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我低碳 我快乐
发布日期:2009/12/15 15:45:47 作者:芦燕娟 高… 出处:山西日报
我低碳 我快乐
陈杰,某环保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也是低碳生活的推崇者。
“低碳生活需要的是一种态度。当这种态度养成之后,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品质并没有降低。”陈杰给记者描述了他一天的低碳生活——每天早晨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上班;午饭时间,一定会关掉公司的电脑;下班回家,用节水淋浴洗澡;晚上看书时只开着低瓦数的护眼灯。
陈杰坦言,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样的生活过于简单,甚至乏味,但现在已经乐在其中,觉得很快乐,很享受。这种感觉,就像一位“低碳一族”在博客中写到的:“低碳生活,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是我们需要追求的一种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应该是幸福的。”
记者感言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这是态度问题,和能力无关。
碳足迹有多少
出门旅行,人们大多会考虑机票多少钱,过路费和加油费多少钱,到物业买电,人们大多考虑电费交了多少钱,比上月多了还是少了,很少有人会将这样的消费活动与温室气体排放相联系。但如果将这些原本用“花了多少元钱”来考量的消费活动,用另一种排放了多少公斤“二氧化碳”形式来计算和考量,你会发现,你所正在进行的消费活动,还会有看不到但“沉甸甸”的温室气体排放。
碳足迹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考量方式。
碳足迹通常是指一个活动或产品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综合,是对人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地球影响的形象比喻。日常生活中,开灯、做饭、洗澡、上班、旅行,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碳足迹。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低碳一族”,开始记录自己的碳足迹。那么,我们的碳足迹如何计算呢?
一些网站提供了碳足迹计算器,输入使用汽油数量、耗电量等,就能计算出这种消费活动相当于排放了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按照 “百度”提供的计算方法,自驾车消耗100公升汽油,排放270千克二氧化碳;用100千瓦时电,排放78.5千克二氧化碳;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排放278千克的二氧化碳。
环保人士介绍,计算碳足迹的意义在于一旦明白了你的碳足迹从哪里来,就可以设法去减少它。记录碳足迹贵在坚持和比较,从衣食住行去衡量碳排放是否减少,提高自身环境意识,从点滴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能有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啊,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在政府部门任公务员的徐女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为了证明这一点,徐女士当着记者的面,用一种名为“碳足迹计算器”的软件算了起来。只见这个软件里面有包含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是否用饮水机?家里是否使用节能灯泡?每天坐多少站公交车上班……只要耐心回答完问题,计算器即会算出1年之内制造的二氧化碳量。
当计算内容出现1年购买多少衣服的问题时,徐女士填了20件,一计算竟然相当于排放114千克二氧化碳。面对这个答案,徐女士连说:“这不可能吧,怎么会这么多。”最终算下来,她自己1年的二氧化碳排量是5.961吨。
计算器还提示说,要种246棵树才能吸收徐女士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徐女士说这个结果太让她震惊了,她一直都觉得自己生活方式非常简单,没想到即便如此,自己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远远高于国人的平均水平。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自己的生活还是存在很多浪费的地方,以后一定要做些改变。
链接 碳足迹计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量×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数×0.785;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
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中途旅行:200公里——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长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从时尚到公德
有时候,从想法到实践,距离并不遥远。低碳生活就在一念之间,就在举手投足之间。能不能让这种环保而又时尚的生活方式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有所共识。
以往,对高能耗的生产企业,总有人感觉“事不关己”,对奢侈、浪费等“高碳生活”方式,总有人认为:“人家不差钱。”而当极端气候现象一次次光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称为“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更多的人们渐渐开始认识这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的巨大影响,减排、全球变暖等话题也已不再仅仅是政府和环保人士的专利。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勤俭节约美德的发扬和提升,以低能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生活方式,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涵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利人利己的生活方式不仅仅应该作为时尚而且实惠的生活理念受到提倡,更应该成为一种人所公认的社会公德得到褒奖。以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方式为荣,以奢侈浪费的“高碳生活”方式为耻,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社会共同认知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但低碳生活却完全可以从一时一事开始。
环境是成本,也是生产力。身处能源大省,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对企业对个人都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携手,为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美丽做出共同的努力!(策划:刘永威 采写:芦燕娟 高建华 李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