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蚂蚁森林”输出中国样本
发布日期:2017/2/21 8:42:39 作者:张倩 出处:中国环境报
本报见习记者张倩
今年是我国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的一年,备受全球瞩目。一方面,国际社会非常关注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国际组织机构和企业把眼光瞄向新生的中国市场。
国际视角看中国 碳市场蕴涵生机
在过去的2016年,我国碳市场凝聚各方力量,为从“试点”走向“全国”做好铺垫。通过学习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并加以市场化合作,今年,中国正努力建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序的碳市场。
不少外籍专家表示,过去几年,由于中国碳市场的吸引力不断提高,信用度不断增加,已成为国际合作机构不断进入国内市场的重要因素。
欧洲气候交易所联合创始人Albert de haa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市场上很多交易机构已经看好中国碳市场,着手或者计划与中国进行交易。当然,除了交易机构,还有很多服务类机构也将眼光瞄向中国。近几个月,欧洲能源交易所就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清算所进行了合作——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试运行在去年12月19日启动。可能有不少人对这个概念感到陌生,上海碳配额远期,简单来说,是指以上海碳排放配额为标的,以人民币计价和交易,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日期清算、结算的远期协议。这项业务以实体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为主要参与者,满足实体企业的套期保值、融资和实体交割需求。此外,上海清算所1月12日正式推出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中央对手清算业务,成为我国首个场外人民币碳排放衍生品清算业务。
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排放交易总额2020年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我国从2013年启动碳排放试点交易以来,碳排放市场交易金额已从2014年近6亿元增长到2016年超过10亿元。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但市场起步较晚,与国际市场规模相比,仍有巨大发展潜力。
客观来说,虽然我国碳交易市场潜力不可估量,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碳排放市场交易以地区性交易平台为主,交易场所分散,标准和规则不统一;交易品种上,以现货交易为主,缺乏风险对冲和套期保值工具,价格发现功能也未能充分发挥,仍需继续完善。
从行业热、民众冷到全民参与
众所周知,碳市场的发展历来存在行业热、民众冷的尴尬。政府和金融机构如火如荼地投身于碳市场建设,而普通大众对这个概念却仍很陌生,并不关注。今年中国统一碳市场初步建成,如何将全社会力量拧成一股绳,打破冷热不均的尴尬变得格外关键。
2月17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了《中国碳市场研究报告2017》,报告显示,目前,中国7个省份试点碳交易,2015年度碳市场交易总量约1.01亿吨,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百亿吨交易量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中国碳市场整体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体系,随着今年中国统一碳市场的初步建成,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的碳市场。如何创新和发展,备受行业关注。
在碳市场中求新求变,国内企业也开始发挥其优势和影响力。就在上个月,中国企业蚂蚁金服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冬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正式启动绿色数字金融联盟 (Green Digital Finance Alliance),吸纳全球金融科技伙伴加入,共同寻求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这是联合国环境署成立45年来,第一次携手中国企业发起的国际性联盟,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绿色数字金融联盟。
绿色数字金融联盟,希望集结全球知名的金融科技企业,尤其是最具创新能力和影响力、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盟,在联合国的平台上针对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环境问题和挑战,最大限度调动资源,结合最新的突破性技术,寻求环境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而蚂蚁森林项目就是时下最热的一个例子,除了中国人在2017年春节期间,非常热衷的支付宝浇水“集五福”活动,蚂蚁森林项目还会继续,将结合UNEP在测量碳排放量方面的早期试验以及碳减排创新激励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联盟成员互动。
也许很多人是因为新春集五福的活动而开始关注蚂蚁森林这个项目,通过中国人在新春佳节求好运的心理,成功地将自己的低碳行为与碳足迹挂钩,但效果却出乎意料。据官方统计,截至2017年1月,蚂蚁森林的实名用户数已突破2亿,是目前全球规模第一的个人碳市场产品。
与一般大规模资金投入低碳环保项目不同,这类绿色金融项目更注重普及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比如,每个人走路1公里上班,相应的减排量是113g;不去现场网点,而是在支付宝里轻松缴纳水电煤气费,每一笔相当于减排283g; 在支付宝里购买一次电影票,相当于减排400g; 在线支付一次,相当于减排5g等等,通过更加轻松的方式,对个人减排有更清晰的理解。虽然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稍微用心就能坚持的小事,但聚少成多,具有深远的意义。并且这套个人碳账户的计算方法也是有科学依据的,由北京环境交易所提供支持,让我们对低碳行为的具体度量有了更明确的了解。
事实证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个人碳管理领域,不再是很多年前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一个念想,而是成为了现实。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可以鼓励数亿用户参与到一种更绿色更环保的生活方式中。将用户端的低碳行为和另一端的环保行为联结起来,不仅能增强公众的低碳意识,也能推动低碳环保事业发展。
UNDP报告指出,以蚂蚁森林为例的这类项目,通过数字金融为主的技术创新,提供解决环境问题方案,为世界输出中国样本,用行动共筑全球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领导力。“这是由中国企业所带来的全球首个大规模个人低碳行为与碳管理对接的中国产品方案,对于提升个人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做出贡献有着非凡的意义。”
□ 相关链接
◎ 碳交易市场形成历史
碳交易最初是由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机制。1997年各缔约国签署的《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的减排机制:一是排放权贸易(ET),即同为缔约国的发达国家将其超额完成的减排义务指标,以贸易方式(而不是项目合作的方式)直接转让给另外一个未能完成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二是联合履约(JI),即同为缔约国的发达国家之间通过项目合作,转让其实现的减排单位(EUR);三是清洁发展机制(CDM),即履约的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换取投资项目产生的部分或全部“核证减排量”(CERs),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
除了《京都议定书》,还有一个自愿减排机制(VER),主要是一些企业或个人为履行社会责任,自愿开展碳减排及碳交易的机制。
◎ 全球碳市场发展现状
碳市场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国际碳市场自建立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当前,共有40个国家和超过20个地区实行碳定价政策,覆盖约37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约占全球年排放量的11%。全球已启动碳市场的国家和区域包括中国7省市碳交易试点,美国加州和东部9个州,加拿大魁北克,日本东京、京都和埼玉县,以及欧盟、瑞士、新西兰、韩国和哈萨克斯坦,共有17个相对独立的市场。
中国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将在2017年正式启动,尽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这一阶段定义为国家碳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启动方案基调稳妥,但被视为未来全球最大国家级市场的中国碳市,都备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