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低碳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
发布日期:2010/1/8 16:22:15 作者:王蕾 出处:山西新闻网
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让低碳经济成为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此时,“低碳”已经走到我们的身边——
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下班后关掉电脑的显示器;手机充电完成后立即拔掉充电插头;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尽管在省城一广告公司工作的岳燕有房有车,可是她却过起了这样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记者了解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市民除了关注“低脂”、“低盐”、“低糖”,也开始关注“低碳”。他们选用节能电器,及时关闭电源,少用空调;出行时更多地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开私家车;生活用水循环使用,少用一次性餐具;通过交换、捐赠等方式处理闲置不用的生活用品。
这种低碳生活方式正在太原悄悄流行起来。
“低碳”是一种态度
“从网上看到,少坐一次电梯,可以减2-6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那么我就尽量爬楼梯,从小处践行环保。”财经大学学生曹伟英说。
记者上网搜索到百度词条里这样解释:“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单看字面意思,“低碳”似乎是离我们很遥远的“高科技”词语。
有关专家指出,其实“低碳”并非只是国家和生产企业的事情,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改变,都能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出力。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王应刚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低碳生活并不是“勒紧裤腰带”搞节俭,普通市民完全可以在不降低现有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选择科学合理、节约能源的绿色生活方式。
近段时间,倡导低碳生活的公益活动也吸引了不少民众参与。一些主流网站还设立专栏,向网民介绍生活中减少碳排放的小窍门。有些网民还自发组织起来,通过捐资植树等方式对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环境补偿。
“低碳”就在我们身边
在网站“低碳生活部落格”有一句流行口号:“今天你减碳了没?”“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网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生活中有很多细节是“很低碳”的: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脸洗手,而且绝对是天然的美白产品;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通过手工DIY的“变废为宝”,能让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乐趣。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曾有专家测算,到2010年,预计全国2.7万亿千瓦时用电量中照明用电量将超过3000亿千瓦时,如果全国有1/3的白炽灯换成LED节能灯,每年能省下一个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
“低碳”重在行动
“低碳一族”的太原市民陈婧瑜正考虑购买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她说:“避免冷车启动、避免突然加速,用黏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更换机油,这些都可以减少碳排量。”
记者问她:“你一个人的力量对于整个地球简直是微乎其微,意义何在呢?”
“一只节能灯、一台太阳能热水器能为节能减排做的贡献的确很小,可13亿人中只要有1/10的人用它们来取代传统产品,那节约的能源、减少的碳排量都将会是天文数字。”婧瑜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据悉,目前在我省乃至我国,尝试进行这种生活方式的主要还是城市白领等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人群和习惯性节俭的老年人。有关专家称,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我国的低碳社会建设才刚刚起步,普及低碳生活理念还需政府引导。
链接:“低碳经济”的由来
“低碳经济”的说法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10月英国政府又发布《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主要措施有:提高能源效率;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全球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该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本报实习记者 王蕾