源与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安全。[5]

  1.2 旅游活动对生物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衬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6]对比非生物类旅游资源而言,生物旅游资源更为脆弱,更容易受旅游活动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旅游活动会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生存。如植物会因与游客争水而干枯,游客攀援采摘、土壤板结等会影响植物生长,频繁的人类旅游活动会改变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第二,不合理的旅游区划导致生物多样性衰减和景观(生境)破碎化,动植物种群的灭绝机率更大。[7]目前,一些旅游区已出现植物枯死、动物逃匿或死亡,这同样也会导致旅游景观破坏和旅游资源退化,威胁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安全。

  2 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工作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统一体。一方面,与其他生态系统及其构成因子一样,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环境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8],可以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景观单元的演变规律,不但为我们进行旅游资源区划、预测和评价旅游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还为旅游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我们必须根据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所揭示的旅游资源演变规律,制定和修改旅游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不断提高旅游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控制和减轻旅游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强旅游资源适应干扰和变化的能力,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应有潜力,创造更好的旅游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控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现制定的根本目的。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3.1 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内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它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旅游环境保护规划两个部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根据游客对旅游的欲望,对旅游资源实行的空间布局,强调对旅游资源吸引功能的开发和旅游投资的回收效益;旅游环境规划是根据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对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而做出的旅游区环境保护区域划分、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方案,强调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存在和得到永久保护,同时,这也是旅游区实施环境管理的依据。[9]旅游规划制度包含了旅游规划中应当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实施旅游规划制度,可以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合理性,真正实现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协调与统一。

  3.2 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在《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中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及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的一种惯例。[10]尽管各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环评对象、内容、程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与旅游相关的一些项目,如开发旅游资源、设立旅游观光区等一般都被纳入到环评对象之中,并建立起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大程度地分析和预测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选择和确定合适的旅游开发方案,以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新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已将旅游规划纳入到环评对象之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依据是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发展旅游时,要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可能引起的资源与环境变化进行科学地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据此提出缓解环境负向变化措施,从而为制定资源保护措施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和要求。

  3.3 旅游资源区划管理制度

  旅游资源区划管理制度是指根据旅游区的资源富集情况,将旅游区划分为不同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管理措施的一项制度。目前,我国实行旅游资源区划管理制度的主要旅游资源是自然保护区。实践证明,实施这一制度,对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协调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存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将这一制度的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旅游资源。要深入研究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生态学具体特征,科学确定部分区域为严格保护区,并根据生态保护要求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旅游资源的本底和精华不被破坏;再划定一些缓冲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区,可以在其中开展旅游、科普教育等活动。通过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区划,正确处理旅游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4 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和首要条件。[11]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角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但是,通过控制和采取措施来限制游客,不能满足人们鉴赏、享用旅游资源的正当愿望,特别对一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因为受限制而丧失旅游机会,是对其旅游资源使用权的一种剥夺。因此,要通过生态建设、增强保护措施等途径来扩大旅游容量,同时,采取旅游教育、开发新旅游资源、开展替代旅游活动等办法来分流游客,保证这一制度能够得到贯彻实施。

  3.5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美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条件。由于旅游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延时性,短时期内可能难以发现,但一旦出现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就难以治理和恢复。因此,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要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积极防治”的保护方针,既要不间断的科学监测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消灭在萌芽状态,也要在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资源破坏和治理环境污染。

   旅游资源是自然和人类的共同遗产,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旅游资源资产性功能的体现。但是,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必须根据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建立和完善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才能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与统一,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 旅游资源学[M](2).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3-9.

[2]林越英. 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2).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35-69.

[3]William E.Hammitt, David N.Cole. 野外旅游生态影响和经营管理学[M]. 孔刚等译.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1.

[4]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 生态旅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14.

[5]Hall C M.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Development Dimension and Issue[M] South Melbourne: Addison Weley Longman,1998.

[6]杨桂华. 论生态旅游资源[J]. 思想战线. 1999.6:33-38.

[7]Zev Naveh, Arthur S.Lieberman. 景观生态学[M] 李团胜, 傅志军, 刘哲民译.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1. 309-331.

[8]钱易, 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2-24.

[9]翟辅东.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M].长沙: 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49-55.

[10]肖剑鸣. 比较环境法[M]. 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 460-500.

[11]高吉喜.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0-11.

 


文章录入:lxh001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云南环保的前置效应
    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看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中国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网络
    绿色乡恋
    环境雌激素的研究进展
    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与环境共
    德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启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